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土布筑“薪”路赞皇原村土布给贫困户带来致富“及时雨”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老”土布筑“薪”路赞皇原村土布给贫困户带来致富“及时雨”》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长城网石家庄讯 (记者 张霖 通讯员 安献峰) 在千年古县赞皇县,说起崔雪琴,当地百姓都会一个劲地夸赞。与土布相伴13年,她倾尽心力,不仅让赞皇几近失传的传统手工纺线织布等技艺得到传承,还通过不断创新,使充满时尚元素的土布走出国门,登上了国际舞台,更让2000多位农村妇女从中获益,每年每人有了8000元到23000元的收入。





走进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纺车“吱扭吱扭”,织布机“咣当咣当”,棒槌“梆梆梆梆”……不同车间里传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人恍如穿越时空,回到了旧时候。





“70多道工序,70多种声音,只有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艺才能发出。”崔雪琴笑着说,能听闻这样的美妙声音,多亏了当年老母亲的“点拨”。





2005年,在石家庄做生意的崔雪琴回到赞皇老家,在老母亲的熏陶下开始尝试做土布生意。但问题接踵而至:木纺车在哪?织布机在哪?锭子、梭子、植物染料又在哪?回忆当初创业,崔雪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在不同地方踅摸老物件”:这村找来一辆快散架的纺车,那村淘来一台搁置许久的织布机……几个月的东拼西凑,崔雪琴终于找来7架手摇纺车和5台木结构的织布机。2006年初,在母亲的帮助下,崔雪琴在赞皇县土门乡大桥庄村,开始了土布生意。





2007年,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崔雪琴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从此,原村土布“吱扭”“咣当”的织布声,慢慢地由单薄变得厚重起来。





十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目前已有手摇纺车1000架,土布织机350多台。从种棉到纺线,从织布到制成品,合作社不仅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更是从简单的床单、衬衣增加到服装服饰、家居用品、婴儿用品等六大系列300多个品种。





纺线织布不受时间、地点、年龄限制,特别适合农村妇女。合作社成立后,崔雪琴开始招纳十里八乡的妇女。80多岁的老奶奶来了,20多岁的小媳妇也来了,在她的带领下,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农民,开始走上了稳定的脱贫增收路。





在原村土布织布车间,83岁的秦荣妮在织布机上忙活着。她说,自己13岁就会织布,2011年到合作社,凭着“老手艺”不光能挣钱,身体还比以前好了,如今眼不花、耳不聋,“很多人劝我歇歇,我说一歇就得病啊。”





说起合作社给老百姓带来的收益,74岁的王占菊老人总是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织布,现在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家里就剩我和老伴了,也没有太多家务活,自从合作社成立以后,俺就第一个报名参加了织布,让俺多年不做的‘老手艺’又换发了新生机,每月还有1000多元的收入,俺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崔雪琴说,合作社从棉花种植到纺织加工,多个环节村民都有增值收益,带动了6个乡17个村1300多户农民就业,实现了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但这对崔雪琴来说,还远远不够。2013年,崔雪琴出资100万元,在杭州建立设计工作室,聘请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的老师担任设计师,从品种到款式对土布进行全面系统设计。同年,赞皇原村纺织技艺成功申请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9月,在意大利举行的一场高档成衣展览会上,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土布服饰引起了多位国际时尚设计大师的关注。如今,原村土布的产品做到了“土”“洋”结合,经过山里“织娘”巧手织造的产品行销海外,让她们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目前,在赞皇县刘家庄村,崔雪琴投资2700万元、占地30亩的农产品旅游文化产业园正在进行施工中,再过一个月,150余名贫困户将在崔雪琴的文化产业园开始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双手织出五彩斑斓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