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鱼”公移山,大马哈鱼产卵行为显著影响山地景观
最近,由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校区艺术与科学学院地球和大气科学系助理教授布莱恩·亚尼特斯(Brian Yanites)领导的团队,在《Geomorphology》期刊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套反应大马哈鱼产卵对河床侵蚀作用的模型,并计算了这一过程对山地景观的影响。
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属鲑科鱼类,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体稍侧扁,一般长约60cm。在大马哈鱼溯流而上,不辞辛劳的产卵过程中,地球的景观特征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不会立即发生,而是要经过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的时间。亚尼特斯等人研究认为,大马哈鱼在山地景观的塑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洄游的红大马哈鱼
研究人员分析了大马哈鱼产卵时搅起河床沉积物并加速河道侵蚀的过程。他们用数学公式描述了沉积物的运输和侵蚀,揭示了大马哈鱼的存在如何重塑山地和河谷的景观。
大西洋鲑能显著影响河床的侵蚀作用。计算结果显示,大马哈鱼产卵的山地海拔高度能比没有大马哈鱼的类似景观低30%。大马哈鱼在淡水中孵化,在海洋中成长,然后又洄游到河流中产卵。雌性大马哈鱼会摇摆身体和尾巴筑巢,并在其中产卵。这些鱼卵经过雄鱼授精之后,逐渐发育并孵化。在建筑巢穴的过程中,雌性大马哈鱼会搅动河床上的沉积物,导致周围和下游区域的侵蚀加剧。
红大马哈鱼鱼群
研究结果表明,大马哈鱼在山地堆升和侵蚀的循环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山峰是在地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岩石抬升到了很高的海拔。科学家认为,在西北太平洋区域,造山运动形成了各种独特的环境,导致物种“辐射演化”,即从一个共同祖先演化出了多种独特的大马哈鱼。
这些鲑鱼物种的产卵行为反过来加剧了山体的侵蚀,而它们正是在同一片山地里成为了独立物种。“物种越多,意味着产卵地点的颗粒大小范围也更大,对侵蚀的影响也更剧烈,”亚尼特斯说,“因此我们提出,西北太平洋区大马哈鱼物种的辐射演化可能降低了该地区的山地海拔。”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cnbeta网站,图片来自网络
- 【趣闻】港真,遇上这种巧克力店我能吃成个两百斤的孩子
- 趣闻 ┊ 2017年网络流行语出炉,第一个你肯定看过!
- 老外为啥学不好中文,看这4句就明白了(图)|趣闻
- 【趣闻】NASA宇航员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太空行走第一视角
- 房产趣闻47期|林宥嘉你能不能收敛点!我已经笑出了猪叫!
- 房产趣闻44期|买房不如买茅台?知道真相眼泪掉下来
- 打哈欠为何是一项会“传染”的运动?︱趣闻
- “十”字加一笔,你最先想到什么字?这个测试很准哟~ | 趣闻
- 房产趣闻40期|海南车主注意啦!本月底前快去申请这笔钱!
- 趣闻 | 有家长说,陪娃写作业会要命……那老师们简直就是下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