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扶贫”大有可为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保险扶贫”大有可为》。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的普珍今年23岁,刚刚从贫困农村考上大学,但这并未给她带来应有的喜悦和憧憬,因为过去短短几个月内,父母相继因病去世,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只剩下她孤零零一人。不过,幸运的是,“不幸”的普珍成为上海探索“保险扶贫”新思路的受惠者之一,她拿到了已故母亲的一笔5000元疾病身故保险赔款,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7月26日《经济参考报》)





赔款也许不算太多,但却是雪中送炭,也体现了“保险扶贫”所特有的优势。此前,上海有关方面创新思路,通过“保险扶贫”,将农商行200万元捐款用于农牧民意外伤害保险项目,为当地贫困户筑起了一道风险保障墙。项目运行一年以来,已有300多名西藏农牧民和他们的家人得到了帮助,获得了保险赔付。





这说明,“保险扶贫”不仅很“接地气”且大有可为。一方面,经测算,在保险机制下,人均不到10元、共计200万元的捐赠保费,最终变成了保额高达86亿元的风险保障。这样的金融扶贫新模式,撬动了保险放大保障的“杠杆”功能。同时变事后应急性救助为事前预防性扶贫,推动保险公司发挥风险管理优势,帮助扶贫对象认识风险、预防风险、化解风险,既可体现扶贫攻坚的“全覆盖”精神,更为扶贫攻坚插上“可持续性”的翅膀。





另一方面,直接捐赠看似“现实”,其实是授人以鱼,把鱼吃完了很可能又返贫了,并非扶贫良策,也会助长一个地方“等靠要”的集体社会心理。而捐款变保险就不同了,其创新价值在于,实现了扶贫资金与保险项目的有效对接,为扶贫工程修“防洪堤”。不仅能雪中精准送炭,为遇到困难的农牧民家庭提供了亟须的帮助,还可防止因意外返贫现象发生,是扶贫攻坚的“牛鼻子”,真正实现了精准施策、靶向治贫。





近年来,金融企业已经成为扶贫大格局中资金投入的主力军之一,但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险扶贫”无疑给我们以有益启示。这就是,在脱贫攻坚战中,不妨改变传统的送钱给物模式,通过金融机构与行业合作、发挥杠杆撬动作用,努力让扶贫事业不仅有力度而且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