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老兵后人首踏东台大地——我“带”着父亲一起回家了

《赴台老兵后人首踏东台大地——我“带”着父亲一起回家了》是由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倾情呈现给您的。


正文开始: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故乡刻骨难忘,思乡代代传承。4月2日下午,时隔20多年,台湾“寻二代”、赴台老兵后人顾家宝先生身负父亲的期望,依循父亲的足迹,首次踏上东台老家的土地。而家族的亲人们,也用最朴实的礼节欢迎着寻根的游子。

赴台老兵后人首踏东台大地——我“带”着父亲一起回家了

△坟前虔诚焚香叩拜解乡愁。

首次踏上回乡的路

生在台湾、长在台湾的顾家宝不远千里,代替离世的父亲首次踏上回乡的路。4月2日下午1时40分,当他走出盐城南洋机场出机口的刹那间,立即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表叔堂哥的深情相拥,堂姐堂妹的泪眼婆娑,东台台办的热情相迎,令顾家宝难掩心中的激动。

“父亲,我回来了,我办到了,我找到我的家了!”在亲人的包围中,顾家宝手拿父亲的遗照,哽咽地诉说着血浓于水的思乡之情。“无论我在哪里生长,不会忘记自己身上所流的血脉及亲缘关系。父亲因为当时环境氛围被迁移到台湾,但从我记事起,父亲常常教育我,人要懂得根在哪里,血脉从哪里来。”

赴台老兵后人首踏东台大地——我“带”着父亲一起回家了

△在堂哥的陪伴下,顾家宝手捧父亲遗照,走在家乡菜花香飘的田野里。

顾家宝的父亲顾志盈是位有故事的人。顾志盈生于1929年,祖籍江苏省东台县,曾就读东台县立栟茶中学高中部(现位于南通如东)。“1949年,父亲随部队迁往台湾。他在台湾曾担任香港人日报台湾社社长,并在1990年1月4日,创办了《荣民时报》,替在台的退役老兵们发声。”

漫长岁月两岸相隔,上世纪80年代末,两地逐渐开放,衍生了一批批来往于台湾与大陆间的探亲者。1990年,隔海相望了40年后,顾志盈再次踏上回乡归途,和自己的大哥、表弟及亲人团聚,随后也曾5次返乡扫墓,直到2000年过世。由于顾志盈临终前并未留下老家具体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加上搬家的缘故,使得后代与海峡另一端的家人断了联系。

坟前焚香叩拜解乡愁

4月3日一早,穿过乡间金黄色的油菜花田,在亲人的簇拥下,顾家宝跪在爷爷奶奶的坟前虔诚地焚香叩拜,泣不成声地说:“爷爷奶奶,顾家子孙家宝终于找到你们了。我回来了!”

赴台老兵后人首踏东台大地——我“带”着父亲一起回家了

△顾家宝(右)紧紧牵着东台表叔焦恒美的手,首次踏上回乡路。

“自我记事起,父亲每逢中秋节、春节,他都会遥望大海的方向,一站就是个把小时。”懂事后,顾家宝才明白,海峡的那边是大陆,是父亲的家乡,父亲在思念老家的亲人。

一步一步,小路崎岖,却走得异常踏实;一拜再拜,涕泪俱下,清明坟头解乡愁。“小时候,经常会听到父亲说老家江苏东台县是个鱼米之乡,常听他用家乡方言与同去台湾的老兵讲话,觉得特别亲切。今天回来,闻乡音、见亲人,只能用欢喜和激动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心情。”抱着素未谋面的亲人,顾家宝一次次地哽咽。

“我们家中至今保存着叔叔从台湾带回来的报纸和来往的通信。”顾友余是顾志盈亲哥的小儿子,也曾在上世纪90年代,陪伴顾志盈扫墓、游历南京。叔叔去世后,他曾多次拨打电话想联系上台湾的亲人,遗憾的是,“电话变成空号了”。

赴台老兵后人首踏东台大地——我“带”着父亲一起回家了

△紧抱可爱的侄孙。

亲情的力量无法阻挡

顾家宝因工作多次在两岸往返,却是首次代替父亲回乡。“我没有经历过父亲从大陆到台湾移居的年代,但血浓于水的亲情羁绊,让我一直想替父亲返乡。多年来,我拜托在大陆工作或经商的朋友寻找过家乡亲人,却始终不得要领。”顾家宝说,此次,他通过在网上搜寻,与今日头条两岸寻亲组联系。工作人员找到南通后(父亲高中所在地)未能如愿,再寻找到本报帮你找平台帮忙,通过与东台台办找到了表叔,最终联系上堂哥。顾家宝的寻亲之旅因此圆梦。

赴台老兵后人首踏东台大地——我“带”着父亲一起回家了

△焦恒美至今还保存着顾志盈从台湾带回来的旧照片。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先生质朴的诗句里蕴含着恒久的力量——亲情。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徐建兵一直关注着此次顾家宝先生的寻亲之旅。他认为,“探亲”曾经是台湾老兵当中最热的词语,而今天,探亲依然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两岸一家亲’是同根同源的两岸同胞的真情期待。亲情的力量恒久绵长,谁也无法阻挡亲人回家的步伐。两岸携手,是历史必然,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民心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