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宋立林:让礼乐文明成为国人的优雅“名片”


_本文原题:宋立林:让礼乐文明成为国人的优雅“名片”

文化大观:宋立林:让礼乐文明成为国人的优雅“名片”
本文插图
宋立林
文化学者 , 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 , 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 。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 。 ”狐狸说 ,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 , 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 ”在《小王子》这本书里面有段关于仪式的对白 。 确实 ,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倡导生活中的仪式感 , 开始发现礼乐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意义 。 “人而无仪 , 不死何为?人而无礼 , 胡不遄死?”(《诗经·相鼠》)由此可见 , 古人好礼乐 , 对礼乐的看重犹过生死 。 礼乐使得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更为和谐 ,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 。 当我们谈及对礼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时 , 首先要搞清楚礼乐都有哪些分类 , 分别有什么作用 ,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传播礼乐文化?针对以上问题 , 我们采访了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 。
为什么要传承传播礼乐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礼乐是个重要抓手 。 “传统礼乐本来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 , 现在面对它却显得如此陌生 。 ”宋立林教授感慨道 。 礼乐涵养的是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 , 其外显是看得见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 直观性比较强 , 从这个角度来说礼乐更适合作为传播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 。 “但是当前 , 真正普及礼乐文化内涵 , 能将礼乐内化于心 , 净化心灵的体验活动太少 , 我们需要用专业的力量担负起传承传播礼乐文化的使命 。 ”宋立林教授说 。 所以 , 2017年 , 在宋立林倡议下 , 曲阜师范大学与孔子研究院共同建立了“曲阜礼乐文明传播与研究中心” , 致力于推广传播传统礼乐文化 。 其主要功能一是进行礼乐文化的普及 , 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改变浮躁的社会状态;二是进行公益的礼乐普及教育 , 让大家体验传统礼乐与心灵的沟通 。
礼乐教育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的使命 , 同时对规范社会秩序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论语·为政》)用道德来治理 , 用礼教来整顿 , 人民就会有廉耻之心 , 而且人心归顺 。 “自古以来 , 礼乐都担负着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 ”宋立林教授说 。 同时 , 礼乐通过特殊情境的营造、培养人们的情感和认知 , 在特殊氛围中 , 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礼者都能感受礼乐所蕴含的神圣感与庄严感 。 礼乐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在潜移默化的教化中提升着全民文明素养 ,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 并由此达成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 。
传统礼的类型及其作用
“礼有五经 , 莫重于祭 。 ”(《礼记·祭统》)按功能或是对象分 , 礼有五经 , 即礼有五大类 , 分别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
吉礼 , 即祭祀礼 。 “国之大事 , 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 祭祀是国之大事 , 也是中国人的信仰 。 “稍微观察一下 , 你会发现西方人会下意识地说‘Oh my God’ , 而中国人则会下意识地说‘天哪’‘妈呀’ , 这就是中西方不同的信仰的一种反映 。 ”宋立林教授说 。 中国人认为天地生万物 , 而具体来说 , 人又是父母所生养 , 所以我们要祭祀天地和祖先 。 据宋立林教授介绍 , 祭祀的对象有三大类 , 一是天的系统 , 如天坛祭天 , 祭日、月等天神 。 二是地的系统 , 如山川河流之神 , 如土地公 , 山神爷等 。 三是人的系统 , 一类是祖先 , 第二类是圣贤 , 如孔庙祭祀孔子;第三类是英烈 , 如岳王庙祭祀岳飞等 。 祭祀系统反映了中国人对待鬼神的观念 , “祭如在 , 祭神如神在 。 ”(《论语·八佾》)宋立林教授解释道:“老百姓一直都是认为有鬼神在的 , 但是孔子没有去否认它 , 后来儒家也没有否定 , 因为祭祀是民间信仰 , 对于民众具有安抚作用” 。 荀子说:“故君子以为文 , 而百姓以为神 。 ”百姓认为是神在起作用 , 而知识精英却认为是礼乐教化罢了 。 古代官员 , 比如韩愈、苏轼等都参与过祭神求雨 , 因为这样做具有安民作用 , 能够达到教化目的 , 让人有感恩之心 。 风调雨顺要感恩天地;生活安稳要感恩民族英雄;回家祭祖要感恩祖先 , 此之谓“慎终追远 , 民德归厚矣” 。 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上 , 第三辆空车的安排 , 也是祭祀之礼的表现 , 同样是在感恩和怀念 , 这对于凝聚民心具有重要作用 。 “整个祭祀系统包含塑造人的精神家园的功效 , 所以对于吉礼的传承是非常重视的 。 ”宋立林教授说 。 所以 , 对于民间信仰和祭祀礼仪 , 我们要理性宽容地对待 , 因为这对维护社会稳定、塑造精神家园有重要作用 。分页标题
凶礼 , 即丧葬礼 。 古代凶礼是很复杂的仪式 ,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 , 移风易俗 , 有所简化 , 但是入土为安、缅怀祭奠的丧葬观念一直都没变 , 这反映中国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 “生 , 事之以礼 。 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在传统儒家看来 , 死亡不是结束 , 血脉和精神依然勾连 。 据宋立林教授介绍 , 日本、韩国等丧葬仪式上仍有唱经、巫师参与等仪式 , 足见对待凶礼的重视 。 当前 , 也曾有很多地方出现过丧礼乱象 , 如过分的铺张浪费 , 甚至还有跳艳舞等不雅现象 , 但是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过火的移风易俗 , 如某地出现过平坟运动 , 这都是对丧葬礼的破坏 , 是对待生命的漠视 , 没有严肃的丧葬仪式 , 会导致人情的浇薄 。
军礼 , 即军队操练或是出征仪式等 。 据宋立林教授介绍 , 军礼是针对军队这个特殊阶层做的 , 有很多类型 , 不是光操练 , 还有各种活动和仪式 , 加强对士兵的磨练 , 做到令行禁止等 。 战争在古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 , 因此军礼在古代得以列为五礼之一 , 在军队出征前及得胜归来后都有相应的军礼 。
宾礼 , 即社交礼仪 。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社交 ,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家庭幸福重要的基础 。 尤其是好客山东 , 待客观念非常强 。 ”宋立林教授说 。 宾礼最强调的是对等 , 即“来而不往非礼也” 。 宋立林教授举例:古代朝贡 , 临走时接受的回馈礼比朝贡物品还要多;比如我们走亲戚 , 主人对礼品不能全留 , 要有部分回赠 , 而且 , 来客以后要回访 , 要不然也是失礼 。 这都是宾礼的要求 。 再以请客为例 , 虽然很多人已经接受AA制 , 但大部分中国人的做法 , 还是以轮流请客为主 , “AA制是契约关系 , 请客是情谊关系 。 ”宋立林教授说 。 中国社会讲关系和情谊 , 大到国家 , 小到百姓 , 都强调主宾之间的对等 。 此外 , 中国人还有宾客为上 , 礼遇上宾的观念 , 要将宾客放到备受尊重的地位 。 从宾礼中 , 体现出了中国人接人待物的思维方式 , 维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
嘉礼 , 即人生礼仪 , 如满月礼、冠礼、婚礼、饮酒礼、射礼、开业庆典等 。 嘉礼一般是人生中具有美好意义的礼仪活动 , 是一种人与人之交往中重要礼仪 , 嘉礼重要的精神就是“和” , 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稳定的关系 。
怎样传承传播礼乐文化
礼乐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 , 参与形式多样的礼乐活动 , 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那么在当代 , 我们该如何传承传播礼乐文化呢?宋立林教授提出 , 一是需要政府的支持 , 二是以学校为主要阵地 , 三是注重社区和家庭礼仪的普及传播 。
在政府支持方面 , 宋立林教授认为 , 文化建设很难 , 但是破坏起来很容易 , 对文化的建设性或是破坏性举措都跟政府领导对文化的认知有关 , 比如平坟运动对丧葬礼的破坏 。 政府应建立一个与学者和百姓沟通的渠道 , 倾听学者和百姓的声音 , 吸纳他们的建议再做决策 。
在学校教育方面 , 当前虽有很多学校开展礼乐文化进校园活动 , 但是不够系统 , 礼乐内涵挖掘不够深刻 。 宋立林教授认为 , 礼乐文化普及要有负责任的心态 , 要有一定的专业性 , 不能搞形象工程 。 他建议 , 要小范围开展礼乐活动 , 挖掘礼乐背后的意义 , 普及礼乐内涵知识 , 让学生充分感受礼乐氛围 。 此外 , 面对不同阶段的孩子 , 在开学、毕业、放假等特殊时刻系统开展礼乐活动 ,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 既可以是传统的 , 也可以加入现代气息 。 “我们今天对待礼的态度是损益的原则 , 要符合时代的特点进行简化或是增加新的内容 , 使礼乐更为现代人所接受 。 ”宋立林教授说 。 通过系统的、小规模的礼乐文化熏陶 , 学生更能感受到传统礼乐与心灵的沟通 。分页标题
在社区和家庭礼乐文化传播方面 , 虽有很多城市的沿街墙壁张贴文明公约 , 但文明素养提升作用不明显 。 宋立林教授认为 , 可以通过制作家庭礼仪手册 , 或者利用短视频平台 , 将礼乐背后的意义讲清楚 , 更好地普及礼乐文化知识 。 此外 , 可以在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加入家庭礼乐课 , 针对如何营造和谐的小家 , 如何尊老爱幼等礼乐文明重点讲解 。 最后 , 乡村或社区可以通过举办“乡饮酒礼”活动 , 招待贤能之士和德高望重者 , 营造特殊氛围 , 潜移默化地教化民众 , 提升全民的礼乐素养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 但是社会上仍旧有许多不文明现象 , 所以加强礼乐教育是当务之急 。 【文化大观:宋立林:让礼乐文明成为国人的优雅“名片”】礼乐教育是一个“入耳、入脑、入心”的过程 , 只有当礼乐成为人们内化于心的追求 , 才能外化为自觉的举止行为 ,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 要让礼乐文明成为国人的优雅“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