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西海固农民的小康生活:下班再喂牛,种地需请假


_本文原题:西海固农民的小康生活:下班再喂牛 , 种地需请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宁夏银川6月1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李强)脱下带着一身醋味的工作服 , 西海固农民李有贤下班了 。
52岁的李有贤在本村醋厂工作 , 每个月能够稳定收入3000元 。 醋厂建在宁夏固原隆德县的一道山梁上 , 离他家不足1000米 。

中国青年网|西海固农民的小康生活:下班再喂牛,种地需请假
本文插图
图1: 在村里艾草制品厂上班的李琴(右一)

中国青年网|西海固农民的小康生活:下班再喂牛,种地需请假
本文插图
图2: 在醋厂上班的李有贤回到家中(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李强/摄)
他不仅是醋厂的工人 , 还是这里的股东之一 。 2018年 , 村里将非遗传承人纯手工酿醋的技术与产业扶贫相结合 , 办起了醋厂 。 村里的醋厂是村集体经济的一部分 。 李有贤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身份进厂工作 , 生活也渐渐富裕起来 。
他所在的西海固曾经被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儿日子里 , 这里的村子要靠政府下拨的救济粮、款维持生活 。 贫瘠与荒凉 , 是许多人对于西海固的印象 。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 许多年轻人开始外出务工谋生 。
不过如今西海固的面貌也大变样了 。 李有贤所在的小山村5年前还有不少农民住着土坯危房 , 如今都搬进了改造后的砖瓦新居;干旱的西海固雨水多了起来 , 村子对面光秃秃的山塬绿了;吃水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到沟里排队挑 , 清澈的自来水送到家中 。
最近几年 , 西海固的很多村子第一次出现工厂、果园 , 很多农民开始在家门口“上班” 。
彭阳县年过40的农妇李琴也进了厂 , 成了“女工” 。 2019年 , 村子里搬来一家艾草制品厂 , 厂子研发、生产一些由艾蒿制成的产品 , 通过电商销往各地 。 她那双总是在塬坡沟梁上奔波的脚 , 从此踏进“太阳晒不到 , 雨淋不到”的厂房里 。 这家厂子吸引了二三十名附近村子的农妇 , 年纪最大的51岁 , 年纪最小的26岁 , 有人刚从带孩子妈妈变为一名女工 。
【中国青年网|西海固农民的小康生活:下班再喂牛,种地需请假】当工人的李琴每天早上8点上班 , 晚上6点下班 , 时间已不再像她当农民那样可以自由支配 。 下班之后 , 她要回家喂牛 , 如果赶上农忙时节 , 厂里的女工则轮流请假回家种地 。 李有贤的生活也是类似的节奏 。
“虽然不自由 , 但是能多挣些钱 。 ”李琴一边把装着艾草绒的袋子捶打平整 , 一边笑着对采访人员说 , 她家里有两个男娃 , 一个即将考大学 , 一个马上要考高中 , 她想着“给娃娃多攒些钱” 。 丈夫在附近跟着建筑队打工 , 她在这里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 , 家里压力减轻不少 。
相较而言 , 李有贤压力小了很多 。 他的扶贫手册上写着 , 2014年他家“因学致贫” 。 如今家里的两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 , 大女儿在郑州做护理 , 小儿子读完研究生之后 , 在杭州落脚 , 困苦的日子也远去了 。
他不知道自己现在的日子算不算小康生活 , 因为在他看来 , 村子比他富裕的人还有很多 , 但他知足了 。 在杭州工作的儿子 , 让他们把钱攒着养老 , 自己结婚和买房的事不必再操心 , 还说要带父母来杭州旅游 。 李有贤心里很开心 。
“以前哪敢想象现在的样子?”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坐在新房的沙发上说 , 那时候外出旅游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 “要摸摸腰包嘞” 。 年轻的时候他去过北京 , 但不是旅游 , 而是跟建筑队去打工 。 他当时甚至连下一顿馆子的钱都舍不得花 , 如今“想吃啥买啥” 。
就在4年之前 , 他一家四口还住在漏雨的砖瓦房里 。 如今的新房 , 是政府补贴2万多元 , 自己再掏2万多元盖起来的 。 包括他家养的13头牛 , 也是在政府产业扶贫的基础上 , 从最初的3头一步步扩大规模得来的 。 回想从困苦的日子一路走来的这些年 , 李有贤觉得 , 自家的生活就是从政府帮助自己扩大养牛规模后开始有了起色 。分页标题
“之前木(没有)钱发展” , 李有贤说 , 现在“知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