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还是“驱逐”?对北京专项治理出租房的思考

“整治”还是“驱逐”?对北京专项治理出租房的思考


不同话语体系下北京进行了40多天“安全整治”亦或“驱逐低收入”群体的活动,公知哗然,媒体哗然,舆论的集体哀鸣并没有影响活动的效果。通过“整治”到底能“驱逐”出多少移民,目前还不得而知。2016年,北京非户籍人口807.5万,占北京总人口的37.2%,被整治的,和通过整治离开的,显然在移民总量中占比很小。

“脏”、“乱”、“差”,安全隐患几千处,“整治”势在必行。可是,北京市政府在行动前似乎对问题的逻辑性缺乏考虑,比如“为什么要整治”,舆论的焦点集中在“整治”还是“驱逐”上,而较少讨论整治前的“预防”,但“预防”恰恰是政治和社会系统需要完善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理想”的移民数量和质量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国际化大都市,是政治、经济的中心。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学生,体力劳动者,高技术人员,投资者,游客等都可能成为这个城市的移民。游客之外,北京作为首都和大都市,能容纳多少人,要吸引什么人,吸引来了怎么安置,不是整治时要解决的问题,在“整治”和引起“驱逐”风波前,就应该理性考虑,规避风险。

政府不断解释是“整治”安全隐患,而非“驱逐”低收入人群几乎没有意义,限制车牌,提高公共交通价格,某些工作仅限北京户籍人口,比如出租车司机,甚至滴滴打车司机都要求“京人(户籍)京车”,移民根据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承诺到了北京,北京是否有责任建立一个完善的体制对这些人做出妥善安置和保护?今天社会整合的失败,是否因为移民来到了北京?

一个城市对人口数量和质量有要求没有问题,北京需要“理想的”北京人,通过“整治”或许会过滤掉一部分人,并假设剩下的大多数都是值得被留在北京的人,依然会有问题发生。如何建立这些留下来的人的社会认同,如何培育北京这个城市的社区凝聚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在北京生活的每个人的北京。

二、移民身份的认同

北京是谁的北京?北京人说“我们北京”是不包括外地人的北京,外地人说“我们北京”是包括北京人的北京,当然,有些并不会说“我们北京”。大量移民的拥入无疑增添了北京的活力,与此同时,“老鼠”也可能藏在移民的口袋里一并进入城市。主流,所谓精英和当地人,在享受繁荣的经济成果和廉价社会服务的同时,鄙视和躲避移民口袋里的老鼠,而移民的老鼠放出来多了,会造成瘟疫,这是一个城市需要预防而不是回避,或者排斥可以解决的问题。

作为首都,北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21世纪,国家更加倡导市场经济,鼓励个体在市场中的自由流动,减少社会属性对个人自由和社会流动的障碍,充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过程,身份依然是影响个人成长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指标。

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的角度,移民与否都会产生问题。比如从生到死都在一个村庄里的人,会不会是社会问题?同样,把村庄搬到城市,也会产生问题。极速的城市化,让习惯了村庄生活的人没学会观察红绿灯就成为或流动到了城市。如果只看问题,是谁制造了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预防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似乎远远大于对“整治”还是“驱逐”的讨论。

作者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副教授,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法律政治与社会学学院访问学者。

“整治”还是“驱逐”?对北京专项治理出租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