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食品拟摘牌新三板,中国版“乔氏超市”走向何方?

元初食品拟摘牌新三板,中国版“乔氏超市”走向何方?

6月4日,厦门元初食品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拟向股转系统申请公司股票终止挂牌。这意味着,不久后元初食品将从新三板摘牌。资料显示,早在2017年9月26日,元初食品就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宣布停牌。

元初食品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区域零售企业,目前拥有元初食品、元初到家卫星店两种业态,共开出50家门店。其中自有品牌、自建渠道和自控供应链是元初食品的核心竞争力。据其官方数据显示,元初食品自有品牌共有1500多个SKU,销售占比50%左右,远高于国内零售商平均10%的自有品牌占比水平。

元初食品创始人、董事长连庆达曾将元初食品比做中国版的乔氏超市(Trade Joe’s),因为二者皆将自有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且专攻中高端食品。据了解,乔氏超市自有品牌占比达80%以上。

作为中国版Trade Joe’s,元初食品于2016年挂牌新三板,并提出了五大规划,分别是聚焦自有品牌、加快自建渠道、加快电商发展、强化后台系统化支撑能力以及提升供应链差异化和竞争力。此后一年间,元初食品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690.89万元。同时,它也将自有品牌销售占比提升了20%左右,可以说增速明显。

但在2017年,元初食品动荡不小,也影响其业绩大幅下跌。其财务公告显示,元初食品2017年营收5.5亿元,但净利润仅有189.27万元,同比下滑85.32%。元初官方解释称,失去大连元初食品有限公司控制权是主要原因。《第三只眼看零售》查询企业公开信息后发现,大连元初食品的实际控制人应属于辽宁粮油进口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降为23.18%。

如今,元初食品宣布拟从新三板摘牌,其未来走势值得关注。某投资机构分析师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企业从新三板摘牌大体上有两大原因,其一是转攻IPO,但需要满足企业连续三年盈利额累计达到1亿元的硬指标;其二则是由于融资困难、利润下滑等原因选择摘牌止损。

元初食品总裁陈启明此前在海峡金融论坛上表示,“不要把新三板当作改变企业根本的东西,新三板可以锦上添花,却很难起死回生。如果能解决问题更好,否则企业还是要自己走。”可以看出,元初食品对资本市场的态度相当务实,似乎更偏向退出新三板市场,依靠零售基本功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元初食品下一步该如何走面临关键性节点。《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元初食品不久后将开出猪肉专门店,主打旗下自有品牌“元童”黑猪。同时,提速扩店也是其重要规划,预计2018年在厦门、大连分别开出60家与20家门店。

从自有品牌切入零售终端

要做中国版Trade Joe’s



元初食品的发展,恰好迎合了国内消费升级,中产阶级崛起的趋势。它的前身是厦门天酬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要向欧美等国家出口食品。这种中高端食品自有品牌开发能力,后来成为元初食品的核心竞争力,元初在2014年时客单价就已达到100多元,并逐步将自有品牌销售占比做到50%左右。

要做好食品自有品牌开发,元初的供应链能力及食品品质控制机制是两大卖点。据了解,天酬公司做进出口贸易时,已经先后开发出“元初”、“元和”、“元实”三个自有品牌,分别与代工厂合作开发出口东北大米、紫菜、沙琪玛和越南腰果等产品。

官方资料显示,元初食品的供应商已经达到750多家。也就是说,在元初食品开出零售门店之前,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自有品牌开发流程及商品分销渠道。它更像是一家掌控食品供应链后,逐步向下游延伸开出零售店的供应链公司。

开出门店后不久,元初食品逐步稳固其自有品牌体系。其中,“元初”品牌产品包含米面制品、五谷系列、自采蔬菜水果等品类;“元和”品牌定位于高品质日式食品,例如调味品、食用菌、其他日式食材以及冷冻深海鱼等系列产品;“元实”旗下拥有近200个产品,涵盖休闲食品、南北干货、米面粮油等全品类产品;“元童”品牌主力开发国内高品质的健康食品,例如黑猪系列、鲜鸡蛋系列等;而最新上市的“元喜荟”自有品牌,定位于开发海外直采的酒水饮料。

据了解,元初食品有一支50多人组成的自有品牌开发团队。“一款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周期大概在3~4个月,涉及市场调查、选品、选择生产商、样品检测、消费者试吃、包装设计、成品再检测等一系列过程,一环不过关就意味着从头再来,甚至可能导致开发失败。”一位接近元初食品的零售高管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此外,元初食品也针对商品品类制定出品质把控机制。例如元初与厦门大学联合成立了“食品安全研究发展中心”,实行近300种农药、近100种兽药和多种重金属残留的检测机制。

针对厂商供应品牌,元初食品不收取供应商的上架费、条码费、后台费等费用。它执行现金采购,并建立起近百人的“买手团队”。从采购渠道上来看,元初食品一方面利用其进出口供应链优势,从越南、韩国、台湾、美国、泰国、意大利等地直采进口商品,另一方面则在国内寻找区域化特色商品,例如云南禇橙、成都龙泉驿水蜜桃、广西荔浦芋头、鲁西黄牛、圆香供港黑猪肉等。

在面对零售终端消费者时,元初食品将自有品牌与进口商品作为其核心卖点。它大体上有两种店型,一是三四百平方米左右的元初食品门店,约有2000多个SKU,相当于一家小型精品食品超市;二是元初到家卫星店,营业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类似于社区生鲜超市。它的生鲜占比在60%左右,大部分为预包装净菜。

为了优化顾客体验,同时寻求增量。元初食品在门店中增设了“元初乐厨”、“元初肉铺”等体验式档口。据了解,这些档口所用食材均以元初产品为原料,开发出卤牛肉、馒头、花卷等熟食,也可为消费者提供食材清洗、剁切、烹饪等一条龙服务。这样一来,元初食品在其卖场中形成“生熟联动”。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元初食品未来或将以一家元初食品门店搭配多家元初到家卫星店的组合形式开店,从而在厦门、大连区域内做大门店密度,获取业绩增长。

或发力品类专业店

元初的增量在哪里?

此次元初食品宣布拟从新三板摘牌,从外部因素来说是新三板“摘牌潮”的体现。《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从2017年下半年以来,新三板挂牌公司主动摘牌的数量逐渐增加,证券业将其称为“摘牌潮”。新挂牌公司的数量每况愈下,以至经常出现一天中有十多家公司摘牌,却没有一家公司挂牌的局面。

原因在于,由于新三板流动性不足,使得其定价功能低下,融资功能也很难得到完整地实现。因而导致挂牌公司以及投资者都感到不满意。

具体到元初食品来说,它曾经于2017年1月26日发布一则股票发行方案,宣布公司将以8.45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888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7503.60万元。据元初食品规划,本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四个方面,其中2500万元用于连锁超市门店项目;2955.60万元用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1528万元用于电子商务建设;500万元用于自有品牌研发。但根据元初食品关于募集资金处理公告可以看出,它只募集到3455万元资金,不到原计划的二分之一。

元初食品成立7年来仅开出50家门店,同比业界同行来说速度较慢。据某零售高管分析称,元初食品以中高端自有品牌为核心竞争力,面临三个难点。其一是自有品牌的开发成本较高,如果类似于沃尔玛那样拥有大规模的销售体量,或有可能摊薄开发成本,提高综合毛利率。但元初食品仅有40多家可比门店,虽然有50%以上的自由品牌销售占比,但其SKU占比可达到80%以后上,综合来看运营成本过高。

其二则是它定位偏向中高端,且门店多处于厦门岛内区域。这就意味着,元初食品的客流增量有限,主要以会员消费为主。据其官方数据显示,元初食品约有16万多会员,创造了70%以上销售额。但就如同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不可能在一座城市内密集开店一样,元初食品如果大量提升门店密度,且同样专攻中高端客群,或有可能稀释其固有客流。

其三是元初食品多以现金形式进行海外直采,对于供应链稳定性的要求较高。元初食品曾经在2017年采购泰国椰青时遇到问题。原本计划15天销售完毕的一货柜椰青,3天即售罄导致无货可卖。此后一个月,元初食品又因为清关时间提前导致4个货柜椰青同时挤压在手,使得销售压力剧增。到十一月时,元初食品根据6-10月的销售情况制定采购计划,却没想到迎来椰青低迷期,销量从每周1-2条货柜下降至每月1条货柜。

元初食品近期变动不小,或将为其下阶段发展提供助力。《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元初食品计划开出品类专业店。这一方面能够与现有门店产生联动销售,另一方面也从差异化竞争入手,寻求整体增量。它目前已开出熊猫果茶小铺,其所用水果皆来自元初食品门店鲜切。同时,元初食品此前以档口形式运作的元初肉铺,未来也有可能开出独立门店,将元童黑猪作为主打品类发力品类专业店。

“元初一直在规划、实践、升级、进步中”,元初食品总经理陈启明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完】

元初食品拟摘牌新三板,中国版“乔氏超市”走向何方?

约稿启事

如果你能深挖零售案例,洞察行业大势,更能妙笔生花。那么,我们邀请你,一起来做这个行业的记录者。

 我们将为你提供,优于行业的稿酬,《第三只眼看零售》公开课入场券,和零售大佬做朋友的机会,以及待你深挖的零售业资源。 

你足够专业,足够多产,足够契合《第三只眼看零售》。 欢迎你成为我们的专栏作者,我们为你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动用我们所有的资源包装你,让你成为零售业的“网红”。

投稿、爆料联系思遥18392322494

?

————————————

信息泛滥时代,我们从不缺少资讯

零售人需要的是专业、精准的“真资讯”

第三只眼看零售遍访零售企业

为你提供新鲜、独家、原创的“真资讯”

我们已经入驻今日头条客户端

搜索“第三只眼看零售”

掌握零售业“真资讯”!



元初食品拟摘牌新三板,中国版“乔氏超市”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