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来源是。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谣言不止,辟谣不歇。

现在的谣言是视频文字齐上阵,做的越发的逼真,让人防不胜防。今天小编就做了一个近期谣言大盘点,赶紧看看你中招了吗?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1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吃小龙虾,身体会长虫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谣言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近日网络上流传这样一段视频,一生从患者的手臂上口里视频中医生用镊子从患者的手臂伤口里夹出了几条虫子。这段视频的配文为“常吃小龙虾身体长出寄生虫”。该视频还搭配有医学影像。从图上看,不但脑部有多个不明白点,全身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寄生虫,看着非常吓人。该视频还配发了朋友圈图片,声称有多位学医的朋友转发,并明确指出:该患者之所以感染如此多的寄生虫,是因其喜爱吃小龙虾所致。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真相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表面看上,该视频“有图有真相”,甚至还有医生对于寄生虫防治的介绍,看起很真实。但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其张冠李戴之处。

经查询发现,该视频中的医学影像是2016年1月云南省某医院一位病人的,该病人由于生活习惯,患者常年食用生猪肉,因此不幸感染了猪囊尾蚴病,即俗称囊虫病。整个事件与小龙虾并无关联。

提醒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小龙虾体内确有寄生虫,但只要烹饪方式得当,寄生虫可以被杀死,所以,煮熟的小龙虾可放心食用的。不过要避免食用小龙虾头部,因头部含肝脏、胃、腮等器官,容易散发很多污染物,包括寄生虫。

2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市场惊现注水西瓜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谣言:最近一名男子在网上发布视频,称其在市场购买的西瓜回家掰开后看到里面都是水,怀疑买的是注水西瓜。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左:网传“注水西瓜” 右:进行注水实验 )

真相: 对于视频中描述的情况,有专家指出,西瓜注水后保存时间会大幅缩短,且由于西瓜内部瓜肉紧密,又是密闭空间,注水操作会较难完成,注水量也不会很多。考虑到加速腐坏的风险和较低的回报率,对生产者和销售者而言,都是得不偿失的。

提醒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男子购买的西瓜之所以会有大量液体流出,是因为西瓜的细胞90%由液泡构成,而液泡正是西瓜汁液的“小仓库”。当西瓜受到外部撞击,内部的液泡就会破裂,导致细胞液大量流出,也就是该男子看到的大量水分。+

3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不法商贩用甲醛等泡荔枝保鲜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谣言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眼下正是新鲜荔枝上市的时节,然后微信上就流传出一条消息称,如果买的荔枝鲜红水灵,可能是经过甲醛、乙烯、二氧化硫等物质浸泡的缘故,吃了会危害健康。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真相:每当荔枝上市之际,就会有类似的文章在朋友圈里传播。最早的帖子出现在2007年。其实,网络流传的几种药物已经被辟谣过多次:譬如乙烯,传言不法商贩会用乙烯来保持荔枝新鲜。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乙烯主要的作用是催熟,而荔枝的保鲜恰恰相反,需要抑制成熟。甲醛,由于其挥发性强,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根本不可能被用于荔枝保鲜这一途径。

提醒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比较具有迷惑性的是二氧化硫。有媒体曾经进行试验,的确在荔枝上检测出二氧化硫的成分。其实,水果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保鲜,而二氧化硫是农业常用的杀菌保鲜剂之一。在2015开始实施的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应小于每公斤50毫克。事实上,二氧化硫是气体,在水果表面根本吸附不了多少,经过正规渠道出售的荔枝每公斤二氧化硫残留量均远低于50毫克。

4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大蒜炝锅产生丙烯酰胺可致癌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谣言:炒菜时用蒜炝锅会让菜更香,这是一个常识。近日,有传言称大蒜炝锅时会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2A类致癌物,对人体有害。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真相: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就研究过大蒜炒制过程中丙烯酰胺的生成量,结果发现,炒大蒜确实会产生丙烯酰胺,但是每1克的大蒜平均只会生成0.2微克的丙烯酰胺。

我们平常炒菜,大蒜也只是做个配料,又不是当主食材,一盘菜里顶多就几克大蒜,能产生的丙烯酰胺量实在有限,这样就断定大蒜是致癌的“毒货”,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啊。

提醒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虽然“丙烯酰胺在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其的确是一种致癌物”,但目前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可证明人类某种肿瘤的产生与由食物中摄取的丙烯酰胺有明显相关性。何况,丙烯酰胺也不是什么稀奇东西,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吃,食物高温加热的时候,就会自己产生丙烯酰胺,特别是油炸、焙烤、烧烤食物。如果实在担心它对身体有害,以后就少吃点油炸、烧烤类的食物。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5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碳酸饮料含磷酸盐会致肾衰竭

谣言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碳酸饮料成了人们消暑解渴的一种选择。近日,朋友圈中出现了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该文章称,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磷酸盐,磷酸盐可以导致肾脏疾病,喝多了会致肾衰竭。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真相:其实你去网上一搜就可发现,类似文章2010年前后即已出现。事实上,磷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成人对磷元素的每日最大耐受量为70毫克/每公斤体重,人体对于磷的吸收主要来自于天然含磷食品和食物添加剂带入的磷。评估特别指出,在高钙膳食的前提下,人体对磷吸收的耐受度还会更高一些。

提醒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虽然碳酸饮料不会导致肾衰竭,但是大家还是要尽量少喝,因为碳酸饮料含糖量较高,人体摄入过多糖分,会引起肥胖、肥胖相关性肾病以及更严重的后果。

6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许多蔬菜中都有“弓形虫”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谣言:近日,朋友圈疯传一段黄瓜中含“弓形虫”的视频,视频中的女子将黄瓜汁滴在玻片上,在滴过特殊试剂之后,显微镜下观察到很多“黑色小虫”在攒动。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视频中还称,白菜、萝卜等很多蔬菜以及西瓜等很多水果中也都含有大量弓形虫,并解释原因是因为土壤中不含硒,弓形虫在260℃的高温下都不能被杀死。

真相:据中央电视台生活圈栏目报道,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峰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称:这明显是造谣,被弓形虫污染的水或者肥料有可能会污染蔬菜和果实等,但弓形虫不可能会在蔬菜或者果实里面,只能沾染在表面,一清洗就掉了;同时,视频中“260℃的高温不能杀死弓形虫”的说法是不可能的,260℃的高温下,任何虫子都可以被杀死,“一点常识都没有!”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提醒:在蔬菜买回来之后,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碱面5-10克)中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7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刘明炜”同学的高考准考证又丢了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谣言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真相:几乎每年的5月底6月初,都会有这样的信息冒出来,从以前的白娅倩同学,到杨雷雷同学,再到刘明炜同学。和往年有区别的是,今年高考尚未开始,准考证还未开始打印,“刘明炜”同学的准考证就“丢了”。

那么,每年都按时出现的这种丢准考证谣言,发布者到底抱着什么目的呢?

提醒:这类消息的发布者一般都是利用市民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发布诸如丢失准考证等谣言,留下收费电话,一旦市民按电话号码回拨过去,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则可能掉入欺诈陷阱。

8蹦极未绑绳子发生事故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谣言:近期,一则关于蹦极时发生意外的短视频被大量转发。视频中,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女子在准备蹦极时,身上未配有任何安全绳索,却突然被工作人员从高处推下。有人称该女子已坠崖身亡。

这一情况引发大量网友关注:视频是真的吗?这位女子情况如何?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真相:对此,视频中的女子解释说,她将自己在国外蹦极的视频上传到个人社交媒体,没想到造成误会,自己成了“蹦极没绑绳”的“网红”。从拍摄角度来看,视频中的安全绳被挡住了,其实自己做好了安全防护。

视频中的蹦极公司也辟谣称,安全绳索的绑法有多种情况,当时是绑在脚上,并未发生意外。

提醒:不少市民会在节假日期间选择到游乐场游玩,体验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想体验蹦极等惊险刺激娱乐项目的市民朋友,除了要做好安全防护,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参加。

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

谣言如此多,如何避免信谣、传谣呢?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1、谣言多打“关心牌”,遇到此类信息要谨慎;

2、看到“一定”“一律”要注意;

3、谣言多存逻辑漏洞,仔细分析就能行。

谣言止于智者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朋友们一定要提高辨别意识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不造谣!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不信谣!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

不传谣!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第一个就中招!。第一个|中招|谣言|朋友圈|丙烯酰胺|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