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环保设施邻避困局?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如何化解环保设施邻避困局?》。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一面是城市飞速发展,需要建立环保设施,一面是居民不愿意项目修在自己家门口———“邻避”效应(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近年来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面临的困境。这一问题,在21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第六专题小组讨论会上,受到委员的关注。





“环保设施因居民反对难以落地,类似的现象在国内很多地方出现,其根源是民众日益觉醒的‘邻避’意识。”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全国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委主委刘晓庄说,如何化解“邻避”效应,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对于‘邻避’效应,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刘晓庄以建造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指出,尽管政府部门一再宣称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会污染环境,而且民众也支持政府建设垃圾焚烧厂,但却强烈反对项目“建在我家后院”。“‘邻避’效应是人之常情,是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





“为什么会出现‘邻避’效应呢?”刘晓庄自问自答道,“症结主要还是出在一些地方政府自己身上。”一些地方对项目信息披露不及时,项目建造过程中也缺乏与民众充分的沟通,造成民众对项目存在担忧和疑虑,因而一概排斥。





“‘邻避’困境的实质是政府的治理能力。”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刘恒看来,“邻避”效应表面上讲是利益冲突,但背后是行政体制的一个困境,“目前各行政机构因为对公众咨询无法可依而‘各自为政’,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质疑,所以‘邻避’的困境是如何提高我们的治理能力。”





如何破解“邻避”效应,使环保设施项目产生“邻利”效益?





“开放是‘邻避’效应最好的‘化解剂’。”刘恒笑着说,“毕竟百闻不如一见,如果环保设施项目的所有端口都在阳光下运行,提高民众的参与度与获得感,他们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协商民主的方式促进民众参与协商和理性对话,最大限度地消除民众的恐慌和抵制心理,可以进一步化解‘邻避’效应。”刘晓庄进一步补充道,“如果通过政协组织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充分讨论,可以更有效地达成共识。这几年的实践也证明,政府有一些需要在更大社会层面动员的难题,通过政协协商平台完全能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