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 奈保尔:用“智力和内在力量”驾驭世界( 九 )

在文学中,把人的处境、命运与世界的变化、立场的转化,如此辩证真实、如此不悲情、不幽怨地联系在一起,是奈保尔作为世界级大作家的宏阔伟大之处。

小说中几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一是母亲对父亲的称呼总是“男人”,对一个入赘的、经常失业、要靠丈母娘救济的人来说,这听上去更像是讽刺。二是父亲找到采访人员的工作之后,为了报纸的发行量而编写耸人听闻的假新闻,他写的每一条都跟自己的孩子、家庭和房子有关,都是真实的,他把一个父亲的惦念和一个男人的梦想写进了所谓的“假造新闻”中,其中一篇的标题甚至都是《父亲在棺材中回家》。三是父亲为了搬出大家庭,终于鼓起勇气要向姨父家借钱。他总想开口,但总是被打断,最终他悻悻而归,又一次被现实和自己的尊严打败。这时候小说写道:“毕司沃斯先生摇摇晃晃地坐在灯光幽暗的公车的木头座椅上,经过寂静的田野,经过那些没有灯的死寂的房子或者明亮的安静的房子,他现在不再去想他下午的使命了,他想的是他要面对的黑夜。”

黑夜无尽,房子遥遥无期。但男人可以悲伤吗?可以怨天尤人吗?只能再去寻找、再去奋斗。最终,父亲因为做了采访人员,得以借高利贷买了房子,但债还没还完,他就病了,在四十六岁的年纪抛别人世。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出版商把这本书定位为“百分之百的房奴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