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付款码,为何就能破解小微贷款的难题
「上线半年服务150万小微经营者,不良率0.78%」,网商银行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上公布了基于线下支付的「多收多贷」贷款服务的经营数字。
如果有了解过这些年整个银行系统在推进小微贷款画面的周折,你就会知道上述数字有多么的沉甸甸,又有多么的令人惊喜。
不夸张的,一张小小的付款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系统服务小微企业的思路,真正实现了科技让金融从「不可能」具有了「无限可能」。
▼小微贷款缘何那么难解决
小微企业,是经济的活力所在。这是几乎所有经济学人都会同意的观点。
理论上,金融扶植实体经济,理当优先考虑小微企业。但是现实则是,金融企业们总是优先考虑大企业,小微企业获得贷款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有多难?
要明白这种难,只要看看监管部门推动的力度有多大,即可反证。在小微贷款领域,监管部门有著名的「三个不低于」要求,即:
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
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2008年时,监管部门的要求还不过是「两个不低于」,即「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而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则扩容成为「三个不低于」,增加了对于户数和获得率的要求。
要求的扩容,其实变相也体现了相关业务开展之难。2015年,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张金萍曾经透露过这样一份数据:目前全国小微企业5000多万户,在银行有贷款的只有1000多万户。
为了刺激金融机构从事小微贷款业务,央行更是推出了定向降准,如在2014年6月就推出过「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的银行可获得定向降准。
▼为何小微贷款业务那么难开展?
熟悉银行运作的人,都明白个中原因是多样的。
一方面,银行传统与国企打交道多,贷款给国企即使出现坏账,钱也是烂在国资系统里面,银行承担的「道德风险」很小。但是小微企业几乎以民营企业为主,贷款给小微企业一旦出现坏账,银行很难解释当初贷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甚至会惹上是否「收好处」的猜疑,会有种种不必要的麻烦。2015年,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答记者问时强调「只要银行工作人员严格履行了相关程序,勤勉尽责,贷款出现了风险,可免责」,这背后反映的传统心态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银行放贷,需要信贷员对于企业进行调查——而相关调查是有成本的。从控制信贷调查成本上,银行天然喜欢与少数大企业打交道,而不是与大量的小微企业打交道——否则甚至会出现放贷利润少于信贷调查成本的倒挂可能。
曾经请教过一位以「改革」闻名的少壮派经济学家,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题?他给出的药方是增加银行的数量,尤其是民营银行,这些新银行往往无法拿到大型国有企业的贷款,将会被迫去从事高风险的小微贷款业务,增加此类的供给。
此次公布数据的网商银行,的确是随后那批民营银行试点中成立的一家。但是与那位经济学家预测的不同,真正让网商银行大量发放小微贷款的不是无奈,而是高科技大数据支撑下的底气,与此同时在有了高科技大数据支撑下,小微贷款也未必是高风险贷款。
▼科技让金融从不可能到可能
Fin-tech(科技金融),是这些年的热门词汇。
但是怎样算是科技金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从线下渠道搬到线上获客,打破物理疆界,这当然是科技金融。
利用AI技术,通过人脸识别等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这当然也是科技金融。
但是在我看来,科技金融最性感的部分,是通过科技,让原本不可能的金融业务模式,落地开花成为可能——而此次网商银行公布的「多收多贷」贷款服务正是这样一种业务。
先来看一个网商银行公布的案例:
47岁的张师傅是西湖区一位提供上门维修空调服务的个体经营者,来杭州4年,为这里的市民修理了近3000台空调。11月一场大雨,杭州的气温骤降,找张师傅修空调的订单一下子多起来。配件需要补货,张师傅却一下子筹不出这么多钱来。还好张师傅一直在用支付宝收钱码收维修费,为他积累了2万元的「多收多贷」贷款额度。用这笔钱,张师傅买齐了配件,帮大家修好空调,让市民们能过个温暖的冬天。
上面案例中的张师傅,主业是维修空调这样的服务。这意味着他没有什么昂贵的资产,也就是没有信贷抵押品,这样的用户从来就不是银行所偏爱的。更重要的是,作为个体经营者,即使他维修空调涉及营收,但是从成本和便携的考虑,这位张师傅也不可能申请并携带传统的POS机。这意味着,对于银行贷款而言,他的业务是近似于不存在的。这样的个体经营者,在传统的银行体系下,恐怕也就只有无担保的现金贷可能可以获得贷款——但这就意味着极其高昂的借贷利率。
但是,基于支付宝,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方面,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取代了传统笨重的POS成为了收款的渠道,这意味着类似张师傅这样的个体业者,不再只能现金往来,其业务可以留下数字化纪录了;而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交易数据,金额、频率、付款位置、付款人相关信息等等大量的数据,使得网商银行有了利用大数据评估其还款能力的可能——而且这种评估不仅仅是贷前,也包括贷款中和还款后,可以更精细的知晓张师傅的经营情况。正因此,张师傅有了2万元的贷款额度,可以用于业务的周转和扩充。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网商银行公布的统计:
线下小微经营者笔均贷款金额仅7615元,平均资金使用时长为50天,6个月内贷款超过3次的经营者却达到35%。
贷款金额不过7000多元,占用时间不过50多天,可以产生的贷款利息也是小数目。在传统的银行审核流程下,甚至可能银行的贷款审核成本,都要高于这7000多元50天的利息收入。这意味着,即使算一笔经济账,如此小额短期的贷款,在传统银行体系下,也可能是无利可图的。
但是,基于支付宝线上的审批,用机器算法代替人工处理,这一切的成本大大压缩,经济上这样的放贷因此也成为了可能。
▼科技重新定义高风险
小微贷款=高风险。在绝大多数传统银行人而言,这样的等式恐怕是天经地义的。
也正因此,在2015年的那份发展小微贷款的文件中,还有这样一条:
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行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以内(含)的,不作为内部对小微企业业务主办部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
而根据此前《经济日报》报道的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末,全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贷款率为2.25%。
传统上,银行为了化解小微贷款的风险,对小微企业会以相对大企业更高的贷款利率来发放贷款,以更高的利息收益来应对更高的不良率。
然而,网商银行的模式显然不同。根据其公布的数据:
截止11月底,网商银行线下经营者贷款的不良率仅0.78%,99.15%的商家都能做到按时还款。
显然,网商银行的不良率,远远低于此前传统金融机构小微企业的整体不良率,甚至都低于许多企业整体的不良率。
而这背后,依托支付数据+大数据算法,显然功不可没,正是网商银行的这些高科技,重新定义了传统金融企业对于业务风险的分类。当然更重要的是,重塑了金融机构对于贷款客户的假设,网商银行行长黄浩有过这样的言论。
「传统的信贷风控理念往往先把人预设为坏人,但网商银行从不预设任何一个坏人,我们把每个人首先看成是好人,然后用大数据的风控技术把其中少数的‘坏人’挑出去。」
一个小小的手机,借助数据的威力,让传统金融中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某种意义上,网商银行的玩法,是在拓展金融业务的疆界。
当数据不再是束缚我们的条件之后,能够束缚的就只有从业者的想象力了。有了数据以及未来人工智能的加持,网商银行能够将金融业务的边界拓展到哪一个新领域,唯有时间能够揭晓这个答案。
- 中国歼10战机为何一直未出口?还真不是性能不行
- 一张图看懂地产鄙视链:别人眼中你就是狗屎
- 申请日本留学为何要先进语言学校?
- 马桶堵了,一张保鲜膜就能搞定,关键还不脏手!
- 很重要的一张图,一定要看!
- 聚焦一个“黄牌”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整改之路
- 为何我的血脂指标老不稳定?如何改善呢?
- 【专访】虚幻 4 作品云集,为何会对这部国产 3D 动画偏爱有加?
- 【官微福利】你离江湖,还有一张电影票的距离!200张电影票,慷
- 为何有些老师干着家长的活,而家长却操着老师的心?!(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