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


_本文原题: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

老鼠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
本文插图
关于刘嘉教授 , 他有非常多的“头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科学的博士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首任部长 , 985首席科学家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 , 中科院百人计划的入选者 , 教育部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科学总顾问···
本期 , 他将从心理学上 , 给我们带来颠覆性的认识 。
分享嘉宾:刘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
当事件远远超出我们对未来的预知和感知 , 陷入困境时 , 我们应该怎么做?在面对不确定给我们带来的困境 , 我们又如何脱困而出走向成功?
有人认为 ,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传统的方法 , 也就是现在经常被提及的互联网思维——小步试错 , 快速迭代 。
为什么大多数人相信这个办法会帮助我们摆脱困境?因为他们大多都相信这背后的一个大道理 , 失败是成功之母 。
很不幸的是 , 这种思维是错误的 , 失败从来不是成功之母 。
习得性无助:失败是失败之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曾经用狗作了一项残酷的实验 。 他给关在笼子里的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 , 逃避不了电击的狗只能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 , 惊恐哀叫 。
多次实验之后 , 每当电击开始时 , 狗不再狂奔 , 而是趴在地上 , 绝望地哀嚎 。 此时 , 塞利教授把把笼门打开 , 当再给狗电击时 , 狗不但没有从笼门逃跑 , 而是倒地呻吟和颤抖 。 塞利教授把这种可以主动逃避 , 但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的心理现象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 一种因为重复的失败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无助和对现实绝望的情绪 。
接着 ,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教授继续研究了这个现象 , 他意识到当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 , 他也会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 , 对自身产生怀疑以至于最终在放弃在这项工作上的尝试 。
【老鼠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在现实生活中 , 战争、饥荒、旱灾等持续的大环境的改变也会造成人们出现习得无助感 。 例如 , 心理学家曾研究二次大战时期纳粹集中营的犹太幸存者 , 发现他们出现普遍的拒绝他人关心和自我激励的行为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习得性无助是如何产生的?塞得格曼教授认为产生习得性无助有四个阶段 。

老鼠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
本文插图
第一阶段: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 换句话说 , 就是持续努力但是仍然失败 。
第二阶段:多次的失败与挫折让人感到自己的努力和结果没有关系 , 于是产生了“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这样的认知 。
第三阶段: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 , 于是产生了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预期 , 开始形成无助感的心理状态 。
第四阶段:他开始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 严重影响后来的行为 。 于是 , 被动接受当下的不幸 , 而不再去寻求改变 。
失败 , 特别是持续的失败 , 并不能让人愈战愈勇 , 并不能让人学习成长 。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对 1975 年到 2003 年期间美国的创业者进行了一次调查 。 调查结果表明 , 创业失败过的人和初次创业的人相比 , 并没有任何成功优势 , 而持续创业者 , 就是持续失败者的代名词 。 所以 ,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 失败只会导致下一次失败 , 只会让人放弃奋争 , 最后麻木不仁 。
那么面对具有最大不确定性的未来 ,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当我们面对失败是失败之母时 , 又应如何实现破壁? 分页标题
胜利者效应:成功是成功之母
当两只老鼠在一个独木桥上相向而行时 , 究竟哪一只会继续前进 , 而哪一只会让路呢?与我们人类一样 , 动物的世界也有一个江湖 , 也有带头大哥和跟随小弟的社会等级 。 社会等级更高的老鼠会有更多的食物、更大的领地、更多的异性老鼠 , 甚至还会偶尔拔掉社会等级低的老鼠的胡须 。 所以 , 当这两只老鼠在一个独木桥上狭路相逢时 , 地位低的这只老鼠就会后退 , 而地位高的那只老鼠则会前进 , 所谓让大人物先行 。
但是浙江大学的胡海岚教授借助神经电生理技术和光遗传学技术帮助地位低的老鼠打破阶层 , 实现了逆袭 。 首先 , 胡海岚教授通过电生理记录等技术方式初步确认 , 大脑内侧前额叶这一脑功能区可以调节老鼠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 。 她发现当当老鼠消极后退时 , 这个脑区神经元的活动水平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 , 当老鼠奋勇向前 , 做出推挤和对抗行为时 , 这个脑区神经元的活动水平会显著增强 。
基于这个发现 , 于是胡海岚教授通过光遗传学技术来人为地增加地位低的老鼠的大脑内侧前额叶脑区神经元的活动水平 。 此时 , 奇迹出现了:这只地位低的老鼠勇气倍增 , 面对地位高的老鼠 , 不再退缩 , 而是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 最终将地位高的老鼠成功逼退下独木桥 。

老鼠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
本文插图
而这个研究激动人心的地方是 , 当这只地位低的老鼠在外力的帮助下 , 成功逼退了比自己地位高的老鼠六次以后 , 这只地位低的老鼠就不再需要任何外力的帮助 , 仅仅靠自己 , 就敢于主动地向地位高的老鼠发起了挑战 , 在独木桥上一鼠当先 , 有进无退 , 把原先地位高的老鼠赶下独木桥 。
这种“逆袭”不仅仅只停留在独木桥上 , 当这只在独木桥上屡战屡胜的老鼠和其他原先地位比他更高的老鼠被一起关在一个冰冷的笼子里时 , 它也会在争夺笼子里唯一温暖的角落的竞争中获胜 。 此时 , 胜利 , 对于这只曾经地位低下的老鼠而言 , 不再陌生 , 它只会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
所以 ,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 这便是心理学里的胜者恒胜的“胜利者效应”——成功不是用失败累加而来的 , 而是需要用胜利来浇灌 。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 , 是不是有心理优势 , 或者是“打了鸡血”等 。 但是 , 这只曾经常败得老鼠的个头和力量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 胡海岚教授研究了老鼠的大脑结构 , 发现老鼠大脑皮层下的中缝背侧丘脑与大脑皮层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之间的神经通路显著地增强了 。
换而言之 , 以前这只老鼠需要外界的光束帮助它的内侧前额叶放电给它勇气 , 而现在不用了 , 先前十次胜利的经验彻底地重塑了地位低的老鼠的大脑结构和功能 , 使它自己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就可以重拾信心 。 这种变化绝不是说打了鸡血 , 明天一过或者后天一过就怂下去了 , 而是大脑发生了真正的改变 , 使得它面对等级高的老鼠 , 重新燃起了斗志 , 有了必胜的信念 。

老鼠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
本文插图
只有充满自信的胜利者 , 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 成功不是用失败累加起来的 , 而是需要胜利来浇灌的 , 我们需要持续的小胜利给我们带来胜利者效应 。 还有更重要的是 , 胜利者效应绝对不是一种心理上的小暗示 , 而是真正地改变了你的大脑结构 , 改变了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看法 。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 你就必然会取得成功 。
成长型思维: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机会
当掌握了“胜利者效应” , 我们似乎找到了成功的秘诀 。 遗憾的是 , 失败是常态 , 而且是各种难以想象的失败 。
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于 1997 年开始发行 , 到 2015 年总销售量达到 4.5 亿册 。 但是 , 《哈利·波特》在被伦敦一家小出版社接受之前 , 曾经遭到 12 家出版社的拒绝 。 披头士乐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队 , 在 2014 年唱片销售数达到 23 亿张 。 但是 , 英国的老牌唱片公司 Decca Records 曾因为“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而拒绝与乐队签约 。 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娱乐传媒公司的华特·迪士尼曾被一家报纸以“缺乏想象力”为由解雇 。分页标题
我们回到本质上的一个问题 , 为什么失败是一种常态?
前段时间 , B站推出了一个音频节目《后浪》 。 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 讲的是前浪对后浪的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 , 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 , 把学术变成大众的 , 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奔涌吧后浪 , 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
这段话有一个最大的问题 , 前浪认为后浪是跟他一起奔涌的 ,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 后浪的目的只有一个 , 就是去颠覆前浪 。 因为后浪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文化、新的价值 , 那么这种新文化、新价值就必然要对主流的认知和传统发起挑战 , 甚至是颠覆 。 所以 , 这个时候主流的文化、主流的价值观就必然要对这种亚文化、这种创新进行压制、进行打击 。
所以 , 这就是为什么你一旦想要稍微突破传统、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的时候 , 你大概率就是失败 。 这也是为什么你一旦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 想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想要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时 , 你是大概率失败的 。这是创新者的魔咒 。
那么在这个时候 , 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 , 而不是迷失在失败带来的受挫感之中?此刻 , 我们需要的就是成长型思维 。

老鼠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
本文插图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 。 她对400多名 12-13 岁学生进行了一项难度逐渐递增的智力拼图考察 。
她发现学生可以分成两个类型 。 第一类型的学生在碰到难题时 , 开始自责:“我越来越困惑了” , “我的记忆力不太好” 。 当拼图的难度提高之后 , 他们开始失去兴趣 , 放弃完成拼图 , 有的甚至会沮丧到把拼图扔到地上 。
而第二类型的学生则完全相反 。 他们不仅能坦然接受失败 , 甚至还非常喜欢失败 。 当拼图的难度提高时 , 他们不仅没有自责 , 而是宣称:“我喜欢接受挑战” , “题目越难 , 我就应该越努力” 。 当题目的难度提高之后 , 他们没有失去兴趣 , 相反 , 他们还会给自己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差一点点 , 我就能做出来了” , “上一题我都做出来了 , 这一题我也可以做出来” 。
这个观察让德韦克教授开始将思维模式与成功联系起来 。 她发现 , 决定我们成功的 , 不仅仅是我们的能力 , 更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 , 这是因为人的思维模式蕴含了无限的能量 。

老鼠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
本文插图
德韦克教授把思维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 , 那么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我们能力的测试所组成的 。 拥有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 , 在面对挑战时 , 通常会束手无策 , 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运气不足 , 最终走上平庸之路 。 所以 , 这类人往往害怕失败 , 担心因为失败而使自己看起来愚蠢 , 因此拒绝挑战、回避困难 , 最终使得发展潜力受限 。
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 拥有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 在遇到挑战时 , 会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 , 因此越战越勇 , 最终走向成功 。 这是因为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提升能力 , 他们相信自己具有尚未展现的潜力 , 而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突破桎梏 , 激发潜力 。 大量的研究表明 , 每当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 , 大脑的神经元突触会形成新的连接 , 于是我们变得更聪明 , 更有能力 。
那么 ,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简单地讲 , 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 从积极成长的角度看问题 。
在面对失败时 , 不要说:我搞砸了 , 我是个失败者;而是相信: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 因为这次错了 , 以后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 。分页标题
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 , 不要说:这太难了 , 我不可能完成;而是告诉自己: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 。
在感到困惑时 , 不要说:我不明白 , 这太难理解了;而是问自己:我忽略了什么吗?只要我把漏掉的信息找出来 , 我肯定能搞明白 。
当想放弃时 , 不要说 , 我的能力达不到 , 只有放弃了;而是换种思路:问题没有方法多 , 此路不通 , 那我试试其他学过的方法 , 如此等等 。
成长型思维模式让我们换个角度 , 从积极成长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 这正如爱迪生对一位采访人员解释他是如何历经种种失败而发明电灯时 , 说:“我没有失败 1000次 。 电灯是在经过 1000 步后被发明出来的” 。
其实 , 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是在帮助我们重建自信 。 心理学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曾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说过一句话:即使在猿猴、鸟类等动物的社会行为组织中 , 支配力都源于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者优越感 , 而不是肉体的攻击 。 其实这就是我们领导力最根本的东西 。 真正让一个小弟跟着带头大哥走的是这个带头大哥的自信心和优越感 , 这种优越感不是面对小弟的优越感 , 而是面对困难的优越感以及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
以始为终 , 以简求真
但是 , 当我们面对失败的时候 , 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挫折感 , 还有旁观者的否认和轻视 。
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挫折感 , 但是情感上的打击是无法弥补的 。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克斯曾说过:我们生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对羞辱的恐惧 , 因为失败不仅仅带来的是对你外部的打击 , 同样是对你内心的一个深深打击 , 他对你的羞辱 。
很多时候我们的外在是足够刚强的 , 碰到了问题我们会说我们还能往前面走 , 但是我们接受不了的是我们内心心理的打击 。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 在接踵而来的批评之前、在接踵而来的羞辱之前 , 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是非常困难的 。
究竟是什么样的驱动力才能让人发展出坚韧的心智?

老鼠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
本文插图
1980 年 , 乔布斯领衔设计的第一款计算机 APPLE III面世 。 这款被苹果公司寄予厚望的产品却被证明是苹果公司最失败的产品之一 。 在该款计算机上 , 乔布斯坚决主张去掉散热风扇 , 采用内部的铝质底盘来导热以保持计算机内部的温度凉 爽 。 但是 , 他错了 。 事实证明 , APPLE III运行时产生大量的热使得芯片膨胀 , 从 插槽中掉出来 , 于是计算机频繁死机 。 当APPLE III最终从苹果公司产品线上移除时 , 它已经造成了苹果公司 6000 多万美元的损失(相当于现在的1.2亿到1.5 亿美元) 。
2015年 , 即乔布斯去世4年后 , 苹果公司发布了12英寸的MacBook笔记本电脑 。 2019年 , 苹果公司通过官网更新的方式调整了Mac产品线 , 停售了这款饱受争议的MacBook 。 MacBook与APPLEIII一样 , 同样采用了无风扇设计 。 为了散热 , MacBook 采用了比黄铜更为昂贵的铝镁合金作为笔记本的外壳 , 同时采用了功耗更低但同时性能更低的CPU 。 事实证明 , MacBook的散热仍不如传统的有风扇的笔记本电脑 , 为人诟病 。
为什么苹果公司会一直坚持采用成本更高但是更容易出问题的无风扇设计?这是因为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 , 计算机内部会积累很多灰尘 , 同时风扇轴承长时间运作会产生偏移、损伤、润滑油耗尽等问题 , 因此计算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非常大的噪音 。 而无风扇设计带来的最大好处无疑是静音 。
为什么计算机静音对于乔布斯而言如此重要?乔布斯在一次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说:“人类是全地球效率最低的动物之一;但是 , 一旦人类骑上自行车 , 将会成为整个星球效率最高的物种” 。 对于乔布斯而言 , 计算机就是大脑的自行车 , 它能有效地提升人的能力和效率、延展人的空间 。 而计算机产生的噪音 , 则干扰了人的思维 , 因此必须得去掉 , 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分页标题
这就是苹果公司的一个使命 , 叫做“用复杂技术制造出易用工具 , 助力人类改变世界” 。 这是它真正的一个核心 , 它始终在造自行车 , 更好的自行车 , 而CPU上的散热风扇阻碍了这个自行车 , 所以他要尽一切可能把它去掉 , 即使要再掉进去一次坑 。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瑞斯尼斯基教授对医院保洁人员的工作风格进行研究 , 发现大部分保洁人员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挣点工资 , 工作本身充满了无聊;但是少数保洁人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 , 还与护士、医生以及探望者之间有丰富的交流 , 并在交流时给对方带来快乐 。 工作对于这些保洁人员而言 , 不仅仅是打扫卫生 , 更是为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
据此 , 瑞斯尼斯基教授提出工作其实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 , 做工 。 多数人把工作当做用劳动力换取金钱的交易;
第二类 , 事业 。 有些人把工作当成是谋求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收益的手段;
第三类 , 使命 。 少数人则把工作视为一项创造价值的使命 , 他们追求的不是交易 , 不是证明自己 , 而是改变世界的满足感 , 面对失败 , 面对挫折 , 他们更能坚持下去 。
通过她多年的研究 , 瑞斯尼斯基教授说 , 当追求的不再是交易、不再是证明自己 , 而是去追寻那些改变世界的意义的时候 , 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 , 我们面对失败、面对羞辱 , 我们才能够坚持下去 。
如今 , 无风扇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笔记本电脑的标配 。 而沃尔玛的使命是“帮顾客省每一分钱” , 劳斯莱斯的使命是“打造世界上最好的轿车” , 迪士尼的使命则是“让世界快乐起来” 。 使命 , 是一个现代企业或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变的一 。
在各式各样的人群中 , 创新者无疑是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一群人 。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 , 创新者对主流认知和传统发出挑战甚至颠覆 。 因此 , 创新者往往会受到主流意识的压制 。 但是创新者仍然前仆后继 , 因为他们知道人类的所有重大进步都是来自对传统的颠覆 , 来自把异端变成常识 , 来自把亚文化变成主流文化 。 他们是革命者 , 所以就必然有牺牲 , 而面对牺牲 , 他们异常坦然 , 因为他们把创新视作一种使命 。 正如在工地上 , 工人认为他们是在砌砖 , 工头说他们在建一堵墙 , 而创新者则宣称他们正在建造一座神圣的教堂 。
从这使命出发 , 并以始为终 , 才能潜入深海 , 然后跃入云霄 。
为什么使命如此重要?心理学家班杜拉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既是环境的产物 , 也是环境的营造者 。

老鼠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
本文插图
一方面 , 我们周围的物理环境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 。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 都不可能拥有一个完美的物理世界 。 而这些不完美的物理世界 , 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的各种行为 , 影响到我们的信念 , 让我们每一个人遭受挫折 , 所以我们是环境的产物 。
另一方面 , 时代并不决定命运 , 它只是我们的舞伴 , 我们要去感受它 , 要去把握它的节奏 , 要去做出准确的响应 。 但是更重要的是 , 我们也会引领它 , 我们也是环境的营造者 。
对于个体来说 , 成功的环境会让一只地位卑微的老鼠“逆袭” , 而失败的环境则让等级高的老鼠跌下神坛 。 人也是如此 。 但是 , 在另一方面 , 人的行为不仅仅是环境的产物 , 因为人只要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 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要素 , 就会采取行动 , 即使成功的概率在其他人看来微乎其微 , 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他将经历无穷无尽的至暗时刻 。
此时 , 强化我们行动的 , 不是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 而是我们内心中对胜利的期望与信心 。班杜拉把这称之为“自我效能” , 它能把荆棘变成沃土 , 把失败变成机会 , 把工作变成使命 。
愿效能的力量与你相随 。分页标题
当面对持续的成功和屡次的失败时 , 你都是怎样调节情绪的?欢迎分享给大家~
参与话题讨论 , 留言区点赞最高赠签名版书1本 , 另外编辑还会随机抽送2本 , 次日晚开奖~
《心理学通识》
今天 ,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 让我们摆脱寒冷的侵袭、饥饿的噩梦;让我们的梦想挣脱地球的束缚 , 走向无尽的宇宙 。
但是 , 我们却不幸福 。 所以 , 人人都需要学点心理学 。
认识自我、掌控自我、最后才能超越自我 , 获得幸福 。

老鼠颠覆认知!《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失败只是失败之母......
本文插图
*本文根据混沌大学成长学院相关直播课程内容整理而成 , 部分内容有删减 。 转载请联系授权 。 撰稿:王滋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