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韜《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研究》出版
書名:《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研究》
ISBN:9787501051625
作者:劉韜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定價:96.00元
作者介紹:劉韜,博士,副教授。1981年生於天津,1999~2006年就讀于南開大學文學院美術學專業,分別獲得文學學士學位與文學碩士學位。201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學專業,獲藝術學博士學位。現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宗教美術研究。
內容提要:本書對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以圖像學、風格學與樣式論等方法進行了綜合研究。龜茲地區唐風與回鶻風洞窟主要分佈於本地延續開鑿的龜茲風石窟群中,洞窟內塑像不存,部分壁畫流失海外。由於建窟民族與佛教教義的影響,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一方面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本地原有的龜茲特性,另一方面較龜茲風壁畫在題材、內容、佈局與風格上呈現顯著的變化,更多為漢地佛教對龜茲回傳的產物。
上編在盡可能系統調查與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礎上,劃分龜茲石窟中的唐風洞窟與回鶻風洞窟並復原壁畫。在調查核對洞窟內壁畫,新疆龜茲研究院揭取並已修復壁畫殘片,德國、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與美國等國家博物館館藏龜茲石窟壁畫殘片,德國與法國探險隊早年拍攝完整的歷史照片、繪圖、文字記錄與檔案資料基礎上,劃分出15個唐風洞窟與24個回鶻風洞窟,並區分了在森木塞姆、克孜爾尕哈與克孜爾石窟中局部繪製回鶻風壁畫的現象;進而核對並復原了庫木吐喇與森木塞姆部分洞窟的壁畫位置,建立起龜茲地區唐風洞窟與回鶻風洞窟相對完整的壁畫佈局,這是壁畫研究的基礎工作。
下編在上述洞窟壁畫復原基礎上,重構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塑像並探索壁畫的題材、佈局、風格與年代。一、進一步辨識庫木吐喇部分洞窟壁畫圖像內容。二、根據核對出壁畫間相對準確的位置關係,以“長安樣式”為線索重構庫木吐喇部分洞窟主室正壁主尊塑像尊格,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塑像與壁畫表現出的佛教宗派信仰、建窟造像動機及意義。三、梳理並比較了龜茲風洞窟、唐風洞窟與回鶻風洞窟中的“建築和圖像程式”,探索龜茲石窟塑繪位置關係的演變發展線索。四、分析壁畫風格特點、劃分出龜茲回鶻風壁畫三種畫風並結合供養人圖像與窟內漢文、回鶻文與龜茲文題記闡釋壁畫題材、樣式與風格形成的背景。五、以復原洞窟為中心,通過樣式與風格的比對探索壁畫的年代。
本書闡釋了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的豐富面貌,解讀壁畫形成的內因進一步展示了民族與區域之間的交流狀況。龜茲唐風洞窟壁畫是以唐代內地佛教壁畫為主體,同時在龜茲本土傳統影響下改進的結果;龜茲回鶻風洞窟壁畫是回鶻民族在吸收龜茲與內地佛教藝術過程中將本民族審美風尚融入其中並逐步形成。
羅世平先生推薦
龜茲石窟寺院遺址現代學術研究的起點始自20世紀初年的德國學者,在百餘年學術研究過程中,探索龜茲石窟的第一手資料大多數源于德國學者的調查工作,被帶回德國的田野筆記、繪圖、歷史照片、文書殘片、壁畫、雕塑以及其他收集品決定了早期龜茲石窟研究的領域主要是藝術史和語言學。中國學者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逐漸開始展開對龜茲石窟的調查與研究,其中最為重要的成果當為北京大學考古系將考古學地層學與類型學方法引入龜茲石窟研究,而歷史學與語言學的學者也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反思美術史視角下對於龜茲石窟所做的工作與成果相較其他學科略顯不足。對於龜茲石窟壁畫的基礎復位工作存在問題,這些基礎工作的不足直接制約了美術史視野下相關問題的探索。美術史研究需要有堅守的精神,對於龜茲石窟美術史本體的研究前輩學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要開拓局面仍然需要有新生力量來接續,回到本體成為龜茲石窟美術史學研究今後的目標。
龜茲石窟壁畫主要由兩大類別組成,一類是龜茲本地自身文化體系下形成的壁畫,此為龜茲石窟壁畫的主體;另一類是唐代設立安西都護府於龜茲至回鶻西遷龜茲後產生的壁畫,第二類洞窟壁畫總體上反映了外來文化落地到龜茲原有文化之後產生的互動。龜茲石窟因為大量壁畫被切剝流失海外、塑像不存,洞窟原址內滿目瘡痍,為我們的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雖有先賢閻文儒與馬世長等學者的基礎研究工作,但長期以來學界對於唐與回鶻時期龜茲與中原的關係、龜茲回鶻佛教美術的面貌模糊不清。劉韜長期以來堅持關注龜茲石窟壁畫,他的《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研究》書中調查與收集的資料包括洞窟原址以及海外博物館中的資料,特別是書中大量使用20世紀初年德國人切剝龜茲石窟壁畫後保存在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庫藏以及劉韜在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查閱的庫存照片與檔案資料後對於石窟壁畫的復位綴合成果顯得尤為珍貴。
《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研究》作出了洞窟壁畫復原工作,在此基礎上劉韜對圖像辨識、塑像重構、信仰重構與年代判斷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深化了先前學界的探索,總體上填補了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學術研究的空白,故此特為推薦此書的出版。
魏正中先生推薦
劉韜先生《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研究》一書是他在羅世平教授指導下、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在充分掌握龜茲石窟百年學術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劉韜探索了圖像、樣式與風格在石窟壁畫研究中的可行性與具體方法,所做的嘗試與提出的觀點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深化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龜茲是古印度佛教北傳過程中的重鎮,而唐與回鶻時期的龜茲石窟又是中原漢地佛教對龜茲回傳的產物,素為學界所矚目。龜茲石窟唐與回鶻時期壁畫的研究先有德國學者葛蘭威德爾(Albert Grünwedel)、勒科克(Albert Von Le Coq)與瓦爾德施密特(Ernst Waldschmidt)作出基礎工作,後有閻文儒、馬世長、晁華山等前賢積澱了豐厚的學術成果。而在20世紀90年代庫木吐喇石窟發生水患之後,這一研究幾乎停滯。《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研究》不僅對於唐代龜茲與中原的關係有新的發現,對於回鶻佛教有進一步的認識,而且對於回鶻時期器物與習俗的討論多有裨益。如果能在考古學視角下充分考慮龜茲洞窟的分佈、類型與組合等問題,或許還會有新的收穫。
本書第一部分對於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的復原工作扎實充分,作者盡可能充分掌握德國、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與美國等國家的龜茲石窟壁畫研究資料,並充分利用20世紀初年德國與法國探險隊拍攝的大量反映洞窟原始風貌的歷史照片以復原洞窟壁畫位置,所作的壁畫復原線描圖成為研究龜茲石窟壁畫的重要參考,糾正了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部分壁畫重定綴和問題,同時糾正了庫木吐喇石窟與森木塞姆石窟德人洞窟編號與中國洞窟編號對照工作的部分問題。
本書第二部分對於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題材、圖本、樣式、風格與年代等問題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成果的判斷,討論詳實充分,為我們進一步呈現出唐代以來龜茲石窟壁畫發展的面貌,揭示了龜茲石窟在地性文化主體在接受漢地佛教文化進程中的複雜演變現象以及原因,填補了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研究領域的學術空白。
本書的資料性與學術性均很強,所用的資料也相當全面與豐富,我尤其推薦這本書能夠公開出版,為更多研究者所注意與使用。
目錄
緒 論
上 編 劃分與復原
第一章 龜茲地區唐風與回鶻風洞窟劃分
第一節 龜茲唐風洞窟劃分
第二節 龜茲回鶻風洞窟劃分
第三節 洞窟中局部繪製現象
小 結
第二章 龜茲地區唐風與回鶻風洞窟壁畫復原
第一節 庫木吐喇窟群區第13窟壁畫復原
第二節 庫木吐喇窟群區第15~17窟壁畫復原
第三節 庫木吐喇窟群區第12窟壁畫復原
第四節 庫木吐喇窟群區第45窟壁畫復原
第五節 森木塞姆第40窟壁畫復原
第六節 森木塞姆第44窟壁畫復原
第七節 森木塞姆第46窟壁畫復原
第八節 夏哈吐爾佛寺與龜茲未知洞窟唐風與回鶻風壁畫
小 結
下 編 重構與探索
第三章 庫木吐喇唐風與回鶻風洞窟壁畫內容考釋與塑像重構
第一節 第14窟壁畫內容考釋
第二節 第15~17窟壁畫內容考釋與塑像重構
第三節 第12窟壁畫內容考釋與塑像重構
第四節 第45窟壁畫內容辨識
小 結
第四章 龜茲地區唐風與回鶻風洞窟畫塑組合與題材佈局
第一節 中心柱窟畫塑組合與題材佈局
第二節 方形窟畫塑組合與題材佈局
第三節 龜茲風、唐風與回鶻風洞窟塑繪佈局關係
第五章 龜茲地區唐風與回鶻風洞窟壁畫風格
第一節 龜茲石窟壁畫風格研究狀況與問題
第二節 龜茲唐風洞窟壁畫風格
第三節 龜茲回鶻風洞窟壁畫風格特點
第四節 龜茲回鶻風洞窟壁畫風格劃分
第五節 龜茲回鶻風洞窟壁畫風格形成背景
小 結
第六章 龜茲地區唐風與回鶻風洞窟壁畫年代探索——以庫木吐喇窟群區第12、15~17窟為中心
第一節 龜茲唐風洞窟壁畫年代探索
第二節 龜茲回鶻風洞窟壁畫年代探索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 表
後 記
結語節選
本書上編偏重基礎建構工作,下編則注重深入探索,希望通過對壁畫本體的解讀闡釋唐代以來多種文化背景下龜茲地區唐風洞窟與回鶻風洞窟壁畫發展的豐富面貌以及形成的內因。
庫木吐喇石窟寺遺址中繪製壁畫的龜茲風洞窟有20餘個,龜茲唐風洞窟有10餘個,龜茲回鶻風洞窟有20餘個。龜茲唐風洞窟在庫木吐喇石窟寺整體發展過程中數量較少,龜茲回鶻風洞窟在庫木吐喇石窟寺整體發展過程中與龜茲風洞窟數量基本持平。除庫木吐喇石窟寺遺址外,龜茲地區其他石窟寺遺址中唐風洞窟與回鶻風洞窟數量極少,唐風洞窟只有阿艾石窟單體窟,回鶻風洞窟只在森木塞姆石窟遺址中保存有三個。除阿艾石窟之外,龜茲地區唐風洞窟與回鶻風洞窟均插在龜茲本地延續開鑿的龜茲風石窟群中建造,此為龜茲地區唐風洞窟與回鶻風洞窟遺址分佈的特點。
從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的題材、內容、樣式、佈局與風格來看,安西都護府設立於龜茲時期,龜茲本地畫風與漢地畫風並行且互動。龜茲唐風洞窟壁畫基本呈現唐代中原地區審美風尚,但卻繪製在龜茲本地沿用的中心柱窟中,壁畫佈局相應發生了調整,即使是龜茲唐風洞窟中的中心設壇方形窟,洞窟券頂的形制與側壁的佛傳壁畫題材依然沿用龜茲本地傳統,可以視為漢地佛教藝術在胡地的調整,而龜茲風洞窟中繪製的漢地雲紋圖像顯然可以視為龜茲畫家對於漢地畫風產生了回應。
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的形成與發展表現出在地性文化主體與外來文化進入並參與後之間的互動關係。安西都護府設立在龜茲時期,成熟的唐代中原佛教美術進入西域與同樣發達的龜茲佛教美術並存且產生了回應,形成的龜茲唐風洞窟壁畫主體可以視為“漢地風尚”,同時在龜茲本土傳統影響下進行了改進,這是胡漢認同互融的結果;而之後龜茲回鶻風洞窟壁畫的形成可以視為漢、龜茲與回鶻互動發展的過程,伴隨“漢地風尚”逐漸減弱,回鶻民族在吸收龜茲與漢地佛教藝術過程中將本民族審美風尚融入其中並逐步形成。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構成了龜茲石窟壁畫後期發展的餘暉。
購買點擊:
新书讯 | 《唐与回鹘时期龟兹石窟壁画研究》
- 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专家进校园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站
- 《口述申纪兰》《西沟口述史及档案资料》正式出版
-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出版
- 《向阳花开——内蒙古驻村扶贫工作纪实》出版发行
- 蒋东明 | 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四个着力点”
- 乌海荣登《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内蒙古100个最美观景拍摄地》
- 民族乐队交响化刍议
- 围棋生存之道:基础死活题
- 吴仲义、蒲慕明:现今学术出版走上的错路 | NSR专栏
- 特别推荐 经济金融前沿译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