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压禁令下,地条钢顶风作案!黑窝点日赚10万!
钢铁王国:gangtiewangguo(??长按可复制)
来源 | 新华社
清理整顿“地条钢”是党中央、国务院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要求各地要在2017年6月30日之前彻底清除“地条钢”,尤其是严防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如今取缔时限已过,记者调查发现,仍有地区企业违反禁令、顶风新上“地条钢”。
屡禁不止!地条钢黑加工点顶风作案!
2017年8月初,内蒙古人沈某某开始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普能焦化厂闲置厂区建设“地条钢”加工厂房、安装设备,10月7日正式生产,接到群众举报后,10月10日被勒令停产。目前,公安机关已对违法业主沈某某实施立案侦查。
记者来到这一“地条钢”加工点所在地,发现相关设备都已被拆除。但现场还能看到当时供电使用的两根输电线杆、几根钢筋和塑料管,以及一个大型水槽。
经专家组确认,这一加工点共生产“地条钢”钢坯约239吨。根据购进原料量、用电量、设备生产效率等方法测算的产量看,这个加工点的“地条钢”没有外销。
根据七台河市的通报,该黑加工点没有任何手续,是顶风违法新上的黑加工点。此前,国务院督查组在督查中也发现,各地顶风作案现象屡禁不绝:天津有2家企业违规生产“地条钢”;湖南一家已经拆除“地条钢”设备的企业,又将3台生产设备移回原位,试图恢复生产。
湖南鑫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被拆除的轨道
每吨利润超1500!黑窝点日赚数十万!
在钢铁和建筑行业里,地条钢的危害尽人皆知。地条钢外观上和普通钢没有太大区别,但工艺和质量却完全不同。地条钢是用中频感应炉把废钢铁熔化,再倒入简易铸铁模具内冷却而成,生产过程中既不进行任何分析化验,也没有温度等质量控制,用这种方法炼出的钢,直径、抗拉强度等都难以符合国家标准,绝大部分产品存在脆断的情况,质量存在严重隐患,甚至用手一扳就会变形,从1米多高的地方掉下去就能断成几截,这样的钢用在建筑上,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经过近一年集中整治,我国全面取缔“地条钢”取得明显进展,钢材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尽管国家持续高压打击,但“地条钢”生产仍有死灰复燃态势,这背后,新上“地条钢”的巨大利益诱惑、低门槛的生产工艺、极其隐蔽的生产环境,是一些企业顶风“作案”的主要原因。
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一吨废铁约1100元左右,按照一吨废钢铁原料出0.8吨“地条钢”测算,一吨“地条钢”成本大约1300多元。而一吨“地条钢”的市场价却在3000元左右,每吨“地条钢”的纯利润在1500-1800元左右。按照七台河这个黑加工点每天60吨左右的加工量计算,每天能赚十万元。
“市场有需求,中间有利润,进入门槛还低。”在七台河这个“地条钢”黑加工点,原料废钢铁是沈某某从当地废品收购站购进的,4台3吨中频炉、一台连铸机等“地条钢”生产设备,是从河北省唐山市二手市场买的。“组装的时候也很简单,把炉子一放,地脚螺丝拧拧就完了”。
生产过程中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某地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介绍,在有的黑加工点,中频炉通上电以后,把废钢铁往炉子里一扔,化成铁水后灌入容器中,最后再往模具中倾倒,冷却后“地条钢”就制成了。
隐蔽性强、不易发现,也是一些企业和加工点敢于顶风上“地条钢”的原因。如记者调查发现的东北某地“地条钢”黑加工点就位于一家废弃焦化厂院内,远离公路。此前,华北某地新发现的“地条钢”生产地也位于相对偏远的乡镇。
一位钢铁业人士介绍,从过去几年的“地条钢”查处情况看,“地条钢”生产加工已有由南向北蔓延趋势。
地条钢整治不力!多地追责、处分!
记者了解到,针对在“地条钢”加工过程中的失职失察问题,各地查处问责不手软:天津市已通报了北辰区取缔“地条钢”工作不力、失职失责行为,并对北辰区12名有关人员进行问责;黑龙江省也将有关案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并约谈有关单位。七台河市对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茄子河区政府等单位的12名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处理,一些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必须长期保持高压态势。据悉,七台河市已按属地管理原则,实施包保和包片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责任逐层落实到具体干部和责任人,坚决排查打击取缔“地条钢”。
声明:本平台刊登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相关版权问题、转载等请及时在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听说点赞的老板都發了!想吐槽请留言!
- 新一轮人事变动 中央集中调整五省省委领导班子
-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四局原局长曹白隽接受组织审查
- 事关你我!70年产权到期后房子还是你的吗?中央发话了!
- 中央纪委未来3年将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 肇庆榜上有名!中央通报广东4起侵害群众利益的歪风和腐败!
- 重磅!中央政治局会议:2018年将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
- 中央纪委针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公开曝光八起典型案例
- 图解:划红线!公职人员用房用车,中央定了这些硬杠杠
- 财政部:积极推进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放管服”改革
- 上海一中院破解“执行难”见成效 打击拒执高压态势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