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发布武胜门、府前路、保庆路: 岁月的痕迹历久弥新


_本文原题:武胜门、府前路、保庆路: 岁月的痕迹历久弥新
这里没有高耸的办公楼 ,
也没有川流不息的车辆 ,
更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
却有狭长的弄堂、斑驳的山墙、老旧的石鼓
以及随处可见的古宅、古井、古树 。
近日 , 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单 ,我市的武胜门、府前路、保庆路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
这三片余姚古城仅存的传统街区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 , 藏着余姚人太多的感情与眷恋 , 那种沧桑感使人想走进它们 , 仔细品读浸润在街巷里弄中的风情与传奇 。
01
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
文人巨擘辈出的见证
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余姚古城中心 , 在龙泉山以北 , 北邻候青江 , 是余姚古城现存核心保护范围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 , 也是“姚江学派”和“浙东学派”的发祥地 , 有相对完整的历史风貌、街巷系统和成片的传统民居群落 。

余姚发布武胜门、府前路、保庆路: 岁月的痕迹历久弥新
本文插图
新建伯坊
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悠久 , 因东晋隆安二年(398)晋将高雅之率领官军于武胜桥一带战胜孙恩起义军而得名 。 街区城垣格局形成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扩建北城 , 武胜门是余姚古城北城的北大门 , 是余姚古城北部的要塞 。 据光绪《余姚县志·疆域》记载:“北城大北门即武胜门 , 外干路自大北门外西北行二里强至双岭 。 ”武胜门外曾建有瓮城 , 瓮城堍旁曾建有武胜庙 , 瓮城外、候青江上建有武胜桥 , 具有我国传统城垣防御体系的典型特征 。

余姚发布武胜门、府前路、保庆路: 岁月的痕迹历久弥新
本文插图
倪宗正故居
明清时期 , 以武胜门路为中心的这一街区各项城市职能逐渐完善 , 街巷已具有现今格局的基本雏形 , 武胜门路南段两侧逐渐形成集中成片的宅院 , 这里人文昌盛 , 名人故居众多 。 建筑规模大、规格高、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不仅是余姚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 更是余姚文人巨擘辈出的见证 。
武胜门路60号有一组雄伟的建筑 , 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王阳明的故居 , 王阳明出生在故居内的瑞云楼里 , 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 虽然瑞云楼毁于清乾隆年间的一场大火 , 但故居的正厅及其他建筑经历时代变迁和风雨沧桑之后仍保持了基本格局、结构和形态 。
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 , 市政府持续投入资金 , 对王阳明故居进行保护性修缮 。 1996年 , 我市参照文献《瑞云楼记》等所述 , 利用余姚明代建筑“燕怀里洪宅”的原材料在遗址上重建了瑞云楼 , 并在楼内布置王阳明生平事迹陈列 。 从2004年开始 , 我市建设部门开始实施王阳明故居内80多户住户的征迁安置工作 , 至2005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 2016年5月 , 王阳明故居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7年4月27日 , 王阳明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 扩大了余姚以及王阳明故居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明礼部侍郎倪宗正故居位于武胜门路78号、82号 , 由武胜门路78号的倪宅和82号的清晖佳气楼组成 。 清晖佳气楼之名取自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和谢康乐的“山水含清晖” , 清康熙元年(1662)毁于大火 , 现存的建筑是倪宗正七世孙遂安县训导倪继宗在原址上重建的 。 该楼坐北朝南 , 结构尚完整 , 部分构件损坏、腐朽较多 。 尚存的“清晖佳气楼”木匾 , 相传为王阳明书赠 。 楼前的庭院中立有一碑 , 上镌:“明万历三年 , 礼部侍郎倪文节故里 , 知余姚县李时成立 。 ”
由武胜门路延伸的街巷包括管家弄、太守房路、智慧桥路、健康路、山后路等 , 其中 , 管家弄为明广东右参政管见故里 , 因而得名 。 管家弄东起智慧桥路 , 西至武胜门路 , 北抵太守房路 , 成丁字形 。 据光绪《余姚县志·北城图》记载:“管家弄自智慧桥路往北 , 经过高大而雄伟的建筑群 , 就是前将坛和后将坛 。 ”黄宗羲后裔三房大多居住在管家弄100号的黄家墙门及附近配套附属用房内 , 黄家墙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 南宋丞相史浩后裔世居宅院——翰林第也在管家弄内 , 由门厅、大厅、主楼、后楼、后罩房及东西厢房组成 , 为明代余姚世居宅院的典型建筑 。分页标题
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曾生活于此 , 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 , 可以说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集中体现了余姚古城建筑文化、家族文化和官宦文化的精髓 。
0 2
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
行政、文化和商贸职能兼具的古城中心
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余姚古城中心 , 现属凤山街道宪卿第社区 , 南临姚江 , 北达商贸繁华的现代街市阳明东路 , 东起成于明代的合宝弄 , 西至旧城守署县东街 , 中有旧都司署前的工人路、旧县署前的府前路以及民国时期由老城墙拆建而成的北滨江路 。 这里是余姚古城发展演变的核心片区 , 走在古朴宁静的老街上 , 走进庭院深深的老宅 , 脚步会不自觉地放缓 , 心情也会平静下来 。

余姚发布武胜门、府前路、保庆路: 岁月的痕迹历久弥新
本文插图
阳明古镇心迹馆
自东汉筑城 , 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一带就是古城的政治文化中心 。 行政职能的重要机构——县衙、都察院行署、布政分司、按察分司、捕盗司、巡防署、余姚千户所、都司衙门、典史署等均围绕秘图山设立于此 。 秘图山、龙泉山作为古代余姚重要的文化标识 , 亦围绕其布局有众多文化和宗教建筑 , 如试院、城隍庙、关帝庙、邵氏花园等 。
历史上 , 在姚江两岸 , 尤其舜江楼、通济桥一带 , 形成了大量商贸设施和埠头、渡口等交通设施 , 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是运河商贸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 据史料记载 , 1930年开始 , 舜江楼两侧城垣筑为滨江路和商业建筑 。 自杭州湾出海归来的渔船通过姚江到达这里 , 久而久之 , 这里成为主要鱼市(海鲜贸易中心) 。 人们南来北往 , 繁华的商业中心渐渐在此形成 , 海鲜、山货、米、药以及饮食店等纷纷落户 , 尤其是鱼汛旺季 , 沿姚江停靠的渔船达七八十艘 , 日交易量500担左右 , 非常热闹 。 但抗日战争时期 , 余姚沦陷 , 交通受阻 , 市场逐渐衰落 , 这里渐渐演变为以民居为主的住宅街区 。

余姚发布武胜门、府前路、保庆路: 岁月的痕迹历久弥新
本文插图
阳明古镇匠心余姚馆
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余姚古城重要的历史地段 , 至今仍保存着千年以来形成的诸多精美古建筑 。 街区内现存有叶氏宜春堂、叶氏举人房、周家墙门、李氏民居、史家大厅民居等代表余姚地方建筑特色的合院民居 , 是余姚传统建筑格局保存完整的典型 , 反映了当时姚城的建设风貌和居民原有的生活习俗 。 建筑形制上 , 多为粉墙黛瓦 , 山墙有观音兜、马头墙等多种不同的样式 。
为保护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 , 提升街区形象 , 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 市政府于2013年作出对该区块内的房屋实施征收的决定 。 街区的保护整治也被我市列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重要项目 。 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东起三官堂路、南至南滨江路、西至新建路、北至阳明东路 , 总面积16.15公顷 , 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5.33公顷 , 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0.82公顷 。 规划范围内现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 , 历史建筑10处 , 界碑2处 , 古井7处 。

余姚发布武胜门、府前路、保庆路: 岁月的痕迹历久弥新
本文插图
阳明古镇寻味余姚馆
这一历史街区见证了姚城的历史变迁 , 又固守着“文献名邦”的精神招牌 。 如今 , 府前路北侧沿街建筑修葺一新 , 阳明古镇心迹馆、匠心余姚馆、寻味余姚馆等体验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 。 作为阳明古镇核心区的一大组成板块 , 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正努力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的街区 , 绽放出新的光辉 。
0 3
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
余姚南城始于此
余姚南城 ,
【余姚发布武胜门、府前路、保庆路: 岁月的痕迹历久弥新】分页标题始于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 。
东汉建安五年(200) , 余姚始建北城 , “围一里二百五十步 , 高一丈 , 厚倍之” 。 东晋太和年间 , 在城外姚江南滨建平元寺 , 在今笋行弄东段、义井巷弄之间 , 此为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乃至余姚南城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建设活动 。

余姚发布武胜门、府前路、保庆路: 岁月的痕迹历久弥新
本文插图
笋行弄
平元寺的建设奠定了整个南城的根基 , 依托平元寺旧址 , 直街(南雷路)、笋行弄、学弄等道路 , 县儒学、圆智教寺、瑞日楼、玉兰堂、赵考古祠等众多南城的文化地标开始形成 。 直至明嘉靖年间 , 邑人少保吕本倡筑南城 , 余姚“一水双城”的格局最终奠定 。
南城修筑后 , 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得以继续发展 。 向南 , 围绕城墙与城河 , 形成南河头;向西 , 依托大黄桥江 , 形成大黄桥路 。 街区内部水网纵横 , 河街并行 , 潭井弄、保庆路开始形成 。 同时 , 吕本开始在街区内部营建自己的私宅(宰辅第)和园林(乐志园) 。 市井文化开始发育 , 直街(南雷路)、笋行弄当时都是余姚南城著名的街市 。

余姚发布武胜门、府前路、保庆路: 岁月的痕迹历久弥新
本文插图
张启钊旧宅
随着城市的发展 , 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格局遭到一定的侵害 , 大黄桥路、保庆路、南河头等“一河一路”的传统格局遭到破坏 , 河道被填埋、传统街巷被拓宽 。 但较为可贵的是 , 街区的格局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 道路走向和名称以及诸多精美古建筑也得到完好的保留 。
街区东侧的南雷路 , 历史上称为直街 , 连通北固门(通济桥)与南明门 , 是南城的功能主轴 , 历来是余姚商肆云集之地 , 今天街区沿着南雷路布局有大量商铺 , 仍是余姚主要的商业街道 。 西侧的大黄桥路静谧 , 两边街道除居住区外 , 还有不少行政功能单元 。 南侧的舜水南路原为南城城墙所在 , 城墙拆除后成为余姚的主要道路 , 商业活动兴盛 , 现在沿路主要为商业功能及一些行政功能单元 。 笋行弄、保庆路、潭井弄、南河头四条主要街巷构成了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骨架 , 街巷两侧则为传统居住片区 , 近几年 , 随着城市功能的演进 , 笋行弄和保庆路东西两端都有商业功能单元向街区内部延展的趋势 。
街区内院落鳞次栉比 , 传统格局形制保存较为完好 。 街区内现留存有赵考古祠、宰辅第、张启钊旧宅等文保单位以及胡氏民居、徐氏民居、宋氏民居、史氏民居、黄氏祖堂等代表余姚地方建筑特色的合院民居、祠堂 , 是余姚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
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余姚古城仅存的三片传统街区之一 , 是余姚南城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 , 对余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大意义 。 保护好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 , 就是保护余姚南城的历史之源 , 保护余姚古城“南北双城 , 一水中流”的历史载体 。 根据《浙江省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东起南雷路 , 西迄大黄桥路 , 南抵舜水南路 , 北至笋行弄以北70米 , 总面积约11.3公顷 。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