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离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自杀没过多久,武汉理工大学的陶崇园也在2018年3月26日跳楼自尽。网上曾经曰:铁打的导师,流水的学生,不怕毁学生,总有后来人。近年来,师生不和导致事态走向失控的新闻事件之所以屡见不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导师没有任何约束。

以此次陶崇园的事件来说,导师王攀似乎从不将陶崇园当作学生看待,而是更像保姆……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送饭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洗衣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找眼镜

根据他们的聊天记录,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平时王攀要求陶崇园每天晚上八点要去他家。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这些行为和之前周筠所做的如出一辙,都是牢牢控制住学生的所有时间。杨宝德和陶崇园都承担了大量导师的个人事务,接送导师,干家务,买饭菜,诸如此类。而且小到具体琐事,大到前程安排,什么都要听他们的。当你没有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就要狠狠打压你,勃然大怒乃至威胁报复。

更可悲的是出事后学校的处理方式,在杨宝德事件中,导师周筠目前是被撤销了博导资格。而武汉理工大学现在给出的结论是,陶崇园是被大风吹下楼的,导师王攀和学校都没有责任,出于人道主义会给与5万元安抚金。

学校的这种做法只能令人呵呵,作为学生来说就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擦亮眼睛,认清导师。现在国内外有这么几个“导师点评网”,汇集了对导师评价可让该导师未来的学生们在决定拜师之前,做到三思而行,不至于牺牲自己的个人发展。



“导师点评网”

其实,就初踏上科研之路学生而言,针对导师和实验室其最为关注也不过以下几点:导师的个人风格、研究指导style,实验室里小伙伴的性格爱好,实验室科研产出的质和量,毕业去向等等。



而旨在创造出一个高产出、高效率、高动力的科研环境的新网站QCist(www.qcist.com)则涵盖了以上所有要素,可以说是戳中大家心中的要点。它提供了一个人人可以平等发言的平台,可让研究生和年轻科研人员给自己所在的实验室进行评价、打分。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不同于RateMyProfessor网站,它主要针对的是承担本科课程教学的大学教授,评价的是教授们的课堂教学情况和考试问题的难易程度。

QCist针对的主要是作为实验里的主要负责人(PI),通常是由被评人过去或现在的学生、同事和研究助理,以导师职责、上下级沟通、数据透明的重要指标来评估某位科学家的品质。

QCist不仅可让一众研究生对导师的情况一目了然(见下图),而且也更容易获得未来科研环境的真实情况。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另外,QCist还期望能通过诚实交流来逐渐改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表示不会接受任何没有证据或由于个人原因诋毁教授的“恶意”评价,还设置了“追加评论”板块来使评价更真实可靠。

而在审核网站评分上,主要依靠的是网站使用者举报不当评价或可能作假的评分,一旦有举报,就会对相关评论者进行调查,然后依据对方提供的证据,再决定是否修改或删除评论。

为了防止评分作弊,QCist还实施了IP限制,即一个IP地址只能注册一个帐号,只能对一个科学家评分一次。然而,IP限制来防止不真实评价还远远不够,毕竟注册多个马甲也是件很简单的事。但是目前该网站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是有很大的完善空间的。

另外,可能有些导师的点评人数较少,所形成的参考信息量依旧较少。而迄今为止,仅有近70位科学家的资料进入了其数据库,他们多数来自美国,少数来自于欧洲。但是该网站的创始人杨谦程计划通过将其发展壮大来改善此种情况。

无独有偶,国内也存在一个类似Qcist的网站——导师评价网(http://www.mysupervisor.org/),其界面如下图所示,只需点击相应学校、相应院校,就可以点击查看你所心仪的导师的评价,或也可在注册后对相应导师进行评价。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可能因为这个网站推广不多,有些导师的点评人只有一两个,有些导师甚至没有学生评价,因而也只能略微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顺便说一句,王老师的评论现在是这样的。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



然而若要全方位了解导师及实验室的信息,只浏览以上这两个网站还是远远不够的。小伙伴们仍需要积极地与实验室里毕业的师兄师姐以及现在的实验室成员相联系,然后更加具象地了解清楚导师的教导风格、课题组的学习氛围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等等。虽然大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的。



好导师是如何炼成的

众所周知,好导师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显然,在以上两个网站里,导师的评分越高,也就越接近学生心中的理想好导师,但是评分也不能代表一切。

若要做到对导师的好与坏进行真正客观的评价,主要看得以下这两个方面:个人特质以及研究水平。而

至于前者,浙大教授王立铭提出了FACS原则:公平(fair),有空(available),常识(common sense)和支持(supportive)。

F=“公平”,这就要求导师对其学生能做到大致的一视同仁,而不会因为某个学生成为了心中的“香饽饽”,就只对这个学生倾注所有心力和热情,对其他学生却是不闻不问的。

A=“有空”,总归能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给学生答疑解惑,但凡能做这点导师均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毕竟,文献里的操作、方法再多,在科学问题的提炼、数据的分析总结等事情上,都不如导师个人化指导的帮助大

C=“常识”,导师在学术研究外,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能用正常人的思路和你交流,有着基本的礼貌和风度。毕竟,做研究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应该是学生生涯的全部。

S=“支持”,虽然完成科学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但毕业在即学生若想继续职业发展时,热衷于科研的导师能否在彼此间的利益不一致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不能尽量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来保证双方的利益。

至于实验室的研究实力,王教授也提出了RNP原则:可靠(Reliable),新颖(Novel),和高产出(Productive)

R=“可靠”,即未来导师的研究必须是可靠、可信、有可重复性的。换言之,导师应对实验数据有更高的分辨能力和接受标准。

初开始做研究,导师不能有太明确的倾向“期待”学生做出什么样的发现,即便学生做出与预期相差甚远的实验结果时,也应该对结果进行积极讨论,而非大发脾气。

N=“新颖”,研究手段的新颖。新技术手段对于旧技术有着非常强的替代作用。因此对于刚刚进入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当然应该确认未来实验室的研究手段是新颖前沿的。 

P=“高产出”。说白了就是未来实验室产生新科学发现、新学术论文的能力。而对博士而言,论文产出率固然很重要,但是能否和导师愉快地度过五六年教学相长的时光、积累更多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学会怎样做可靠和前沿的科学研究则更加重要。

FACS原则和RNP原则确实为好导师的炼成提供了一个“标杆”,但能符合所有原则的好导师总是可遇不可求。

因为导师身上总归是有些鲜明的特色,或事必躬亲,或为学术狂人,或过于繁忙等等,或多或少会不满足有些学生内心对导师的要求。且一个实验室的环境也总是在变化,对于同一个导师的做派,有人或许很喜欢,有人则不能接受。所以,就小编来说,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导师才是真正的好导师。

为了避免再出现陶崇园跳楼事件,是时候关注下“导师点评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