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这场“带血”盛宴,谁来买单?

现金贷这场“带血”盛宴,谁来买单?
  点击上方“三板富
关注我们

现金贷这场“带血”盛宴,谁来买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第六节的写作注释中,引用的英国经济评论家邓宁格《工会与罢工》文中的句子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趣店的上市引发了现金贷行业的狂欢,却备受市场质疑。

 

正如证券时报在头版评论所指出,目前市面上现金贷平台的平均综合利率早突破了36%的法定上线,有的高到近160%。不少互金平台正靠着现金贷实现“逆袭”。

 

而深耕现金贷市场已久的平台,也有了千亿市值的目标,纷纷打起了美股上市的算盘,比如拍拍贷、融360等等。

 

然而,这片看似欣欣向荣的市场,背后却潜藏巨大的风险。消费金融到底是拯救了网贷平台,还是将网贷平台推向了悬崖边缘?

 

先看看新三板两家网贷平台,是如何借消费金融之势起飞,如今又过得怎么样。

消费金融的“超能力”

 

消费欲望撑大了市场,消费金融开始成为不少互金公司的救命稻草。

 

趣店上市没多久,拍拍贷也递交了上市申请。与前者不同的是,拍拍贷是一家纯P2P网贷平台,但业绩成长轨迹与趣店非常相似。

 

拍拍贷2015年亏损额高达7214万元,直到2016年上线了现金贷产品,同年扭亏为盈5.01亿元,给了市场一个大大的惊喜。直到2017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到10.49亿。

 

新三板有部分网贷“玩家“也复制了同样的路数,比如万惠金科(PPmoney)、嘉银万科(你我贷)。

需要补充的是,上述两家挂牌公司均是其旗下网贷平台挂牌主体,收入基本来自网贷业务。

 

老规矩,先来看两组图:

 

嘉银金科近年来业绩情况:

现金贷这场“带血”盛宴,谁来买单?

           

万惠金科:

现金贷这场“带血”盛宴,谁来买单?

不难发现,二者均在2015-2016年期间以来业绩迎来大爆发。最主要有两个原因:

 

1、嘉银金科业绩较万惠金科率先爆发,主要是因为其先于万惠金科大半年注入网贷资产;

 

2、2015年末,这两家网贷平台均开始布局消费金融。

 

科普一下,消费金融产品与网贷平台原有业务区别在于,原有业务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中小企业,业务单量大且集中,一旦出现逾期将波及一大批投资者,而消费金融属于小额分散,受众覆盖面非常大,风险相对较分散。

现在看来,两家网贷平台布局消费金融成效非常明显。受益于业绩爆发,PPmoney还把广州总部从体育西路迁到了高德置地,租金相对之前高出不少。

现金贷这场“带血”盛宴,谁来买单?

眼尖的朋友发现了个问题:万惠金科毛利率为何高出嘉银金科这么多?

 

可能跟以下两点有关。

1、获客渠道:嘉银金科2017年中报提到,你我贷公司客户主要依靠关联方推荐,向通过自有平台的推广获得客户转化,同步增加了获客成本支出。

 

相对万惠金科,嘉银金科获客渠道、议价空间均有限。

 

2、目标用户不同:嘉银金科网贷业务深入二、三线城市、乡镇地区及农村,而万惠金科指明将蓝领客群作为主要服务客群。

 

相较之下,嘉银金科目标用户覆盖面更广,但对应的获客成本、市场投入更大。

“我们优先服务蓝领客群,万惠三农业务一直有开展,但规模还没起来,如今还处于试点阶段。”万惠金科相关人士表示。

 

不管怎么说,跑道虽然有些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消费金融市场。

简单一句,天时地利人和

啰嗦这么多,可能有人问了,消费金融为何一夜之间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可能跟以下三点有关:

 

1、政策红利+市场广阔

 

首先,政策导向非常明确,自2009年以来,政府曾多次发文从政策上支持消费金融。

 

2016年1月,国务院还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普惠金融顶层规划。

 

联系起来看,消费金融作为普惠金融最佳切入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除了政策扶持外,消费金融市场未来增量空间非常可观。据媒体报道,当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近6万亿元,到了2020年将超过12万亿元。

 

当然了,“剁手党”们在背后出了不少力。

 

艾瑞咨询《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短短4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已从60亿猛增到4367.1亿。2013至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

 

虽然说离双十一还有小半个月,有些人的购物车却早就装满了。花呗还放言称,‘双11’花呗全面提额!用花呗最高可免单4999元!到期了付不起也没关系,花呗还有分期服务。

 

咋一看,还是蛮感动的,花呗有种要助力你抢到心水之物之势。但到了最后,你还要为自己无限放大的消费欲望多付一笔钱。

 

2、巨头入场,引导效应显现

 

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时间不算长,但抢着入场的人可不少,其中不乏见到各业界巨头的身影。

 

据媒体报道,蚂蚁金服、腾讯理财通、百度金融、京东金融等互金巨头都早已进入互联网小贷市场,另外,像小米、苏宁、网易、滴滴、顺丰等也纷纷获得网络小贷牌照,还有不少跨届公司正在来分食现金贷蛋糕的路上。

 

可以说,BATJ所到之处,后继者无数。

 

3、网贷平台之困境

 

这点很关键。在接触消费金融之前,网贷平台每天都在思考“人生”。

 

1)获客及运营成本非常高,客户黏性较差。

 

2)网贷行业监管趋严,新规对业务的限制与网贷平台原有业务有较大的变化,转型代价较大。

 

就两条路,要不转型,要不退出。

 

当然了,转型是需要大量资源的,不少网贷平台介于规模较小,最终只能黯然离场。网贷之家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9月17日,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达到3886家。

 

留下来的网贷平台基本实现了业务升级或者转型,比如开展涉足现金贷业务等等,业绩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但现实问题是,这个成绩具不具备可持续性?

跑在最前面,不代表能笑到最后

先来看看现金贷平台是怎么赚钱的。可以从趣店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找到答案。

 

从利润结构来看,有83.3%是来自于向客户收取的金融服务费,也就是现金贷及分期贷商场业务。

 

有数据显示,趣店年化利息超过36%的贷款占比为59.5%。得益于此,趣店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高达10亿元,同比增长695%,傲视不少实体经济企业。

 

为什么利润空间这么大?主要还是趣店“捡”了不少传统银行不屑于放贷的人群,正如招股书所披露的在传统银行没有信用数据的人、活跃用户有90.8%在18岁到35岁之间等等。

 

厉害的是,港股资讯平台格隆汇发文称,即便现金贷平台坏账率较高,但只需以下三步也能实现完美收割:

 

1)利用高利率覆盖高违约风险;

2)通过续贷客户比例控制风险;

3) 通过逾期费再收割

也就是说,不怕老赖不还债,因为还有更优质的用户用高额的利息为他们买单,怎么看都是个稳赚不赔的生意。但问题是,用户基数这么大,这些平台支撑放贷业务的钱又从哪来?

 

就目前来看,现金贷平台背后“金主”主要有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其他机构,但大部分低价资金是由银行认购其ABS实现的。

 

顺便科普一下,ABS就是平台将债权打包后跟银行换钱。但在多数大行的眼中,基于风险和用户还款能力的考量,这类ABS类似于次贷,不愿接手,一般都是城商行、农商行会比较感兴趣。

 

有人说,高利贷披上消费金融外衣后,也就成了现金贷。这其中风险可想而知。

 

1、数据显示,现金贷行业用户多头借贷行为(向两个及以上平台借贷)已超过50%,多数借贷人在3家以上平台借款。由于这些借贷者通常在多家平台借款,隐形加杠杆势必导致各家平台多米诺骨牌式的崩塌;

 

2、银行变相为现金贷平台提供资金,这无疑将风险进一步放大。一旦大规模触发信用风险,将严重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3、现金贷实际利率较高,而多数用户还款有限,但在风控体系缺失的背景下,多数平台还是采用催收方式来压缩坏账率,容易发生社会惨剧等问题。

 

一旦现金贷出路被切断,整个行业很有可能爆发系统性风险。不妨先看国外是如何预防风险的。

 

美国纽约州法律规定平台收取利息每年超过16%则触犯民法,超过25%则触犯刑法,而德国、法国等一些国家也是通过规定利息上限来遏制放贷平台。虽然说这些方法不能治本,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平台肆意发展。

 

再看我国,高利息的现金贷风险系数将放大数倍,完全背离“普惠金融”本意。随着现金贷泡沫加速膨胀,也会倒逼监管部门尽快做出改变,可能有以下几点:

 

1、征信是风控的最核心手段,征信的理念是数据分享,也是风控最核心的手段,将现金贷平台纳入征信体制。

 

2、确立现金贷平台监管主体,对现金贷平台实行牌照或准牌照管理,并对平台注册资本、杠杆倍数、风控管理等指标提出要求;

 

3、平台必须使用自有资金放贷,不能让银行流入现金贷;

 

这样看来,技术力量过硬,风控能力强,经营稳健的平台的现金贷平台更容易满足以上要求。当然了,目前符合要求的平台少之又少。

 

从本质上来看,现金贷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带动内需,功不可没。但在顶层设计不完善的情况下,有些平台抱着多赚一点是一点心态,在灰色地带上肆意“跳舞”,还打着“消费金融”的旗子去融资、去上市,最后都把市场给玩坏了。

 

有人说,现金贷本身就是个赛跑游戏,跑不过同行也要跑过监管。

 

富姐说,当监管“裁判”追上你后,你可能就要回到原点了,管你跑了多远,可能还要为抢跑付出代价。

2017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人士公开表示,包括“现金贷”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

行业终究会洗牌,只是时间的问题,多数“玩家”不过是趁着最后的窗口期落袋为安罢了。

现金贷这场“带血”盛宴,谁来买单?

添加富姐微信,请备注单位+职务+姓名

现金贷这场“带血”盛宴,谁来买单?

欢迎地产爱好者添加村长微信  观地产,看中国



现金贷这场“带血”盛宴,谁来买单?

? 推荐阅读

1、刚刚!楼市进入新时代!

2、我们曾经批判的那个美国人,如今已混得跟神一样!

3、深圳人当心!来自腾讯、华为的土豪,又要抢你的房了!

4、他们,住在1000万的豪宅里,却陷入一无所有的恐惧!

5、最后的决战!郁亮、许家印、杨国强:不能输,也输不起!

现金贷这场“带血”盛宴,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