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一、胎体
此时的胎土 , 淘炼得极为纯净细腻 , 如同糯米粉一般细白 , 又由于制坯技术的精密分工和烧成温度的适宜 , 使得康熙瓷器的胎体具有坚致细密的时代特色 , 较之明代及后世各朝的胎质更为细润 。 虽然这种密度很大的胎体 , 在烧结后都有沉重感 , 但仍与本身器型的比例和重量相宜 , 在器物上手时便能体会到这一特点 。 孙瀛洲先生在鉴别瓷器真伪时曾讲过:“行家一上手 , 便知有没有 。 ”这是他亲身体会了康熙与其他时期瓷胎的比例和重量 , 而得出的经验总结 。 在康熙早期的一些粗糙民窑器物中 , 掺有杂质的粗松胎体还偶有所见;少数砂底无釉器和厚胎器的足际露胎处有火石红痕 , 虽也为黄褐色 , 但不如明代那样浓重强烈 。 这种状况 , 一直延续到乾隆时期方告结束 。
大器及一般琢器 , 胎体均较厚重 , 仍采用分段衔接的制作方法 , 但修胎工艺细致 , 接痕处平滑规整 , 不像明代那样明显到可用肉眼看出 。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改进 , 及采用先进的工具 , 这时使胎体的处理和各种复杂器的成型 , 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 浆胎的器物 , 以胎质细腻和体轻著称 , 米黄色的胎体较为疏松 , 粉白色的胎体略为坚硬 。
二、釉面
釉料配制纯净 , 釉面和胎体紧密地结合为一体 。 无论白釉、粉白釉或翠亮青釉面 , 都能在细硬似玉的胎体上显示出足够的硬度 , 并有紧披贴骨的光亮感 。
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 , 为康熙瓷的普遍现象 , 有的器足亦然;而笔筒、花觚类口沿的一线粉白釉 , 则往往给人以厚唇凸起或出边之感 。 此种工艺方法 , 沿袭至雍正时期 。 但康熙瓷器口的粉白釉 , 由于釉质疏松 , 常造成口沿处漏釉与破泡 , 又由于干裂的破泡空内易于藏垢 , 而形成器口的片片黄斑 。 在康熙民窑器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 此外 , 康熙早期的香炉、筒瓶、梅瓶、胆瓶、花盆、笔筒、盘、碗等器物 , 口沿或露胎无釉 , 或如晚明、清初那样 , 在器口施加深浅不一的酱黄色釉 。
康熙青花及五彩器的釉面 , 早期呈现的 , 仍是传统的木柴窑烧制所形成的青白色 , 釉汁凝厚 , 个别有浑浊现象;中期为莹润的粉白色或柔和的浆白色 , 同时盛行一些胎体轻薄 , 青花色淡 , 釉面浆白 , 仿明代成化款的和亮青色釉面仿明代宣德、嘉靖、万历款的器物;晚期则再度出现青白色釉面 , 并且延续至雍正时期 。 清代瓷中 , 此种青中微闪淡绿 , 细润洁净 , 硬度很高的釉面 , 为区别于明代的“亮青釉” , 被称作“硬亮青釉”;具有代表性的参照器物 , 有康熙五十四年款青花花觚、五彩献寿盘及枝果攒盘等 。 浆胎的釉面微闪黄色 , 有如同牛毛的细丝开片纹 。
器底釉面表现不一:有的为光亮的粉白色 , 有的为柔润的浆白色 , 还有的为平滑晶莹的淡青白色;釉面中 , 还往往因熔融时流动不匀 , 形成条状或片状的凝滞痕 。 施釉极淡薄的 , 常常因气泡或缩釉而出现小棕眼 , 有的透过器底釉面 , 可见到胎体的同心圆旋痕及微小的跳刀痕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定海神针文物拍卖你知道康熙时期瓷器的胎釉特征吗?都在这里了】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来源:(定海神针文物拍卖)
【】网址:/a/2020/0515/1589526422.html
标题:定海神针文物拍卖你知道康熙时期瓷器的胎釉特征吗?都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