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企业为何有群体性流量焦虑?

电商企业为何有群体性流量焦虑?

- 文 | 创业者CKO 团主 -

导语

京东有“京X计划”,阿里有“文娱+海外+线下”战略,本质都是电商红利枯竭后的流量挖掘策略。

京东有个著名的“京X计划”,截止目前已经与腾讯、今日头条、百度、网易、360、新浪等国内头部的流量平台都已达成合作,后者为京东提供流量支持,京东为它们提供变现渠道。

 

阿里作为国内的电商老大,其用户规模约等于中国网购用户规模。在电商红利消失的当下,为了不断拓展新用户,获取更多电商流量,阿里推出了“文娱+海外+线下(新零售)”的策略。

 

而最近突然杀出来的拼多多,其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微信生态的流量倾斜+低价策略切准微信长尾网购用户。”

 

微信有近10亿用户(不去重),阿里有5.5亿用户(不去重),微信的用户量约等于中国网民总量,阿里的用户量约等于中国网购用户总量,那么其间的差值就是微信的长尾网购用户——有可能转化为网购用户的潜在网民。

 

对于这部分用户而言,他们往往是三四五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老少穷以及文化程度偏低的用户。正是由于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普及,才让这部分本来不可能上网的用户成为了网民。

 

而拼多多用淘宝早期的“9块9低价策略”,能很快的在这些用户中打开市场,复制淘宝早期的发迹史。

 

除了拼多多为,电商红利期成长起来的电商企业,包括阿里和京东,在电商红利消失后都出现了流量焦虑。本质原因在于,电商本身不产生流量,除了少数网购成瘾用户会没事逛淘宝外,大部分的网购用户都是有了消费需求时才会打开电商APP。

 

没有自然流量,又没了行业红利,要想持续增长,就必须开辟荒芜的市场。阿里作为电商老大,肩负起了开拓荒芜地带的重任;京东作为电商老二,通过“京X计划”尽量从存量市场中攫取更多的份额;而黑马拼多多,则是在微信生态中发掘了一个电商红利处女地。

 

电商企业的悲哀在于没有自然流量,属于“用完即走”型的。但是电商的优势在于转化效率高,用户逛电商APP本身就带着明显的消费信号,而电商平台又都有精熟的用户转化套路,能让用户不仅买到所想买的,甚至很多时候还能让用户冲动消费多买很多东西。

 

探究本质,电商属于效率型企业,而非资源型企业。而腾讯、今日头条、百度、360等属于资源型企业,因为用户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会自然产生很多流量,比如微信,几乎占用了中国网民绝大多数的时间。

 

但这些流量平台,其流量来源于用户的无意之举,比如在和朋友交流的间隙闲来无事看了几分钟朋友圈。用户的举动往往没有明确的消费信号,如果此时强行变现效果会很差,因此就需要“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的各种变种变现措施。

 

在管理学上,对于管理的本质有两种流派,一种认为组织是资源导向的,一种认为组织是能力导向的。前者认为任何管理结果,都是不同资源的组合差异导致的,其中包括劳动力资源;而后者认为,管理主要是能力支配下的事物排序,没有能力资源就毫无价值。

 

关于两种管理理论的对错目前学界还没有定论。但在电商企业的发展逻辑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些倾向,即电商企业往往有很好的变现能力,但缺流量资源;而流量平台往往有充足的流量资源,但变现之路困难重重。

 

因此,腾讯即便如此强大,有两大流量入口,在非纯互联网领域,也不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而阿里对投资的企业如此强势,本质原因是因为需要能力整合,阿里的优势是实现任何进入阿里生态的流量都能高效变现,但阿里没那么流量可以浪费。

    团主悟到

企业资源获取方式,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样式。

电商企业为何有群体性流量焦虑?

小程序

|支付|美团|雄安|阿里|亚马逊



滴滴|消费升级|创业|新技术|新零售

特斯拉|便利店|创业者|得到|oppo

饿了么|电影|短视频|B2B|风口

点击标签

获取更多

本文由创业者的知识秘书——团主,创作。

骑士团,技术VC的最早提出者。

骑士创投公众号,致力成为创业者的首席知识官(CKO),为创业者提供商业的新逻辑、创业的成功套路、经济的创投评……

如需转载,请联系骑士创投,并注明出处。

电商企业为何有群体性流量焦虑?

电商企业为何有群体性流量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