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区“消薄”工作扎实开展 “富村十条”强化助力

《临安区“消薄”工作扎实开展 “富村十条”强化助力》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村级集体经济的作用不可小视。2017年,临安通过整合资金,实施了光伏发电、民宿产业等项目54个,消除了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37个;全区298个村(居)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53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1.07亿元,占集体经济总收入的70%。





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临安区务实推进“消薄”工作,因地制宜,牢牢抓住精准项目扶持这一“牛鼻子”,制定“富村十条”强化助力,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昔日“穷山村”化身“绿富美”





为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临安区成立了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及工作要求,更是创新提出了“富村十条”,即从强化扶持项目、开发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深化土地改革、用好留地政策、抱团联合发展、实施基金化运作、严控村级支出、坚决化解债务、加强资金管理等十个方面入手,全面开源节流,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距临安主城区80公里的湍口村就是比较典型的“薄弱村”,也是享受富村政策后发展比较快速的典型村。2016年,村集体经济仅为2万元,村级组织运转全部依靠政府输血,是比较典型的“补血”村。2017年,为实现集体经济“补血”向“造血”转变,湍口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助“湍口温泉”小镇建设这一历史机遇,乘势而为、广辟渠道、重点兼顾,在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进行了大胆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发展物业为主导,兼顾其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7万元,成功摘掉了“薄弱村”帽子。





除了湍口村,还有像太湖源镇的指南村,利用开发旅游资源,村落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将整村生态资源和建设项目作为资产打包“寻租”,精准打造村集体创收平台,迅速带动村民致富,形成“共同富裕”,是当前乡村可再生的又一次临安实践。同样,龙岗镇的相见村也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借助浙西大峡谷景区资源,尝试“村+企”发展模式,与酒店合作,打造“相见茶社”民宿项目,通过借鸡生蛋的生动实践,村级集体经济也有了新的增收渠道。





依据各个村的特色,开拓适合本村发展的新模式,打造全新的“绿富美”村,达到了集体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双赢目标。一方面,利用本村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项目扶持村级集体经济。比如,清凉峰镇马啸村,由于地处临安西部偏远地区,在资金、资源、资产均低于中东部地区村,通过政府“输血”引进新能源项目,实施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年收入1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一汪稳定的“源头活水”。





为确保2018年全面完成消薄任务,除了“富村十条”的成功实践,区委、区政府也落实了责任制。区镇村分别签订目标任务责任状,组建“一对一”帮扶小组,建立区领导定村联系结对、定期联席会议、部门联动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全力聚焦“消薄”工作,确保“消薄”工作精准落实。





同时,每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都会领到一本帮扶手册,帮扶手册的内容包括“富村十条”等内容,要求各村全面做好项目实施记录;“消薄”工作临安实践和外地经验也编成《富村二十例》,供各镇(街道)、村和帮扶工作人员学习。





全力推进“消薄”走好“四步棋”





在2017年“消薄”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村级组织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018年临安区将重点走好“四步棋”。





第一步是“逐步化债”,村级集体经济要发展,关键在于逐步消除集体债务,建立和完善符合临安实际的村级负债警戒线制度,严控新增债务。力争三年内实现全区集体经济增收1亿元、集体负债下降1亿元的目标。





第二步是“问诊把脉”。“一村一策”、因村制宜,精准建立扶持项目库,用好区领导定村联系结对、工作联席会议、项目部门联审、“消薄”专报信息等长效机制,对临安全区扶持项目进行问诊把脉,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用、早见效。





第三步是做好“三资管理”。探索实施农村“三资”红黄绿分级管理制度,强化村级三资管理、集体经济等方面的监管;结合《小微权力清单》,建立完善农村“三级”监管体系,确保项目和资金安全,防范廉政风险。





第四步是做好“合力攻坚”。各职能部门按照“全区一盘棋”的要求,整合项目、落实资金,助力“消薄”;为“消薄”任务村开辟绿色通道,一线指导做好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形成了各司其职、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





“消薄”工作的开展,事关群众利益福祉,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保证。临安“千方百计”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杭州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独特韵味精彩世界名城做出临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