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家老大引黄入淮:兵部尚书白昂两治黄河后,近百年未发生大水患


_本文原题:引黄入淮:兵部尚书白昂两治黄河后 , 近百年未发生大水患
引黄入淮:兵部尚书白昂两治黄河后 , 近百年未发生大水患

萧家老大引黄入淮:兵部尚书白昂两治黄河后,近百年未发生大水患
本文插图
弘治帝登基后 , 面对的最大自然灾害 , 就是黄河大水 。 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 , 黄河的开封处决口 , 一下子 , 河南全境乃至山东南部 , 全成了黄泛区 , 中原大地 , 一片泽国 。 这是自元末贾鲁治理黄河以来 , 中国北方遭受的最大规模黄河水灾 。
由于这次灾闹得太大 , 以至局面严重 , 朝野中的大多数意见 , 竟然是不能救 。 主流的看法 , 干脆把开封城迁走 , 选址重建 。 也有少数官员 , 坚决反对 , 认为必须要救 , 兵部尚书白昂就是其中之一 。
弘治帝见状 , 拍板道:你说救 , 那你就去救 。 发动民夫共二十五万 , 开始了大规模整治 。 这次的治理思路 , 也和元朝贾鲁治河一脉相承:也是通过挖掘排水河 , 将黄河引入淮水入海 。
以往修黄河的办法 , 无外乎挖沟和修堤坝 。 但这两件事的技术难度 , 不是一般的高 。 经常见到的状况是 , 要么是堤坝被咆哮的黄河水冲毁 , 要么是东家不闹西家闹 , 摁下葫芦起来瓢 。 而且 , 人工挖河的速度远赶不上洪水暴涨的速度快 。 你正挥汗如雨地赶工程 , 却发现已被淹没在茫茫波涛里了 。
对这个问题 , 天顺年间害死于谦的大奸臣 , 亦是明朝一代杰出水利专家的徐有贞 , 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 。
找两个容量相等的水箱 , 装满同样质量的水 , 一个箱子底部开一个大窟窿 , 另一个箱子底部开若干面积总和与大窟窿相同的小窟窿 , 开始放水 , 结果证明 , 开若干小窟窿的水箱水先放完 。
徐有贞用这个实验说明:在开挖运河缓解水患的问题上 , 与其开挖一条大运河 , 不如开挖若干条总流量相等的小运河 。 “徐有贞张秋治水 , 或谓当浚一大沟 , 或谓多开支河 , 乃以一瓮窍方寸者一 , 又以一瓮窍之方分者十 , 并实水开窍 , 窍十者先竭 。 ”
这次实验在四百多年后 , 也被美国物理学家史密斯尝试过 。 这就是物理学著名的水箱放水实验 。 著名的巴拿马运河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凿成功的 。 而在这之前 , 弘治帝治理黄河 , 已经对此理论 , 做了最完美的验证 。
临危受命的白昂来到了河南 , 整个中原大地已经是汪洋一片 , 殃及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区 。 但白昂毫不慌乱 , 治水的关键在于如何让黄河以最平稳的线路入海 。 所以 , 白昂提出了治水方略:北堵南疏 。
北堵 , 就是在黄河以北的沿线地区修筑堤坝 , 防止黄河水向北漫延;南疏 , 就是在黄河南岸地区广挖运河 , 分流缓解洪峰压力 , 并将黄河南岸几条水道连接起来 , 引导黄河水经淮河入海 。 一句话:把黄河水平安赶入大海 , 就是胜利!白昂抓住了两个关键的开工点-河南阳武 , 宿州古汴河 。
具体操作方法是 , 沿河南阳武修筑长堤 , 阻止黄河水北上;疏通宿州古汴河 , 引黄河水入汴河;再由人工开掘线路 , 将汴河与淮河连接起来 , 使黄河经由淮河入海 。 施工方法 , 完全按照徐有贞的实验理论进行 , 黄河南线开挖大大小小的月河 , 分流入淮 。
与之相对应 , 是大大小小拦水坝和分流月河的修筑与挖掘 。 白昂考虑到了所有的可能 , 在修筑河堤的同时 , 也在河堤下面修筑拦水坝缓解水势 。 从河南到江苏 , 从江苏到山东 , 数千条大大小小的分流月河开工了 , 它们仿佛是一根又一根坚韧的网线 , 细细密密 , 缠住黄河猛兽庞大的身躯 。 这是一项横跨中原四省的大型水利工程 , 施工时间却有限得很 , 必须赶在第二年雨季到来前 , 完成施工 。 否则 , 新一轮汛期来临 , 所有的心血都将化为泡影 。分页标题
工程大 , 工期急 , 白昂迎难而上 。 工程监督一丝不苟 , 违纪官员逮谁办谁 , 特别是在分流泄洪这一敏感问题上 , 白昂毫不留情 , 专拿富户豪强开刀 , 尽量保护小民百姓家财产 。 直把几省地方大员折腾得叫苦连天 。
但也正因如此 , 整个治河工程进展顺利 , 但白昂却并未轻松 , 他隐约感到 , 自己这个看似完美无暇的治河计划里 , 似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漏洞 。 终于 , 当他来到一个地方 , 仔细观察了当地水情后 , 他找到了这个漏洞 。 这个漏洞 , 就是山东张秋河 。
张秋河西接黄河 , 东接京杭大运河 , 是中国北方水路交通的枢纽 。 但是 , 一旦入淮的洪水超过了淮河的承受力 , 那么淮河沿岸势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 而张秋河也将会率先发生决堤 , 成为整个淮河大水灾的导火索 。
意识到问题严重的白昂 , 急忙向朝廷写了奏折 , 建议从山东东平至青县 , 开凿十二条月河 , 将部分黄河水引入山东大清河与小清河入海 , 缓解淮河的分流压力 。 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略 , 既避免淮河水患 , 又解决山东北部旱区的用水问题 , 可谓是一举多得 , 万无一失 。 可万万没想到 , 朝臣们一看就炸了锅 , 说这办法劳民伤财 , 坚决反对 。 弘治帝也因一念之差 , 摆手没同意 。
没同意的后果 , 极其严重 , 这次治理后 , 才三年河南没闹灾 ,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 , 淮河又闹灾了 , 这次黄河从张秋决堤 , 继而由汶水入海 , 京杭大运河全线断绝 。
这下麻烦大了 , 当时的京杭大运河 , 连接南北运输 , 国家的财政赋税 , 更全指着运河输送 , 这等于主动脉被卡 。 后悔药都没得吃的明王朝 , 只能再度发二十五万民夫治理 , 这次的治理工程 , 由名臣刘大夏负责 , 而且 ,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 , 除了疏通河道外 , 更增修多处河道 , 确保河水分流 , 历经三年治理 , 再次顺利完成 。
虽然多折腾了一趟 , 但经过这次整顿后 , 一直到明朝隆庆年间 , 又是近一百年的时间 , 黄河再没发过大规模水患 。 北方的生产 , 总算稳定下来了 。
【萧家老大引黄入淮:兵部尚书白昂两治黄河后,近百年未发生大水患】(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