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王阳明的传奇人生,百死千难中得来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一生 , 证成了“知行合一 ,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 气象万千、光耀千古 。他一生三次证道 , 36岁时贵州龙场悟道“心即理” , 48岁时南昌悟道“致良知” , 55岁时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 , 最终形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完整体系 。这一切皆是建立在他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基础上的 。他的一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阳明雕塑
01
“不第非耻”追求圣贤境界的青少年时代
王阳明知止而后有定 , 自少年立志 , 便确定了一生的努力方向 。《王阳明年谱》记载 , 他出生于1472年 , 13岁时 , 母亲郑氏去世 , 对他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 但他志存高远 , 心思不同常人 。
有一次 , 他与私塾先生探讨“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说:“第一等事就是读书登第 , 像你父亲那样 。”王阳明直言不讳地说:“先生 , 恐怕不是的 , 我觉得第一等事乃读书做圣贤 。”自此之后 , 他穷尽一生去探求追问、躬身修行实践 , 最终成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经天纬地之才 。
英宗正统年间 , 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 , 朝廷赔款求和 。这件事在王阳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 , 为国效忠 。1486年 , 15岁的王阳明出居庸三关 , 考察边患、察看地形、谋划防务 , 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骑马射箭 , 刻苦勤练 , 箭术一流 , 可以做到“逐胡儿骑射 , 胡人不敢犯” 。
王阳明凭吊古战场 , 缅怀先辈于谦 , 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失踪”一个多月后他风尘仆仆回到家里 , 腰间配剑 , 一副仗剑天涯的侠客模样 。1487年 , 鄂豫陕交界地区发生流民暴动 , 建国号为“汉” , 震动京师 。16岁的王阳明觉得这是自己为国效力、显露身手的机会 , 他写了一份长篇奏折 , 结合他的兵法知识和考察经验 , 审势谋策 , 请缨带兵去征讨 。他托父亲把奏折转呈皇上 , 父亲痛斥他为“狂生” 。
事实上 , 孔夫子曾说过:有文事者 , 必有武备;有武事者 , 必有文备 。王阳明之所以对“武备”如此重视 , 在于他坚定地认为:儒者如只会读圣贤书而不会用兵 , 那无疑是一种耻辱 。他看到历史上有太多以文章词句欺世盗名、粉饰太平的儒者 , 一旦遇到社会危机、国家变故 , 真真就剩下了束手无策、百无一用 。
王阳明天生活泼好动 , 自小是个谐谑搞怪、率真淘气的人 。20岁的时候 , 为“备战”科举 , 他日夜读书 , 沉浸于经史子集中 , 经常废寝忘食 。有一天 , 周围的人突然发现王阳明的气质变了 , 变得正襟危坐、谨言慎行 , 这种与过去的反差让有些人觉得好笑 , 王阳明正色回敬道:“我过去放任不羁 , 如今知道自己错了 。春秋时期卫国的籧瑗最后活到50岁 , 他是到了49岁才知道自己的过失 。我现在刚刚20岁 , 悔过自新还不晚吧 。”
圣贤书让王阳明脱胎换骨 , 21岁时他在杭州中举浙江乡试 。然而 , 22岁时他却在京师会试中落榜了 , 这还不算 , 三年之后的科举考试 , 王阳明再次落第 。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 , “此次不中 , 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 他坚定豪迈地笑笑 , 回应可谓语出惊人:“你们以不登第为耻 , 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
孟夫子曾说 , “吾四十不动心” , 意为40岁便不会再让心被外物得失绑架 , 而王阳明则是在25岁就显示了如此的气概 。儒家之学 , 在王阳明看来分为举子学和身心学两类 。学习之目的在于科举进而升官发财的 , 无疑就是举子学 。而读圣贤书旨在修养身心、自我完善进而治国平天下者 , 乃是真正的身心学 。站在身心学的立场上 , 当然就会认为“不第非耻” , 而一旦一个人因为不第而影响了自己如如不动的内心 , 就说明其距君子气象还差得很远 , 是应当自以为耻的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为阳明洞 。
【诗词歌赋|王阳明的传奇人生,百死千难中得来的阳明心学】阳明洞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岗山上 , 因王阳明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时 , 谪居此地而得名 。该处是王阳明学术思想的萌生地和传播地 , 有“王学圣地”的美誉 。
02
回归儒学并与奸佞正面冲突的中年时代
与人们想象中的圣贤不同 , 王阳明除了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 更以一位终生未有败绩的军事家的形象永载史册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他无疑也是一位最会打仗的读书人 。
青年时期的王阳明 , 因文才过人 , 一度驰骋文坛 , 1494年 , 23岁的他回到浙江余姚组织龙泉诗社 。彼时 , 他在京师皇城和家乡绍兴都拥有词章盛名 , 与当时的诗坛领袖以文会友 , 意气风发 , 所谓“泛滥辞章一时期” , 然而 , 他很快觉得“使学如韩柳 , 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 , 不过为诗人” , “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于是 , 他毅然决然退出文坛 , 再转去研习兵法 , 得高士许璋真传 , 重燃经略四方之志 。
事实上 , 32岁之前的王阳明 , 因为各种机缘 , 曾深入学习过道家和佛家 。他于各处求仙访道 , 修炼道家养生仙术 , 亦常参禅静坐修炼佛家空性 。他厌弃世之纷扰 , 曾经决意出家 , 但顾念祖母和父亲 , 觉得子孙当尽孝养之道、赡养之责 , 此乃人之基本道义 , 几经思想斗争 , 最终弃佛回儒 , “正德丙寅年元年 , 始归正圣贤之学” 。
王阳明之所以创建心学 , 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生态息息相关 , 正是针对明王朝令人失望的皇帝、官员及大众的道德沦丧而来 。明代中叶之后 , 中西方海运航线开辟 ,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 经济空前繁荣 。与此同时 , 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被重塑 。大众物欲膨胀、人心不古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功利主义倾向弥漫的社会 , 正是孔子曾忧心的“德之不修 , 学之不讲 , 闻义不能徙 , 不善不能改” 。
1505年 , 明武宗朱厚照即位 , 视国家社稷如儿戏 , 又有太监专权 , 宵人取胜 , 权倾万乘 , 威劫大臣;官员唯唯诺诺 , 阴谋者胜 , 阳谋者败;苛捐杂税极酷 , 国法恣睢 , 激变民心;明王朝天下之势 , 每况愈下 。这些都让王阳明痛苦而无奈 。
34岁的王阳明此时开始开门授徒 , 并与湛若水成为志同道合的密友 , 共倡圣学 。朱厚照即位后 , 带来了急转直下的政治局势 。正德元年(1506年)冬 , 宦官刘瑾擅政 , 负责监察和谏言的“言官”戴铣、薄彦徽等人 , 忠肝义胆坚持上书皇帝 , 要求严惩刘瑾等权奸 , 端正国法 , 却反遭执掌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的刘瑾势力革职、贬官或暗杀 。刘瑾假传圣旨 , 把与此相关的20余人抓进了锦衣卫监狱 。一时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
时年35岁的王阳明因上疏论救触怒刘瑾 , 被廷杖四十 , 奄奄一息间也被扔进了锦衣卫的大狱 。入狱后 , 王阳明想到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对于身处困厄却奋发有为的历史人物的回顾 。受这些人物激励 , 王阳明的精神始终坚定 , 胸襟浩荡 , 圣贤信念从未破灭 。他学习周文王 , 在监狱里演绎《周易》 , 还为狱友们讲学 , “累累囹圄间 , 讲诵未能辍”“俯仰天地间 , 触目俱浩浩”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龙场悟道
03
37岁龙场悟道
经父亲的周旋请托 , 几个月后 , 朝廷裁决王阳明出狱 , 谪贬至贵州龙场做驿栈驿丞 。王阳明从京城回浙江老家做赴谪准备 , 刘瑾派出的锦衣卫一路尾随追杀至钱塘江边 。王阳明制造跳江的假象 , 江边遗下衣服鞋子和绝命诗 , 如此才得以逃脱追杀 。分页标题
王阳明绝命诗有云:“自信孤忠悬日月 , 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等他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 , 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 , 就有责任在身 , 你还是上任去吧 。”随后他踏上路途 , 1508年春天 , 37岁的王阳明终于到达尚未开化的贵州龙场 , 目之所及“万山丛薄 , 苗僚杂居” 。王阳明和三个随从 , 因水土不服、生活条件艰苦 , 全部病倒 。王阳明亲自劈柴、挑水、煮饭 , 照顾病情更重的随从 , 还努力调动生活气氛和心情 , 带给他们精神的支撑和抚慰 。
这样度过一段适应期后 , 粮食快要吃完了 , 王阳明就“刀耕火种”烧山开辟了一片荒地 , 自己耕种粮食 。他还教当地人打土坯、用木头盖房子 , 教化引导民众 , 受到百姓爱戴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 , 功名富贵都变得十分虚幻缥缈 , 一切荣辱得失似乎也都没有了意义 , 为什么要活着和如何活下去成了唯一需要思考的命题 。
在此期间 , 王阳明写下《瘗旅文》 , 总结“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 , 三年矣 , 历瘴毒而苟能自全 , 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 , 王阳明“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 从者皆惊 , 始知圣人之道 , 吾性自足 ,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 , 误也” 。王阳明意识到 , 以往到事物中去求理的方法和途径是错的 , 理不在心的外面 。圣人之道 , 理本来就具足于人心 。这样的一种体悟 , 史称龙场悟道 。
孟夫子说“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马一浮先生说“学问要自心体验而后得 , 不专恃闻见” , 一个人学道 , 不是知道些名词、概念、道理就成为圣贤的 , 如同今人调侃的“我们都听过很多道理 ,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晓“心即理”三个字 , 和切切实实在自己的心中体验、体悟、体证到天理的存在 , 进而把此理扩充到全部生活实践 , 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以说 ,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几十年圣学之路苦苦探寻的一朝破茧 , 是他看破得失、超脱荣辱、参透生死后的豁然贯通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阳明故居广场
04
屡遭陷害而心存光明
1517年正月 , 46岁的王阳明到达江西开始剿匪 , 称“破山中贼易 , 破心中贼难” 。通过非凡的谋略 , 1年零3个月后 , “攻心为上”的他成功剿除各路匪患 , 发布南赣乡约 , 厘清行政 。通过事功的建立 , 他的“事上练”更臻完善 , 并写出《大学问》一书 。
47岁时 , 王阳明征三浰 , 立社学教化沿途当地百姓 。历经1年零3个月 , 危害多年的四省流民暴乱被阳明平定 。如果说知行合一的“知” , 乃良知显现的“知” ,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王阳明能够将剿匪告示写得非同凡响 , 晓之以理 , 动之以情 。
《告谕浰头巢贼》有云:“夫人情之所共耻者 , 莫过于身被为盗贼之名;人心之所共愤者 , 莫甚于身遭劫掠之苦……尔等今虽从恶 , 其始同是朝廷赤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 , 八人为善 , 二人背逆 , 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须除去二人 , 然后八人得以安生;均之为子 , 父母之心何故必欲偏杀二子 , 不得已也;吾于尔等 , 亦正如此……吾南调两广之狼达 , 西调湖、湘之土兵 , 亲率大军围尔巢穴 , 一年不尽至于两年 , 两年不尽至于三年 。尔之财力有限 , 吾之兵粮无穷 , 纵尔等皆为有翼之虎 , 谅亦不能逃于天地之外 。”王阳明剿匪与他人的不同 , 在于他从“心学”的根本出发 , 从天、地、人“三才”一体观和民本主义出发 , 体现了对天下生民之生存的关怀 。
1519年农历六月十五 , 宁王朱宸濠造反 , 被48岁的王阳明所破 , 仅用43天 。然而 , 此举令王阳明不仅无功反而有过 , 被张忠团伙污蔑刁难 , 在皇帝和太监们的逼迫下 , 王阳明忍辱向皇上报呈《重上江西捷音疏》 , 将之前呈报的《擒获宸濠捷音疏》重写一遍 , 并将擒获朱宸濠、平定叛乱的功劳记在皇帝和太监们的名下 。至此 , 朱厚照御驾亲征算是有了结果 , “功成名就”地返回北京 。王阳明自言此间全靠良知指引 。1520年农历九月 , 王阳明正式提出了“致良知” 。分页标题
1521年3月 , 31岁的朱厚照驾崩 , 江彬等太监被处死 。同年5月 , 王阳明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广聚世儒、高谈阔论“致良知”学说 。嘉靖皇帝即位 , 传旨要王阳明立即赴京朝见 , 拟表彰他南赣剿匪和南昌平叛之功 。王阳明走到半路 , 又传来圣旨命令他不要进京 , 过程几近戏弄 。朝廷认为:王阳明未获朝廷授命而擅作主张平叛 , 乃系蔑视朝廷 , 不但无功 , 反而有过 。朝廷的这个态度 , 令天下人心寒 , 舆论哗然 。嘉靖皇帝迫于民意压力 , 又故作姿态 , 对王阳明加官授爵 , 封为“新建伯” , 兼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 概为虚名虚职 , 无实惠实权 。
木秀于林 , 风必摧之 。很快 , 就有人上书朝廷要求剥夺王阳明的封爵 , 诬称王阳明是朱宸濠的同谋逆党 。朝廷中还形成一股诋毁和攻击王阳明的势力 , 指责他宣扬“伪学” , 贻害天下 。1522年 , 朝廷正式颁令禁遏王学 。1523年进士考试的《策问》考题竟然就是批驳和攻击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见此情景 , 诸多弟子和友人意欲主持公道 , 为王阳明辩白 , 王阳明一概息言 , 默默忍受 , 无辩止谤 。有一天夜深人静时 , 王阳明沮丧默坐 , 对门人说:“现在如果有一个洞穴 , 可以让我带着父亲逃跑 , 那么我愿从此远遁 , 永不后悔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阳明文化陈列馆
05
金之在冶而超越平庸
面对忍辱负重、进退维谷、凶险异常的局面和处境 , 王阳明只能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力量 , 用良知和本心指引自己的选择和担当 。不得不说 , 这颇似释家“忍辱波罗蜜”的一种诠释 。他后来感慨说:“某于此良知之说 , 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 , 只恐学者得之容易 , 把作一种光景玩弄 , 不实落用功 , 负此知耳 。”
人人都有趋乐避苦之本能 , 然而王阳明在与王纯甫的书信中却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当的比喻 , 叫作“金之在冶” 。他一生中经历的艰难挫折 , 在别人看来足够死上七八回 , 但是于他而言却都铺设了成圣成贤的“道路” 。“譬之金之在冶 , 经烈焰 , 受钳锤 , 当此之时 , 为金者甚苦 。然自他人视之 , 方喜金之益精炼 , 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 。既其出冶 , 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人在经过最深刻的磨砺和体悟后 , 便能“人心死 , 道心生” , 从而超越平庸 。
1527年 , 55岁的王阳明在绍兴系统讲授心学理论 , 他在天泉桥上与钱德洪、王畿授立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史称天泉证道 。看到应者云集 , 王阳明不禁感慨:不管世事如何变迁 , 无论是豪奢浮华还是噤若寒蝉 , 人们的内心深处仍存有不灭的良知 , 永远绵延着对天道的尊崇与向往 。
1527年9月 , 王阳明从余姚出发去广西 , 途经江西 。他沿途停留于广信、南浦、南昌、吉安 , 所到之处 , 弟子云集 , 民众欢迎 , 群情激昂 。当年的吉安讲学 , 是王阳明一生最后一次大规模讲学 。当年11月 , 王阳明到达广西 , 招抚了王受与卢苏 , 平定思恩、田州 , 兴学校 , 抚新民 。1528年9月 , 王阳明以极低的代价扫除了断藤峡、八寨多年的匪患 。当年11月 , 先生因病离开广西 , 启程返家 。1529年1月9日晨 , 王阳明病逝于青龙铺(江西大余县)码头舟上 , 年57岁 , 门人周积等人陪伴 , 留下“此心光明 , 亦复何言”的临终遗言 。至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阳明故里余姚风光
06分页标题
圣人之心的力量
王阳明一生致良知 , 什么是良知?就是不用思考就明白的道理 , 不用学习就了解的那份“应该” , 并不是知识学问越多良知就越多 。他的信念是“天地虽大 , 但有一念向善 , 心存良知 , 虽凡夫俗子 , 皆可为圣贤” 。
什么样的一生才算活得值得?王阳明疾病缠身、一生坎坷 , 在困顿与绝境中大彻大悟 , 在非议和险恶中毅然前行 , 历经千难万险 , 遍尝千辛万苦 , 屡仆屡起、百折不挠、忍耐克制、杀伐决断、化险为夷 , 57年的人生历程中安乐顺遂的“幸福时光”少之又少 , 然而他终究凭着自己的意志、智慧和心灵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光耀千古的传奇 。他告诉我们:苦难 , 有时是一条道路 。
“不失其所者久 , 死而不亡者寿 。”杜维明评价王阳明 , 说他“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 。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 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 , 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 , 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 。事实上 , 王阳明最终创造的和谐 , 是他在坎坷磨砺的一生中找到的依托和路径 , 阳明心学提倡建构的圣人之心 , 是那样廓然大公、磊落光明、峭岸坚定 , 这正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应有的核心 。
◎本文原载于《学习时报》(作者车凤) , 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普通车|耀世传奇卡罗拉突破4800万辆
- 诗词歌赋|郭沫若的题字遭到世人非议,启功评价:看看中国银行就知道答案
- 诗词歌赋|荷花人面谁美,九首灵动荷花诗,看笑你!
- 诗词歌赋|人在职场混,什么品质最重要?李白:不是圆滑,而是耿直
- 诗词歌赋|李商隐是个怎样的诗人,为何《蝉》的第四句被誉为神句?
- 诗词歌赋,诸子百家|文豪欧阳修的另一面:士大夫和文人角色的冲突
- 诗词歌赋|《唐诗三百首》哪一首诗被认为是糟粕之作?
- 醉美路上|清远|登峰造“吉”,传祺见证“传奇”世界上最长的玻璃桥
- 诗词歌赋|宋词中的十位三国名人:周瑜名列第四,诸葛亮榜上无名
- 中型车|重演第八代的“传奇”?试驾体验北京现代第十代索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