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同为二战战败国,为何现在日本军事实力强大,而德国默默无闻

【「麦克阿瑟」同为二战战败国,为何现在日本军事实力强大,而德国默默无闻】在国际社会中 , 德国和日本一直是比较受到关注的两个国家 。
自二战战败之后 , 德国和日本都接受了强国的“指导” , 各自踏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时至今日 , 日本已经是全世界第二发达的国家 , 其军事实力也是稳居世界前列 。而反观德国 , 除了工业同样发达之外 , 似乎并没有展现出什么军事实力 。

「麦克阿瑟」同为二战战败国,为何现在日本军事实力强大,而德国默默无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麦克阿瑟)
那么 , 同为战败国 , 为什么日本军事实力强大 , 而德国却默默无闻呢?
二战之后 , 麦克阿瑟以征服者的姿态入驻日本 , 开始了长达7年的幕后执政 。在这七年之中 , 麦克阿瑟对日本法律进行了重建 。在保证国民的基本权利 , 男女平等原则的前提下 , 麦克阿瑟起草了一份《麦克阿瑟草案》作为日本宪法样本 。
除开对人权的保障外 , 麦克阿瑟还颁布了《劳动基准法》《教育基本法》等一系列国家基本法 。而这些法律也直接保障了日本劳动人民的权益 , 改变了日本之前的军国主义教育理念 。
与此同时 , 美国也开始了对日本长期的经济援助计划 。日本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 , 随后便开始一路腾飞 。
当然 , 美国也不是慈善家 。他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扶持日本 , 其实是看重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意义 。
二战之后 , 冷战时代到来 , 美国想要能在亚太地区同苏联对抗 , 日本就是非常重要的伙伴 。所以美国让麦克阿瑟在日本广施恩惠 , 并且大力支持日本的经济、工业发展 , 其目的就是要将日本拉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来 。
要知道 , 日本的海军实力绝对是不可小觑的 。美国想要在海洋上对苏联进行U字型包围 , 就必须要帮助日本恢复工业和经济 , 发展海军力量 。
到今天 , 苏联早已经不复存在 , 而日本又成为了美国同俄罗斯、中国的博弈之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这样看来 , 美国当初的选择是相当聪明的 。而日本也抓住了机会大力发展 , 如今其军事实力基本稳居世界前八 。

「麦克阿瑟」同为二战战败国,为何现在日本军事实力强大,而德国默默无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杜鲁门总统在签约马歇尔计划)
那么 , 德国在战后同样曾被美国管理过 , 为什么它的军事实力就显得比较一般呢?
二战之后 , 德国被战胜国瓜分为了两个国家 。由英、法、美联手控制的是联邦德国 , 又叫做西德 。而由苏联控制的是民主德国 , 也就是我们说的东德 。
1947年 , 美国正式通过了“马歇尔计划” , 对战争中被破坏的西欧各国 , 进行了经济援助和协助重建 。作为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国家 , 德国其实也受到了大力扶持 。但能够享受扶持的却只是西德 , 东德在苏联的控制下 , 仍然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 。
因此在此后几十年中 , 西德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几乎完全碾压东德 。这就使得东德人挤破了头都想要偷跑去西德 , 所以就有了柏林墙的出现 。
1989年 , 东德统一社会党领导人变更 , 新上台的克仑兹宣布进行“彻底改革” , 正式与西德政府接触 。随后东西两德境内爆发了大游行 , 统一的声音越来越响 。
不久后 , 德国总理科尔在联邦议会上提出了解决两德问题的《十点计划》 。对此 , 美英法都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 唯有苏联一直不同意 。最后 , 科尔向戈尔巴乔夫许诺 , 一次性为苏联提供了200亿马克的无息贷款 , 这才使得戈尔巴乔夫让步 。
统一之后 , 东德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德国整体渐渐恢复到了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中 。在如今的工业和经济等各种领域 , 德国几乎都是排名前列 , 但唯有军事上一直默默无闻 。分页标题
事实上 , 默默无闻并不代表德国的军事实力就不行 。在近几年国际各大军事杂志对军事大国的评选中 , 德国长期处于第十到十五之间 。全球最顶尖的潜艇和坦克 , 仍然是只有德国才能造得出来 。

「麦克阿瑟」同为二战战败国,为何现在日本军事实力强大,而德国默默无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德国总理科尔)
那么 , 为什么德国的军事实力总会给人一种不强的感觉呢?有以下两个原因 。
其一 , 在一战和二战中 , 德国都是主动发起侵略的一方 。尤其在二战前期 , 德国陆军更是在欧洲大陆上纵横驰骋 。这就让全世界都有了一种德国军事非常强的印象 。而到了今天 , 当德国的军事实力无法再鹤立鸡群的时候 , 人们就会主观地判断为 , 德国军事不行 。
其二 , 德国的军事被政治因素压制 , 无法快速发展 。以德国如今的工业和军事实力 , 想要快速发展军事也不是不行 。但作为邻居 , 曾经多次吃过其苦头的英、法等国显然不会同意 , 并且美国也不会坐视不管 。因为无论是哪个国家 , 都必须认真考虑德国军事强大后 , 可能造成的后果 。
(参考资料:《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