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生解史|从豪情射天狼到叹人生如梦,苏轼情怀缘何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导读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 , 字子瞻 , 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 祖籍河北栾城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宋朝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 “唐宋八大家”之一 。
苏轼在词、诗、文的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 更是将词发扬光大 , 从而让宋词取得与唐诗并称的地位 , 堪称一代文坛巨匠 。

扬生解史|从豪情射天狼到叹人生如梦,苏轼情怀缘何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本文插图
但在仕途方面 , 苏轼却是一生宦海浮沉 , 虽胸负家国情怀 , 却始终壮志难酬 。 最终 , 他从刚出道时“不忍事”的愤青 , 成为一个“神游”故国的佛系大叔 , 只能无奈地发出“托遗响于悲风”的慨叹 。
究其原因 , 苏轼有率性而为、而不顾其害的性格 。 但是 , 他却不是一名精于权谋的政治家 , 而是胸负家国情怀的豪情文人 。 这就注定了他的仕途将不会平坦 。 出道即巅峰:初生牛犊不怕虎 , 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 慨然太息 , 轼请曰:“轼若为滂 , 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 ,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宋史》
公元1057年 , 苏轼进京应试 。 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 , 敢于创新的勇气 , 让主考官欧阳修极为赞赏 , 他不吝赞美之词:“此人可谓善读书 , 善用书 , 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 ”

扬生解史|从豪情射天狼到叹人生如梦,苏轼情怀缘何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本文插图
在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多次称赞下 , 年轻的苏轼一时名满汴京 , 众人皆以能一睹其佳作为幸事 。 但高处不胜寒 , 在众星捧月般的簇拥下 , 意气风发的苏轼很快便遭受了挫折 。
公元1069年 , 在宋神宗的亲自安排下 , 王安石变法开始实施 。
公元1071年 , 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 矛头直指王安石 。 这惹怒了雄心勃勃的宰相王安石 , 于是 , 苏轼自请调离京城 , 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
东汉“汉夏八俊”之一的范滂 , 一生正直清高、敢于弹劾权贵 , 是儿时苏轼的偶像 。 而在考取功名后 , 苏轼亦以偶像为榜样 , 对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他“如食中有蝇 , 吐之乃已” , 直言提出批评 。 但对于由此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 苏轼此时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 致君尧舜:胸怀“亲射虎”、“射天狼”的豪情壮志
虽远离京城 , 但天生乐观的苏轼并未就此消沉 , 他胸中仍燃烧着上阵杀死 , 报效朝廷的熊熊之火 。 这在他任密州知州时 , 所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

扬生解史|从豪情射天狼到叹人生如梦,苏轼情怀缘何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本文插图
老夫聊发少年狂 , 左牵黄 , 右擎苍 , 锦帽貂裘 , 千骑卷平冈 。 为报倾城随太守 , 亲射虎 , 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 。 鬓微霜 , 又何妨!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
军装、骏马、猎犬、苍鹰 , 马蹄声声 , 大部队席卷“平冈” 。 这场景让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肾上腺素飙升、豪情万丈 , 他要像当年江东孙郎一样射杀猛虎 , 以报答百姓对他的信任 。
苏轼自比魏尚 , 胸怀保家卫国的壮志 , 渴望到西北边疆“射天狼” 。 但是 , 朝廷何时才会遣“冯唐”持节来密州赦免我呢?此时的苏轼心里也没底 。
虽然苏轼在离开密州赴徐州任知州时 , 曾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叹 , 但他仍然相信朝廷最终会赦免自己的 。 但是 , 诗人的情怀却敌不过政治的现实 , 乌台诗案的暴发让苏轼感受到了政治的残酷 。 乌台诗案:人皆养子望聪明 , 我被聪明误一生 。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重用王安石变法 。 变法失利后 , 宋神宗改年号为“元丰” , 他从幕后走到前台 , 亲自主持变法 , 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革 。 而乌台诗案发生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 , 即元丰二年(1079年) 。分页标题

扬生解史|从豪情射天狼到叹人生如梦,苏轼情怀缘何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本文插图
宋神宗是王安石变法的幕后大BOSS , 他发起变法的目的 , 一是要解决财政亏空问题 , 二是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 但在保守势力及高太后的压力下 , 宋神宗招架不住 , 被迫向保守派妥协 , 同意了王安石罢相的请求 。
虽然失去了王安石 ,但雄心勃勃的宋神宗并不想中止变法 , 他亲自发起元丰改制 , 下决心对官僚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
就在这个关键节点 , 苏轼在从徐州调任湖州的途中 , 所作的《湖州谢上表》中却含有讥讽变法的内容 。 再加上他之前的作品中也有批评新法的内容 , 被变法派的监察御史告发 , 上奏称苏轼有四大可废之罪 , 欲置他于死地 。
宋神宗本就因为王安石被迫拜相一事窝火 , 现在苏轼却顶风作案 , 这让他非常恼怒 , 心中有杀鸡儆猴的想法 。 但因为宋太祖有“叛逆谋反罪外 , 一概不杀大臣”的誓约 , 再加上苏轼是文坛领袖 , 朝中为他求情者甚多 , 宋神宗一时也举棋不定 。
最后 , 苏轼的政敌 , 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一锤定音 。 他上书神宗皇帝为苏轼求情:“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最终苏轼逃过死罪 。

扬生解史|从豪情射天狼到叹人生如梦,苏轼情怀缘何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本文插图
苏轼最终靠着政敌王安石的出面 , 逃过一劫 。 但他在狱中等待判决时 , 曾一日数惊 , 心情忐忑 , 恰如“梦绕云山心似鹿 , 魂飞汤火命如鸡”之狼狈 。 而在出狱后 , 苏轼大彻大悟 , 一首《洗儿诗》 , 是他的真情流露 。
人皆养子望聪明 , 我被聪明误一生 。
【扬生解史|从豪情射天狼到叹人生如梦,苏轼情怀缘何只能“托遗响于悲风”?】惟愿孩儿愚且鲁 , 无灾无难到公卿 。
他希望新出生的儿子 , 以后能够大智若愚 , 不要锋芒毕露 , 他认为只有这样 , 才能够“无灾无难到公卿” 。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如果只有“愚且鲁”的人 , 才有机会做公卿 , 那不就是庸人朝廷了吗?为此 , 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就写过一首《反东坡洗儿诗》 , 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 , 我为痴呆误一生 。 但愿生儿狷且巧 , 钻天蓦地到公卿 。 ”世事一场大梦 , 人生几度秋凉
公元1080年二月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 , 任团练副使的闲职 。 在经历人生一大浩劫后 , 昔日渴望仿效古人“射天狼” , 自称是“麋鹿性 , 非优辕姿”的豪情青年 , 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 。 此后 , 苏轼变身东坡居士 , 回归田园 , 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
而苏轼人生态度的转变 , 从他的作品中可明显看出 。 在“乌台诗案”之前及之后的苏轼作品中 , 风格及题材都有明显的差距 。

扬生解史|从豪情射天狼到叹人生如梦,苏轼情怀缘何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本文插图
“乌台诗案”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 左牵黄 , 右擎苍 , 锦帽貂裘 , 千骑卷平冈 。 为报倾城随太守 , 亲射虎 , 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 。 鬓微霜 , 又何妨!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 “乌台诗案”后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崩云 , 惊涛裂岸 , 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 , 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 ,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 人间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
苏轼在密州时 , 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兴致 , 又有“亲射虎”的豪情 。 此时 , 他虽然是被贬出京城 , 但仍胸负家国情怀 , 他梦想有一天 , 能够效仿当年魏尚戍边抗敌 , 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 ”好一个热血青年! 分页标题
在“乌台诗案”后 , 苏轼的人生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变 。 对他来说 , “千古风流人物”已是过去式 , 他只能做为一个游客寄予怀念 , 他心中已无“豪杰”梦 。

扬生解史|从豪情射天狼到叹人生如梦,苏轼情怀缘何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本文插图
而“神游”两字 , 显示出他已有心无力 , 仿佛南柯一梦 , 只能以“多情应笑我”来自嘲 。 在感叹“人生如梦”之余 , 他能做的就是“一尊还酹江月”了 。
此时 , 一个无力改变现实 , 安于现状的油腻大叔形象 , 已是跃然纸上 。 结语
苏轼胸负家国情怀 , 却始终壮志难酬 。 表面是苏轼不自量力 , 想以一已之力影响宋神宗推行变法的决心 , 但实际上 , 却是文人的乌托邦理想与残酷政治现实的碰撞所造成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乌台诗案”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 。
而对于自己一生宦海浮沉的原因 , 苏轼本人也早已参透其中玄机 , 他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所以 , 他远离政治 , 专注于文学创作 , 最终开创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