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江源】玉树:海拔3700米的高寒土地上建成高原绿洲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走进三江源】玉树:海拔3700米的高寒土地上建成高原绿洲》,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四川新闻网玉树8月29日讯(记者 张骥 摄影报道)“两州共饮长江水,同顶一片天,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8月27日,四川新闻网记者跟随“走进三江源”网络媒体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实地探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情况。





在海拔3700多米的高寒土地上,只见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装,一片片沙地变成绿洲,一处处村镇覆盖绿荫。记者乘坐的车辆沿着214国道进入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在这条路上,发现一处别样的风景——玉树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给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据了解,实验基地所在的玉树州德卓滩,原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总面积2000亩,集中连片1200亩。为了“优先发展生态,守护绿色高原”,2015年3月,当地政府将产业园区规划地调整为林业基地建设用地。





“这里曾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期间玉树州党政各部门的临时办公用地和灾民安置地,搬走板房和帐篷后,留下的是成片的水泥和砂石地,加之玉树海拔高紫外线强,冷季长达8个月而暖季不足4个月,年温差小日温差大,要将这样一块地建成高原绿洲谈何容易!” 8月27日,玉树藏族自治州林业局局长昂江多杰告诉记者,玉树州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是4、5月份,因此,当时留给玉树州林业局的时间并不多,在这一个月时间里,要拆除以前遗留的彩钢房,园区内的土地基本是砂石土,要重新换土,还要做园区规划,从西宁运送树苗提前加植……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每天都是基地单位两头跑,起早贪黑,那日子真是苦啊!” 据林业局职工李慧敏回忆,她于2015年初考入林业局当会计,没想到刚来报道就赶上这个“机遇”,只身一人在玉树的她,足足有45天没有回一趟家乡西宁。每天早八点至晚八点,清墟、换土、假植、施肥、种植、灌溉……一天不间断12个小时高强度体力劳动,午间就地吃一碗大锅饭,全程参与体验了一段时间的“农耕生活”。





在玉树林业人的努力下,玉树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创下了海拔3700米建育苗基地属青南地区最大、海拔3700米千亩集中连片属青南地区树种最多等多个纪录。





“要知道,过去树木在玉树的成活率只有50%,年年栽,年年死,很少能看见绿色。”昂江多杰告诉记者,以前,苗木经长途跋涉运到高海拔的玉树后,不经适应直接大面积栽种,不仅资金投入大,成本高昂,且树木成活率很低。





随着实验基地的建成,近年来当地一方面大力培育藏柳等本地树种,研究如何使本地树种长势更好,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川西云衫等外地树种,试验并培育适宜玉树生长的树种,丰富玉树的物种资源。在林业局职工的悉心看护下,青杨的成活率达到80%,云杉则高达90%。昂江多杰底气十足地告诉记者,培育基地的树种已经完全适宜玉树土壤和气候,再行移植成活率可达100%。这不仅为玉树州造林绿化提供优质的适宜树种,还降低了苗木成本,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昂江多杰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基地40万株藏柳经过短短三年时间已经长得有两米高,以20公分为单位剪纸插杄计算,分床后优质植株可达200-300万株。加之藏柳寿命长、病虫害少、树形优美等优点,目前已被州委州政府列为今后玉树植绿的首选树种。





“这几年植绿9.6万亩(超过震前玉树绿化面积总和),栽植各类苗木1217.85万株,仅今年就植绿5.2万亩。”据昂江多杰介绍,玉树州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两条腿”走路,身边增绿、远山造林,让玉树不仅有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碧绿的草原、皑皑的雪山,更有茂密的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