量子自旋液体、细胞衰老调控、SIRT5调控细胞氧化应激能力…复旦
复旦大学近期理工医主要科研成果扫描
科研新动态
过去2个月,复旦大学理、医、工科团队近期又取得了若干成果,快一起来看看吧!
复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旦
2月主要科研成果
物理学系李世燕课题组
合作研究在量子自旋液体领域
取得系列新进展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10/45394.html
近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实验室李世燕教授课题组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温锦生教授、李建新教授、于顺利副教授等合作,在量子自旋液体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其中两项研究成果分别以《Kitaev蜂窝晶格磁体α-RuCl3在磁场致相变前后的极低温热导率》(Ultralow-temperatur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Kitaev honeycomb magnet α-RuCl3 across the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和《三角晶格材料YbZnGaO4中的自旋玻璃基态》(Spin-glass ground state in a triangular-lattice compound YbZnGaO4)为题,于2月8号和2月22号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微电子学院无线集成电路与系统课题组
成果亮相“集成电路设计奥林匹克”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12/45326.html
美国当地时间2月11日,2018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 2018)在旧金山举行,202篇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前沿成果论文在这一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中向全世界发布。由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无线集成电路与系统(WiCAS)课题组和脑芯片研究中心模拟与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团队研发的两项成果双双亮相,分别以论文《面向窄带物联网NBIOT应用的紧凑型双频段数字式功率放大器》(“A Compact Dual-Band Digital Doherty Power Amplifier Using Parallel-Combing Transformer for Cellular NB-IoT Applications”),和《一种75.4%有效功率转化率、0.1%ASK调制深度和9.2mW输出功率的13.56MHz无线功率和数据传输接收机》(“A 13.56MHz Wireless Power and Data Transfer Receiver Achieving 75.4% Effective-Power-Conversion Efficiency with 0.1% ASK Modulation Depth and 9.2mW Output Power”)在大会上发表,与另3篇中国大陆入选论文一同为本届“集成电路设计奥林匹克”注入中国智慧。这也是复旦大学自2014年后,时隔4年再一次于该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
微电子学院脑芯片研究中心
模拟与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团队
成果亮相“集成电路设计奥林匹克”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12/45326.html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脑芯片研究中心模拟与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团队日前在无线能量和数据传输系统集成电路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出了一种无线能量和数据协同传输的新型技术,并在高能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中取得了关键突破。美国当地时间2月11日,相关成果以论文《一种75.4%有效功率转化率、0.1%ASK调制深度和9.2mW输出功率的13.56MHz无线功率和数据传输接收机》(“A 13.56MHz Wireless Power and Data Transfer Receiver Achieving 75.4% Effective-Power-Conversion Efficiency with 0.1% ASK Modulation Depth and 9.2mW Output Power”)在2018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 2018)上发表。
生命科学学院麻锦彪课题组
在RNA结合蛋白hnRNP A2/B1
及m6A识别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01/45304.html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麻锦彪团队在RNA结合蛋白hnRNP A2/B1和N6-腺嘌呤甲基化(m6A)识别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分子水平阐明了hnRNP A2/B1识别RNA底物的序列特异性与多变性,提出了识别m6A修饰的可能机制,有助于理解hnRNP A2/B1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hnRNP A2/B1蛋白识别核糖核苷酸序列特异性与多变性的分子机理》(Molecular basis for the specific and multivariant recognitions of RNA substrates by human hnRNP A2/B1)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生命科学学院倪挺课题组
合作研究揭示细胞衰老调控新机制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02/45342.html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3? UTR变长是调控细胞衰老新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倪挺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陶伟课题组合作完成,美国贝勒医学院、南昌大学以及复旦大学药学院共同参与。该研究发现许多基因的3? 非翻译区(3? UTR)在多个细胞衰老体系中变长,并且Rras2基因的3? UTR变长可被TRA2B蛋白结合引起蛋白质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细胞衰老。这一研究从新的角度揭示了细胞衰老被调控的规律。
生命科学学院王敬文研究员课题组
在按蚊传播疟原虫机制方面取得新发现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30/45513.html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敬文研究员课题组通过解析按蚊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围食膜-疟原虫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疟疾传播媒介按蚊免疫系统调控肠道菌群抵抗疟原虫感染的新机制。2月28日,相关研究成果以《斯氏按蚊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LD通过调控肠道菌群诱导的围食膜形成影响按蚊的载体效能》(PGRP-LD mediates A. stephensi vector competency by regulating homeostasis of microbiota-induced peritrophic matrix synthesis)为题在线发表于《病原体》(Plos Pathogens)。
基础医学院党永军课题组
揭示新型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
肿瘤分子靶标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03/45306.html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党永军团队在《血液》(Blood)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脯氨酸4羟基酶通过羟基化Carabin促进B淋巴瘤的发生》(Prolyl 4-Hydroxylase 2 Promotes B-cell Lymphoma Progression via Hydroxylation of Carabin)的研究论文,揭示免疫负调节蛋白Carabin和羟基化酶P4HA2是一对共同调控弥散性大B淋巴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蛋白分子,探讨了其潜在分子机制,并提出脯氨酸羟基化酶P4HA2是DLBCL潜在的诊断及预后的分子标记以及治疗靶标,为后续的针对羟基化酶的药物研发和新的针对DLBCL的治疗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
药学院沈晓燕课题组
在酒精性肝损伤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23/45333.html
国际著名肝脏学杂志《肝脏病学杂志》 (Journal of Hepatology,IF=12.486)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沈晓燕领衔团队的研究论文《SNX10调控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活化改善酒精性肝损伤及脂肪变性》("SNX10 mediates alcohol-induced liver injury and steatosis via regulating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activation")。该研究工作证实,分选连接蛋白10(SNX10)缺失可抵抗酒精过量引起的肝损伤和脂肪变性。这一发现为减轻酒精过量引起的肝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成为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潜在靶标。
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建青课题组
研究揭示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新机制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03/45308.html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双聘教授徐建青团队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AXL分子通过拮抗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促进寨卡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AXL promotes Zika virus infection in astrocytes by antagonizing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ing”的论文。该文主要对寨卡病毒入侵神经细胞的关键分子进行研究,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新机制。
生物医学研究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揭示代谢对肿瘤化疗敏感性调控的新机制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07/45323.html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乙酰化调控的PFKFB3胞浆定位转换促进糖酵解并保护细胞免于顺铂化疗诱导的凋亡过程》(“Acetylation accumulates PFKFB3 in cytoplasm to promote glycolysis and protects cells from cisplatin-induced apoptosis”)的科研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代谢酶PFKFB3的乙酰化修饰对糖酵解和肿瘤化疗敏感性的重要调控作用。
生物医学研究院温文玉课题组
揭示蛋白相变调控细胞命运决定因子定位的分子机制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23/45334.html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温文玉课题组题为《果蝇神经干细胞不对称分裂时Numb/Pon复合物的相变调控其底部聚集》("Basal condensation of Numb and Pon complex via phase transition during Drosophila neuroblast asymmetric division")的科研论文。该论文报道了蛋白质的相变调控了细胞命运决定因子极性聚集进而促使神经干细胞分化。
生物医学研究院顾宏周课题组
诠释基于DNA纳米技术的新型递药系统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24/45335.html
国际顶尖期刊《化学评述》(Chemical Review)杂志在线发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顾宏周课题组的综述文章《基于DNA纳米技术的递药系统》("DNA Nanotechnology-Enabled Drug Delivery Systems")。该文全面、深入地评述了DNA纳米载体的各式构建、递药方面的机制机理及其转化应用。论文受到了“青年千人”计划、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建青课题组
研究揭示CD8+T细胞功能耗竭
与禽流感H7N9感染重症化有关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05/45345.html
近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双聘教授徐建青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H7N9致命性感染时多克隆CD38+HLA-DR+CD8+ T细胞持续上调》(“Clonally diverse CD38+HLA-DR+CD8+ T cells persist during fatal H7N9 disease”)的论文。该文揭示了急性重症流感如H7N9可以导致CD8+T细胞功能耗竭,从而影响H7N9感染康复。
生物医学研究院叶丹课题组
揭示SIRT5调控细胞氧化应激能力新机制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05/45346.html
2月27日,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叶丹团队在 EMBO Reports 上发表研究论文《SIRT5通过抑制过氧化物酶体代谢酶ACOX1增加细胞氧化应激能力》(“SIRT5 inhibits peroxisomal ACOX1 to prevent oxidative damage and is downregulated in liver cancer”),揭示了SIRT5调控细胞氧化应激能力新机制。在论文中,叶丹团队报道SIRT5蛋白除了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还通过其N端过氧化物酶体定位信号PTS2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
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夏景林课题组
合作研究在肝癌转移方面取得新发现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06/45369.html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夏景林教授与中科院细胞生化所陈洛南研究员课题组进行合作,首次成功鉴定肝癌肺转移发生前的临界阶段,发现原发性肝癌肺转移存在骤变拐点,并首次报道了钙离子传导蛋白(calmodulin-like-protein,简称CALML3)可抑制肝癌生长和肺转移。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14日以“Dynamic network biomarker indicates pulmonary metastasis at the tipping poi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附属华山医院董强课题组
发现新型血浆生物标志物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06/45367.html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团队发现自发性脑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 简称sCAD)新型血浆生物标志物,标志着sCAD的早期诊断取得创新性进展。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value of plasma fibrillin-1 level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神经病学界临床研究杂志 Neurology 。
3月主要科研成果
物理系安正华研究员课题组合作研究
首次实现室温下热电子的非局域能量耗散过程显微成像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29/45481.html
近日,复旦大学物理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安正华研究员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陆卫研究员团队等合作,采用了一种自主研发的、可以检测热电子散粒噪声的红外近场显微镜技术,直接探测GaAs/AlGaAs单晶材料纳米输运沟道中非平衡态电子电流涨落引起的散粒噪声(shot noise),由此直接揭示热电子输运过程中的能量耗散空间分布信息。实验发现,散粒噪声引起的红外辐射具有表面倏逝波特性(evanescent wave)并能反映对应热电子的温度。随着器件偏压的逐步增加,热电子温度的分布由局域分布向非局域分布过渡并呈现明显的热电子速度过冲现象(图2)。上述成果已发表在2018年3月29日Science预印版(First release) DOI: 10.1126/science.aam9991,该工作第一单位为上海技术物理所,复旦大学为第二单位,物理系安正华研究员和上海技术物理所陆卫研究员为该论文通信作者。该项目得到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的资助。
物理学系晏湖根课题组
揭示黑磷激子束缚能的层数依赖关系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17/45426.html
近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晏湖根课题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系统地研究了少层黑磷的激子效应。3月17日,相关成果以《确定少层黑磷激子束缚能及其层数依赖》(Determination of layer-dependent exciton binding energies in few-layer black phosphorus)为题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4, eaap9977, 2018)。晏湖根课题组博士后张国伟为论文第一作者,晏湖根为通讯作者。物理学系研究生黄申洋、汪凡洁和邢巧霞参与研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Tony Low和巴西塞阿拉联邦大学Andrey Chaves提供理论支持。
生命科学学院桑庆、王磊研究团队合作研究在人类卵子受精障碍新致病基因方面取得新发现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29/45490.html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鲁伯埙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药物所谢欣研究员、胡有洪研究员等合作发现GPR52的小分子拮抗剂对神经退行性病变亨廷顿病的潜在治疗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以《靶向Gpr52可降低突变型HTT水平并拯救亨廷顿舞蹈病相关表型》(Targeting Gpr52 lowers
mutant HTT levels and rescues Huntington’s disease-associated phenotypes)为题,于3月28日在线发表于《大脑》(Brain)。
生物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
国际合作研究揭示RNA m6A调控新机制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17/45427.html
3月15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刁建波、施扬、石雨江团队和芝加哥大学何川课题组合作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Zc3h13调控核RNA m6A甲基化修饰及小鼠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Zc3h13 regulates nuclear RNA m6A methylation and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self-renewal)的研究论文,揭示了Zc3h13对 RNA m6A的选择性调控机制。
脑科学研究院视网膜研究室
在青光眼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12/45395.html
近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视网膜研究室在青光眼Müller胶质细胞激活的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多巴胺D1受体介导的BKCa电流上调减缓慢性高眼压实验性青光眼视网膜Müller细胞胶质化激活》(Dopamine D1 receptor-mediated upregulation of BKCa currents modifies Müller cell gliosis in a rat chronic ocular hypertension model)为题在线发表于《胶质细胞》(Glia)上。
脑科学研究院杨振纲课题组 际合作 研究
显示成年人脑海马区内 没有新生神经元
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杂志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10/45393.html
近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双聘教授杨振纲课题组参与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结果为成年人类脑内是否有新生神经元的长期争论提供了否定性新证据,显示成年人脑海马区没有新生神经元产生。相关论文日前以《海马脑区的新生神经元在儿童脑内显著下降,在成人脑内没有发现》(“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drops sharply in children to undetectable levels in adult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杂志。
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团队合作研究
在蚕丝蛋白颅骨固定系统领域取得新发现
【图片来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29/45481.html
丝绸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拥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地位,也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货品。蚕丝作为丝绸的主要原材料,一直以来被广泛用于服饰、化妆品的制作。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和信息技术研究所陶虎研究员团队,采用专利技术从蚕丝中提取蚕丝蛋白,成功研制生物可降解、可定制的颅骨固定系统,在蚕丝蛋白颅骨固定系统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一种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蚕丝蛋白颅骨固定系统》(A Silk Cranial Fixation System for Neurosurgery)为题,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先进医疗材料》(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来 源
复旦大学官网
编 辑
许愿、汪祯仪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 【警惕】暗物质“治脱发”、量子挂坠“防癌”?这些“伪科技”你
- 暗物质“治脱发”、量子挂坠“防癌”、含有宇宙能量的暗物质功能
- 3D液体结构打印成功!
- 看吐!街头“鲜榨甘蔗汁”竟用暗格不明液体兑出,泛黄还漂着虫
- 沈晓卫:AI、量子计算、区块链三大浪潮,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战略
- 科技早报:被量子力学带走的天才科学家
- 世界首款液体黄金iPhone X,买不?
- “墨子”开启量子通信新篇章
- 【4月13日●杭州】新型膏药、液体膏药、中药泥灸、栓剂、膏方制
- 百度宣布成立量子计算研究所,量子科学家段润尧教授出任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