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匠心内化

《教育,让匠心内化》,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

正文开始: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强调的既是技能,也是精神品质。强调技艺的培训,和着眼于精神的教育,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得以发扬的必修之功。8月31日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教育培训对于劳模工匠精神弘扬的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常委李智勇从特种熔融焊接工、“大国工匠”高凤林说开。





“良好的技校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好苗子’播在了适宜的‘土壤’里。持续的在职学习进修是重要的条件,使得能力提升有了可靠保障。”





职业教育、在职学习进修,是高凤林成为航天制造领域国家级技能大师的重要条件,也是孕育和提升工匠的必要手段。不过,在委员们看来,目前我国这两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身处教育一线多年的许玲委员发现,在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院校热、企业不热的问题。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需要付出成本,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一定直接都到企业工作,不能马上变现,投入产出比对他们来说是不确定的。因此,要让他们积极参与深度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不容易。”





在许玲看来,深化产教融合的工作需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急需一套激励企业切实参与的机制,包括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收益,从而提高它们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这个问题,董强委员的建议很直接:探讨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抵扣所得税的可能性。





回到职业教育院校本身,也并非没有困境,专业不对口、地区供需不平衡的情况非常普遍。曹其东委员的建议是,适当减少本科高校的招生人数,把更多资源能够更好地投放到职业技术院校,尤其是有大企业存在的省份和城市。





职业万千,劳模和工匠精神如一。呼唤劳模工匠精神的,也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本身。如何把劳模工匠精神根植内心,成为全社会普遍的共识和行动指南,使各行各业劳动者都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也离不开教育的深耕。





“劳模工匠精神在立德树人当中有一种独特的重要作用,特别在塑造学生的精神,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上不可或缺,难以替代。”李剑萍委员认为,现在教育领域对于劳模工匠精神非常重视,但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方面。在其他诸如基础教育领域,则需要“再加强”。





他建议,畅通劳模高技能人才进入普通中小学做事迹报告会、劳模讲堂,担任课外辅导员的渠道;指导和督促劳模工匠精神融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的选修课等等。





全国政协常委李晓安也持类似观点:要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各阶段的教育当中,将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接触、了解、深入和认识劳模工匠,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感情上、观念上真正认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