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教大国 , 礼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约束 , 还是中国古代治国的标准 。 礼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 在不同时期 , 君王的治国思想总会受到不同形式礼教的影响 。 古代的礼仪制度有很多 , 但是仍旧流传至今并且还在广泛使用的却在少数 , 其中丧礼仪制就是这少数中的一分子 。
本文插图
古代人民注重孝道 , 丧礼仪制宣扬久远 , 尤其是在先秦诸礼中 , 丧礼是最具活力的 , 而儒家礼制也是广为流传 , 董仲舒还曾经主张“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 , 这两种礼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 丧服之礼竟也受到儒家礼制影响 。 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 首先就要知道变换多样的礼制是如何形成以及发展是如何的 。 礼教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 它的出现和发展为后世带来了诸多影响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礼制的源来 。 礼仪制度起源比较神化 , 其实不仅仅是在中国 , 在西方也有着君权神授的思想 , 礼制在中国古代便是神的化身 。 礼制其实发源很早 , 在书籍《说文解字》中就有关于最初礼的记载 。 这里提及到的礼 , 是最早的礼 , 但是它的意义还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礼制礼法 , 这里的“礼”是一种偏向于祭祀的礼 。
随着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 礼的作用逐渐转变 , 但是其核心是不变的 , 其作为古代王权的拥护手段 , 这一作用从来没有被改变过 。 比如 , 在夏商时期 , 祭祀神明就是一种礼制手段 , 其存在是为了巩固王权 , 此类史实在《礼记·曲礼》中有相关记载 。
本文插图
到了西周时期 , 王权进一步强调了“以德配天” , 但是以礼制来巩固王权的实质不变 , 不过礼制在这个时期进一步进化 , 变换了花样 , 不再是单纯宣扬神权 , 而是从神权化逐渐转向为世俗化 , 为民众考虑的性质也逐渐体现 。 由以上得知 , 礼制的源来便是祭祀 。 随着思想主张的不同儒家的礼制思想也有了些许变化
首先了解的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孔子 , 他所创立的儒教令世人敬仰 。 虽然礼制制度很早以前便存在 , 但是在春秋时期 , 礼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 历史上有“殷因于夏礼 ,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 所损益可知也” 。
孔夫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 他将周礼改造 , 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思想 , 并且周游列国 , 希望君王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 , 造福人民 。
对于礼制 , 孔子认为礼制规范人民的行为 , 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观念 , 并且可以建立起君臣一体的制度 。 在孔子的传世名作《论语·为政》中记载:“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正是说明这一点 。 用道德礼教去激发人们心中的良知从而达到治国的效果 。
本文插图
接下来就是孟子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为世人所熟知的著名人物 。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 他认为仁政能否在一个国家推行取决于人民 。 在孟子的著作《孟子·尽心下》中有记载:“无礼义 , 则上下乱 。 ”他对于礼义治国的思想十分赞同 。
而他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上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 他将孔子的思想变得更加通俗化 , 在《孟子·离娄下》中就有“非礼之礼 , 非义之义 , 大人弗为”的思想 , 孟子认为 , 人们不仅仅要遵守礼制 , 同时要发自内心的遵守 , 而不能只是做做表面功夫 。
荀子的思想是在接受了孔孟思想后加入自身想法形成的产物 , 对于君王治国 , 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 在《荀子·王制》中记载:“礼义者 , 治之始也 。 ”而在《荀子·大略》中也有“礼者 , 政之车免也 。 为政不以礼 , 政不行矣” 。 这充分表明了荀子对于治国的思想是礼义之道 。 不同的儒家礼学主张对丧礼制度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分页标题
首先先来看看孔子对丧礼制度的主张思想 。 孔子是极其注重孝道的 , 在《论语》中有“生 , 事之以礼;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 即不论是父母活着还是死后 , 儿女都要好好孝顺他们 , 活着的时候好好侍奉 , 死了之后好好祭奠 。
本文插图
并且孔子对于丧礼制度有着十分坚定的立场和看法 , 他认为丧礼制度强调形式的周全不如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重要 , 尤其是生者对待死者的感情 , 应该是真挚并且真实的 。 并且孔子对守孝三年的制度十分强调 , 在《论语·阳货》中的相关记载正是表明了这一观点 。
在三年守孝这一制度上 , 孔子的立场是十分坚定的 。 当然 , 也正是由于孔子如此为三年守孝正名 , 才有了三年守孝这个礼制在春秋时期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 。 不过即使孔子支持丧仪制度 , 但是他却并不赞同“厚葬”之说 , 他更主张死前好好侍奉 。
对于丧仪制度 , 孟子和孔子的意见有一些不同 。 上面提到孔子不主张厚葬但是主张三年守丧 , 而孟子的主张则是厚葬久丧 , 和孔子不同的是 , 孟子是主张厚葬的 。 孟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 , 就应该在亲人身上花费 , 不应该吝啬 , 以表示对死者深厚的感情 , 并且厚葬制度在古时就已经有了 , 他认为能传承下来的就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
和孔子相同的是 , 孟子也认为守丧日期不应该缩短 , 他就曾经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反驳了公孙丑同意缩短丧期的想法 。
本文插图
丧仪制度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主要表现在丧服制式上
丧仪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礼教制度之一 , 而丧服是丧仪之中表现礼教的方面 。 在儒家严格的礼制下 , 丧服制度也成为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 比如在孔子时期 , 孔子就将丧服制度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服叙等等级 。 《礼记·丧服小记》中记载:“亲亲以三为五 , 以五为九 , 上杀 , 下杀 , 旁杀 , 而亲毕矣” 。
斩衰是指使用非常粗的生麻布作为丧服 , 衣服旁和下边都不进行缝制 , 用麻绳作缨带 , 起到一种衣饰不加修饰的效果 , 为了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痛之情 。 斩衰之礼一般用在七种情况上 。 齐衰和斩衰比起来 , 服饰方面有了改动 , 麻布没有那么粗 , 并且衣服下边会进行缝制 , 当然 , 表达的情感也没有那么哀痛 。 一般是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没有那么亲近时使用齐衰 。
大功是有分类的 , 分为殇大功服和成人大功服两大类 。 由于殇指的是未成年人早亡的情况 , 因此殇大功服大多数时候为齐衰降服 。 与大功相似的是 , 小功也是有分类的 , 分为殇小功和成人小功 。 最后是缌麻服饰 , 它是所有丧服之中最轻的一种 , 顾名思义它是用缌布和麻布制作丧服的 。
本文插图
从以上述丧服的制作以及使用可以看出 , 生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决定了所使用丧服重量大小 , 其中体现了丧服制度由于收到儒家思想影响而体现出来的严格的等级制度 。
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礼仪制度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约束 , 更是国家层面上的制度 。 它一步步演变 , 虽然看起来古板不堪 , 但实际上花样繁多 ,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君王 , 其中突出的儒家制度更是影响了传世至今的丧仪制度 , 丧服的等级不同更是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制度体现完全 。
参考历史文献:
《论语》
《孟子》
《荀子》
《礼记》
【初尧录莫看封建礼教死板一成不变,丧服之礼却在儒家礼制影响下有大变化】《说文解字》 分页标题
来源:(初尧录)
【】网址:/a/2020/0520/1589942783.html
标题:初尧录莫看封建礼教死板一成不变,丧服之礼却在儒家礼制影响下有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