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心圈层结构 迈向平行网络城市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从中心圈层结构 迈向平行网络城市》,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成都已经吹响了“三步走”的号角。根据“三步走”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成都要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远景发展战略目标已经确立,那么,这一宏伟发展蓝图将如何落实在空间和行动上?成都又有哪些战略路径可以选择?





昨日,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总规划师陈怡星就此进行了解读。





成都的远景发展战略目标如何落实在空间上?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表示,成都蓝图必须与区域格局、生态格局、资源格局相契合。





他介绍,成都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编制的《成都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以下简称《战略规划研究》)认为,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背景下,成都既是推动建设成渝世界级城市群的双核之一,又肩负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需要寻求与此区域格局相契合的空间蓝图。同时,生态本底是成都多年发展形成的核心基因和价值体现,因此成都需要寻求与生态格局相契合的空间蓝图。成都还拥有优质的生物农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和“国之重器”资源,这些资源总体上呈现全域分布的特点,因此成都需要寻求与资源格局特征相契合的空间蓝图。





成都未来空间结构关键词:





平行、网络





谈到成都未来的空间结构,杨羽表示,平行和网络将是关键词。他介绍,《战略规划研究》基于区域格局、生态格局、资源格局分析,建议成都应从中心圈层结构迈向平行网络城市。





“平行”分区就是指资源平行,带状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基于成都全域空间资源禀赋,自西向东划分为龙门山生态型地带、西部田园地带、中部城镇密集带、龙泉山生态型地带、东部浅丘带五条平行资源基底带。其中,龙门山生态型地带将以旅游和生态保育功能为主,西部田园地带将以地域生产和文化功能为主,中部城镇密集带将以城市商务商贸功能为主,龙泉山生态型地带将以都市休闲功能为主,东部浅丘带将以国际空港门户和高端产业功能为主。





“网络”组织就是指区域均衡,层级扁平。《战略规划研究》认为,在平行分区的基础上,成都要突破调整城市单中心功能体系与层级化城镇发展体系,从与区域功能融合的角度,塑造更多的全球创新节点、区域贸易节点、世界级旅游节点、国际大事件节点、交通通信枢纽节点等,强化节点与区域的直连对接,形成参与区域分工的市域功能网络。





绘制成都蓝图的理念:





平行网络





《战略规划研究》建议在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成都要基于“平行网络”理念绘制成都蓝图。





其中,近中期的蓝图是:围绕加快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五区协同发展和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两翼联动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物流中心等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性多中心支撑发展体系,构建以龙泉山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一山连两翼”城市空间格局。





远景蓝图是: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依托成都本底的空间特点,发展“龙门山生态保护带、西部田园修复区、中部城镇优化区、龙泉山近郊生态游憩带、东部城镇拓展区”五带,构建全域差异化格局,实现中心城、东部新城双城联动发展,形成“平行网络”格局。





平行网络城市优势:





有助于治理“大城市病”





《战略规划研究》还建议成都要基于空间蓝图,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统筹发展。生态空间方面构建绿色有机的平行治理分区,生活空间方面构建多元共享的人居生活网络,生产空间方面构建城乡均衡的地域生产网络。





与国内外很多大城市一样,成都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杨羽认为,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大城市病”的治理,而平行网络城市有助于治理“大城市病”,“我们用这样的一个空间结构,改变过去的空间结构,对于治理大城市病是有好处的。平行城市的目的是按照生态的本底来安排城市的空间结构,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根本上保持生态良好,这就是从本底上、从规划上来治理‘大城市病’。网络化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生产聚集在多个中心上,减少了出行的需求,也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在规划层面治理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