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资借路沪港通变相加杠杆 A股配资新玩法存争议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内资借路沪港通变相加杠杆 A股配资新玩法存争议》。来源是。

内资借路沪港通变相加杠杆 A股配资新玩法存争议。a股|内资|杠杆|沪港通|玩法|配资---


在金融去杠杆的监管方向下,A股可用的杠杆工具越来越少。《红周刊》采访人员注意到,有券商盯上了陆港通,借助香港低廉的融资成本,绕道陆港通再北上参与A股,同时还回避了监管。

以采访人员获得的某中字头券商的跨境业务方案为例,绕道陆港通后,最高可以实现2.33倍的杠杆,而年化成本仅4%左右,融资成本远低于内地。但上述杠杆比例也高于内地的两融和资管产品的杠杆比例,有高比例配资的嫌疑。

对于这一业务,有港资券商高管表示,由于香港的监管更为宽松,叠加香港市场资金成本更为低廉的优势,因此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这一业务也成了一些机构跨境操纵A股和洗钱的通道,譬如不久前有私募取道沪港通操纵数只沪市个股,就遭到了中国证监会的重罚。

券商缘何舍近求远?

曾几何时,杠杆交易备受A股投资者的青睐,从场内的两融、股票质押、分级基金,到场外的信托通道,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配资平台,虽然满足了高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但也同时加大了市场风险。

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表示,2015年股市波动的重要原因就是无序的杠杆配资。2017年开始,监管层推进金融去杠杆,传统的杠杆模式风光不再,券商等机构又转而发展场外衍生品业务,但2018年4月,监管层叫停私募类机构参与场外期权业务。

尽管如此,据采访人员多方了解,通过沪/深港通杠杆买入A股正成为一些机构业务新模式,一些券商甚至将此作为跨境业务的亮点向符合要求的客户加以推荐。曾有行业人士透露,香港资本市场有着成熟的孖展文化(margin,意为保证金,即融资),而且自2017年以来,内地资金成本持续走高,相比之下,香港的融资成本更低廉。采访人员在广发证券(000776,诊股)香港等多家券商官网看到,均表示可提供A股孖展借贷服务。

“沪港通、深港通标的北向通杠杆增持,交易、锁仓行为合规,资金安全(资金证券账户为客户所有),交易便利(一周时间落地),成本远低于国内配资价格。”这是一位广东的券商人士的业务推荐信息。

采访人员以投资者身份与该券商人士取得了联系,他表示流程如下:“先审票,杠杆1:3,单票仓位不超过80%,佣金万三,保证金1000万起”。至于成本,他表示年化为8.5%,“国内目前配资机构的年化综合成本大概在13%左右”。在采访人员的征询之下,该人士透露上述业务的开展机构为一家名为蜂投金融的香港券商。“深圳这边最大的配资公司跟我们有十几亿规模的合约,他们把不少陆港通标的的配资业务转到了香港。”

采访人员获得的签约合同显示,当标的收盘价跌幅超过30%时,机构就会要求强行止损。这位资本市场人士建议,“可以先做1000万元保证金规模的合约试试水”。有趣的是,采访人员注意到,该合同要求使用港元或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但在计息时间上又有不同:如结算货币为港元,则计算利息时采用实际日数/365;如结算货币为美元,则计息时采用实际日数/360。

采访人员又以投资者身份与一位中投证券员工取得了联系,他表示,“现在一些配资公司确实是通过由外向内的通道做配资”。他还透露,“我们有两种方式:1。普通的陆港通模式,即只有陆港通股票池中的标的才能交易”,显示,目前有578只沪股通标的、898只深股通标的,其中包括297只创业板个股;2。收益互换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面向所有A股。“他进一步解释,后一种模式下,”投资者只要在账户里面有保证金就可以,具体操作可以通过电话交易。

成本低,杠杆高

据采访人员了解,此项业务的吸引力在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加杠杆,同时规避监管。采访人员拿到的一份中投证券的跨境业务资料显示,该业务的杠杆比例为1-2.33倍,换言之客户可以用30%的保证金撬动100%的资金。资料中展示了一个中国平安(601318,诊股)A股的案例:按照30%的保证金比例,客户如提交3亿港元保证金,最大可购买10亿港元市值的中国平安。据采访人员了解,大多数客户并不会满杠杆操作,而是选择1.5倍的杠杆。当然投资者也需符合一定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资金门槛:800万港元金融资产证明(包括持有的内地金融资产)。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杠杆比例已经超过了资管新规对杠杆比例的上限,文件要求“每只开放式公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每只封闭式公募产品、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也高于国内融资融券最高1倍杠杆的上限。

至于成本,该业务的融资利息“采用1M Hibor利率基准上浮”。还是以中国平安为例,假设利率按照3.5%(在1M Hibor的基础上浮250bps)计算,一年的融资成本也不过3500万港元。中投证券员工亦表示,香港那边年化成本仅4个多点,“因此这项业务很适合做代持,成本起码比别人低一半。”

此外,采访人员获取的一份“沪港/深港股票通-股票互换和股票篮互换”合同显示,该业务必须使用港元或美元结算,而资金出境也是参与这一业务的关键门槛。前述中投证券员工反映,相比业务本身,资金出境的难度更大一些。益安信资产总经理王豫刚也指出,“确实如此,比如如果走QDII额度出境,年化成本也得2%-3%。”

对于采访人员是否被穿透式监管的疑问,前述中投证券员工解释,目前的监管确实很严格,“不过我们一般只做合规业务,所以跟我们合作不用担心监管风险”。

游走于灰色地带

有业内人士坦言,上述业务在杠杆比例上违反了资管新规的要求,也规避了内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部分原因是两地市场有着不同的监管制度。香港富昌金融集团副总裁王荣告知采访人员,内地开户实行实名制,香港的证券开户采用券商制,即投资者账户挂在券商下,上市公司方面无法查询到投资者明细,除非监管部门介入,因此隐蔽性更强。

“通过陆港通反向参与A股,本质上有些像内保外贷,即境内投资者利用保证金撬动更大的境外资金。”内保外贷业务是指在境内企业向银行出具反担保措施,再由银行境内分行为该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交易对手向境外机构开立保函等,由受益人向借款人提供融资(贷款、贸易融资、融资租赁等)的业务。

王豫刚向采访人员表示,通过陆港通有助于隐蔽身份,实现穿透式监管的成本亦更高,“资金透过陆港通后,股东名录中的账户即挂在‘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之下,想了解到投资者身份并不容易”。

另外曾有私募人士向采访人员反映,近两年来国内监管机构的窗口指导确实影响到了交易,譬如在重要时间节点附近要求境内投资者不得卖出,但如果换成境外投资者的身份就不在监管范围之内。就此问题,采访人员咨询了多位中资券商香港分公司员工和期货公司海外业务负责人,对方均表示,原则上只要交易不违反香港的法规条例即可,内地的窗口指导措施一般不会通知到香港投资者。

事实上,确有投资者注意到了陆港通的价值。2017年3月,证监会公布对知名牛散唐汉博的处罚措施。2016年2-6月,唐汉博控制3个在香港开立的账户,取道沪港通、跨境操纵小商品城(600415,诊股)股价,期间通过拉涨停、操纵开盘价、虚假申报等方式,非法获利4188万元。此案也是沪港通开通后,证监会查处的首例跨境操纵市场案件。采访人员看到,2016年2-4月期间,小商品城有30个交易日出现在沪港通名单上,在唐汉博撤离后便再无沪港通交易记录;最新的案例是,2018年5月,证监会查获一起利用沪港通账户跨境操纵菲达环保(600526,诊股)等股票的案件。据调查,两家私募基金的从业人员集中6个资管产品筹集的资金,在香港开立沪股通账户的同时,还在内地以多位员工、亲友的名义开立数个A股账户,跨境配合操作,通过连续交易等手法操纵菲达环保等4只沪市股票,交易金额近33亿元。

“还有一种玩法,即投资者先通过陆港通在股价低位完成建仓,再由境内资金拉高A股股价,陆港通资金借机减持。”王荣表示,如此操作已存在洗钱的嫌疑。

面对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新套路,两地监管部门也在调整监管方式。“此前证监会曾表示,将对沪深港通投资者也采取实名制的注册方式,并计划在2018年完成这一工作。”王荣认为,此举实施后有望消除通过陆港通买卖A股所潜藏的操纵市场和洗钱的风险。

a股|内资|杠杆|沪港通|玩法|配资---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内资借路沪港通变相加杠杆 A股配资新玩法存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