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名著典籍|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


先秦时代,名著典籍|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原创文章 , 请勿转载)
笔者说:
左传对春秋有过这样的论述:“《春秋》的记载 , 言辞细密而意义显明 , 记载史实而意义深远 , 表达婉转而顺理成章 , 记事穷尽而无所歪曲 , 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 。”笔者认为以上论述也是对春秋笔法的最好诠释 , 其中最为核心的有两点值得我们去深入体会 , 一是春秋笔法代表的是一种周礼实践 , 其目的不在于总结过去和描述现在而是在于预测未来;二是春秋笔法体现出来的是中国人的意会文化 , 其目的不在于叙述过程和记录结果而是在于优化经验;所以 , 要深入诠释春秋笔法就要从“前因后果”中看周礼实践 , 从“假意真情”中看意会文化 , 这就是今天的主题 。
鲁桓公三年 , 鲁桓公求娶齐女而后文姜嫁到鲁国;鲁桓公十八年 , 文姜陪鲁桓公到齐国而鲁桓公横死齐国;鲁庄公元年 , 文姜逃避到了齐国而《春秋》在文字中诛绝文姜;这就是“文姜婚鲁”故事的始末 , 也是笔者解读春秋笔法的切入点 。为什么选择“文姜婚鲁”故事来解读春秋笔法呢?原因有三 , 一是文姜的婚嫁联姻行为是周礼实践的具体表现之一 , 且鲁桓公求娶文姜与鲁桓公横死齐国有因果关系;二是鲁国的危机应对行为是意会文化的现实表现之一 , 且鲁桓公横死齐国与鲁国无君危机之间充满了假意真情;三是春秋笔法对文姜淫佚事件的处理方法具有典型性 , 其中的“文与实不与”和“文不与实与”是对意会文化的最好诠释 。
周礼实践中的意会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人重体验、重感受、重真实的思维方式 , 它是众多关于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自画像中最重要的一幅 。这种思维方式的意义有三点 , 一是它讲述了中国人是如何去主观感知事物的 , 二是它描述了中国人是如何发现那看不见的后台景象的 , 三是它论述了中国人是如何通过优化经验而不断前行的 。
-----------------------------------------------

先秦时代,名著典籍|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意会文化与意会者
【先秦时代,名著典籍|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鲁桓公十八年春 , 桓公准备出使齐国 , 期间文姜要求与桓公一起到齐国去 。申繻劝阻说:“女人有夫家 , 男人有妻室 , 不可以互相轻慢 , 这就叫有礼 。违反这一点必然坏事 。”桓公没有听从 , 和齐襄公在泺地会见 , 然后就和文姜到了齐国 。齐襄公和文姜通奸 。桓公责怪文姜 , 文姜把这件事告诉了齐襄公 。随后 , 齐襄公指使公子彭生杀害了鲁桓公 。在这一则故事中 , 笔者想要读者们注意的是申繻劝谏的内容 , 即:他没有直接说鲁桓公去齐国不安全 , 又或者文姜作为鲁夫人不能出国等等 , 而是用“周礼”去劝谏 , 并表达了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结果 。这种以某种经验总结、观察到的行为及含有义理的对话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 , 笔者把它形容为春秋时期的意会文化 , 而使用它们的人即为意会者 。
将鲁桓公、文姜去齐国与鲁桓公横死齐国作为因果对比 , 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逻辑:春秋笔法实际上是一种周礼实践 , 它以周礼为基本规则去预测结果和表达担忧 。比如:经文写“鲁桓公和齐襄公在泺地会见”而不是写“鲁桓公及文姜和齐襄公在泺地会见” , 这就是在表达文姜已经背叛了鲁桓公 。所以 , 左传才认为“《春秋》之称 , 微而显 , 志而晦 , 婉而成章 , 尽而不污 , 惩恶而劝善 。”
《春秋》既然更加注重哪些看不见的后台景象和不为我们肉眼所见的微妙事物 , 那么这种意会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呢?或者说它能帮助人们干什么呢?分页标题
1、意会文化可以帮助人们优化经验 。
对于人类来说没有比“总结经验、优化经验”更重要的事情了 , 因为这是生存的本能 。左传认为《春秋》“言辞细密而意义显明 , 记载史实而意义深远” , 其中“言辞细密和记载史实”本身就是优化经验的基础 , 而“意义显明和意义深远”则是让人们能对最相关、最急切、最重要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反应 。
2、意会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决断 。
如果问“中国人最擅长的事情或者最优秀的文化”是什么?答案中一定会有“善于打破规则”这一条 。左传认为《春秋》“表达婉转而顺理成章 , 记事穷尽而无所歪曲” , 其中“表达婉转和记事穷尽”正是做出决断的事实基础 , 而“顺理成章和无所歪曲”则帮助我们认清哪些事情最为重要 , 我们的立场又在哪里 。
3、意会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信念 。
中华文明能延绵数千年而不中断 , 其生命力就在于相信“人类共情体验”这一冒险上 。比如《春秋》“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这一特点 , 它难道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么!吕氏春秋也讲到过 , “荆人失之 , 荆人得之” , 孔子认为应该把“荆”字去掉 , 老子认为应该把“人”字也去掉 。因为中国人都是意会者 , 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成为了我们愿意为之冒险的最终信念 。
-----------------------------------------------

先秦时代,名著典籍|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
鲁桓公三年 ,桓公和齐僖公在嬴地会见 , 商量和齐女订婚事宜 。之后 , 鲁国由公子翚(huī)到齐国迎接齐女 。九月 , 齐僖公护送姜氏出嫁 , 到了讙(huān)地 。鲁桓公亲自在讙地齐国国君那里迎接到夫人的 。冬 , 齐夷仲年前来聘问 , 这是为了把姜氏护送到鲁都 。《春秋》在这里共记载“文姜婚鲁”的三次非礼行为 , 一是桓公与齐僖公相会 , 桓公擅易朝宿之邑 , 非礼一;二是桓公安排大夫去齐国迎接齐女 , 桓公没有亲迎 , 非礼二;三是齐僖公亲自护送姜氏出嫁到了讙地 , 齐僖公越过国境送女 , 非礼三 。为什么要通过春秋笔法详细记录“文姜婚鲁”的非礼之处呢?笔者认为《春秋》记录它们是为了立一个flag , 一是证明周礼作为“王者大道”的正义性、正确性 , 即:周礼之“德”;二是证明周礼作为“生存经验”的实用性、实践性 , 即:周礼之“信” 。
《公羊传》讲 , “结言而退最讲信义 , 是正道” 。齐鲁两国以联姻为盟誓在《春秋》看来就是接近正道的行为了 , 可是鲁桓公和齐僖公却不遵从周礼 , 在许多“细枝末节”处任性、非礼而为 , 那么会产生“桓公横死 , 文姜外逃”的恶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认为《春秋》是一部历史经书 , 它的记录过程实际上也是周礼的实践过程 , 故左传讲“《春秋》善而书之 , 以拨乱反正”就是这个道理 。
如果《春秋》记录的是“善” , 记录的是“正” , 那么它又为什么记录了这么多不尊周礼的非礼行为呢?或者说春秋笔法记录这些周礼实践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1、记录周礼实践的意义在于“预测未来” 。
和现代人一样 , 春秋的先辈们也希望能从纷繁复杂的各种斗争从抽身出来 , 穿透各种意见、声音、数据、权力斗争的迷雾 , 找出解决某个政治问题的方法 , 有时可能是预见整个国家的未来 。从“文姜婚鲁”预测出“桓公横死” , 这种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只有在一定的规则中才会产生 , 即:没有周礼这个“有礼与非礼”的系统就不可能预测出未来“善与恶”的结果 。
2、记录周礼实践的意义在于“塑造文化” 。
假设鲁桓公与齐僖公关心周礼、遵守王道 , 这对于两国的百姓来说意味着国君治国有道;假设鲁桓公与齐僖公对“文姜婚鲁”的联姻行为有清楚的认识 , 这对两国国君来说就意味着沟通与和平;假设鲁桓公与公子翚、齐僖公与夷仲年能尊礼而行 , 这对于两国君臣来说意味着合力共赢 。鲁桓公娶妻心切、齐僖公爱女心切 , 所以他们都视周礼为约束 , 却不知周礼是一种文化 , 而这种文化的初衷就是保护所有人 。分页标题
-----------------------------------------------

先秦时代,名著典籍|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春秋笔法中的意会文化
鲁桓公十八年春周历正月 , 桓公与齐襄公在泺地相会 。桓公与夫人文姜到齐国去 。夏四月初十 , 齐襄公设宴招待桓公 。宴后齐襄公派公子彭生帮助桓公登车 , 桓公死在车中 。五月初一 , 桓公之灵柩从齐国运回鲁国 。冬十二月二十七日 , 安葬国君桓公 。在这紧凑的记录中《春秋》经文用春秋笔法表达了四处隐藏信息 , 一是泺地相会没有提及夫人 , 因为夫人骄纵;二是《春秋》经文隐藏了鲁君被弑的情况 , 因为桓公实被齐国诱杀;三是鲁国人只要求杀死了彭生却没有追究元凶 , 因为始作俑者是桓公夫人文姜;四是桓公被杀而鲁臣子并未讨贼 , 因为不能越过国境去讨伐凶手 。笔者认为春秋经文中的这种《春秋》“笔法”和《左传》“义理”相结合的叙述和表达方式就是中国式的意会文化 , 它表达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隐性思考 。
“女有家 , 男有室 , 无相渎 , 谓之有礼 。易此 , 必败”是对鲁桓公横死齐国事件的最佳伦理写照 , 也是左传解释桓公事件前因后果的义理逻辑 。那么这种意会文化在桓公事件中又有什么深意呢?笔者认为意会文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记录过去、做好现在、重视未来 , 即:告诉子孙不要把精力放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上 , 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防止灾祸再发生 , 放在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上 。所以 , 春秋笔法为王者隐、为贤者隐、为不肖者隐 , 因为“过去的错误”不是《春秋》关注的重点 , “未来的正确”才是《春秋》关注的重点 。
那么春秋笔法中的意会文化到底想要帮助我们什么呢?它到底阐述了作为意会者的中国人在血色春秋中的哪些生存经验呢?
1、意会文化塑造的是中国人的关怀之心 。
春秋笔法中的“隐”是《春秋》实现“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目的的方法论 。比起文姜 , 齐鲁两国的和平更重要 , 所以《春秋》隐藏了文姜的骄纵;比起元凶 , 鲁国没有国君带来的国家危机更严重 , 所以《春秋》隐藏了桓公被诱杀的事实;比起报仇 , 鲁国臣子百姓期待的是接下来的安危 , 所以《春秋》隐藏了齐鲁间的仇恨 。笔者认为 , 比起普通人之间的外显情感联系 , 那些对人们生存、生活而言影响重大的人与事更紧要 , 所以《春秋》不是不关心普通情感而是希望人们能对那些会产生非常复杂相互影响的人、事给与更大的关注 。
2、意会文化塑造的是中国人的观点思维 。
桓公横死齐国 , 弑君之贼未被诛讨 , 为何鲁国人就安葬了他?因为仇人在国外 , 这是君子宽恕之辞 。为什么要宽恕鲁国的仇人?因为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 , 比起存亡继绝 , 桓公之仇就要往后面排了 。有智慧的人深谋远虑 , 讲道义的人行事果断 , 有仁德的人能守护国家 , 这就是《春秋》在桓公事件上的观点 。笔者认为 , 左传义理实质上是在帮助人们根据《春秋》中的意会时刻建立观点 , 目的是让人们劲往一处使 , 是统一人心、调配资源、坚定信念的方法论 。
-----------------------------------------------

先秦时代,名著典籍|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春秋笔法中的意会者
鲁庄公元年春 , 《春秋》没有记载庄公即位 , 因为先君被弑杀 , 嗣君不言即位 , 这是隐痛继位之君 。三月 , 桓公夫人文姜逃避到了齐国 , 《春秋》不称姜氏而称夫人 , 因为她参与弑杀桓公 , 于是断绝了母子关系 。夏 , 单伯送王姬来我国 , 周天子命令鲁国主持王姬与齐国的婚事 。按照道义 , 鲁国不能从周天子那儿接受这样的命令 , 因为国君在齐国被杀害 , 又让鲁国来主婚 , 这当然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是 , 国君活着的时候应该服从周天子 , 只能接受为周齐主婚 。难啊!鲁庄公有三个身份、三个难题 , 一是鲁国国君身份 , 他既要保护国家不受攻伐 , 又要遵守王道周礼 , 所以他的第一个难题是王命主婚而不能违;二是桓公儿子身份 , 父亲被齐国杀害 , 杀父之仇怎能不报 , 所以他的第二个难题是齐强鲁弱而仇不得报;三是文姜儿子身份 , 母亲与齐侯淫佚 , 母子之名被迫斩断 , 所以他的第三个难题是不能不认又不得不伐 。笔者认为 , 拥有个人视角和观点能使一个人对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做出回应 , 这正是人性中最重要的方面 , 而分清楚“轻重缓急”恰恰是一名意会者最重要的行为表现 。分页标题
“桓公横死、文姜外逃、王命主婚”这三件事都很难处理但更难的是鲁庄公的抉择 。鲁庄公希望治理好鲁国、希望得报父仇、希望沐浴母子之情 , 但是他不能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如愿以偿 , 因为他是鲁国国君 。“不称即位 , 文姜出故;不称姜氏 , 绝不为亲;为外 , 礼也” , 意会者的难处在于其既要面对事物的两面性 , 又要承受情、法、理三者的煎熬 , 这就是春秋笔法中的意会者 。
齐鲁有杀父之仇 , 周齐有嫁女之恩 , 周鲁有同宗之义 , 齐国有虎狼之行 , 作为一名意会者 , 意会文化是怎么帮助鲁庄公做出抉择的呢?
1、圈子的利益是意会者的首选 。
天子嫁女于诸侯 , 必定要使同姓的诸侯主婚;诸侯嫁女于大夫 , 必定要使同姓的大夫主婚;周天子希望能与强大的齐国联姻 , 所以需要同姓之鲁国主婚 。鲁庄公在这里选择了避开国仇家恨(杀父之仇 , 夺母之恨)而为敌主婚(王姬嫁齐) , 因为作为一名意会者 , 他最需要做的是将姬姓诸侯圈子与异姓诸侯圈子联系起来 , 这样才能保障天下诸侯都与周天子站在同一阵线 , 遵守王道周礼这一个规则 。圈子就像是一个沟通平台 , 它能帮助类似鲁国这样的姬姓诸侯能与齐国这样的异姓诸侯搭上话 , 从而获取不被攻伐的利益 , 所以圈子的利益是类似鲁庄公这样的意会者的首选 。
2、集体的智慧是意会者的凭借 。
要举行鲁桓公的练祭 , 当由夫人营办 , 而祭祀桓公好比是臣子正月时执贽存君 。但是 , 母亲文姜是杀害父亲桓公的帮凶 , 父亲桓公横死而母亲文姜外逃 , 她没法主持桓公的葬礼 。念母是《春秋》赞许之事 , 但是《春秋》却不赞许庄公念母 。面对这样的窘境 , 鲁庄公选择在举行练祭的时候 , 记载母亲的变故 , 以周礼仁义对待她 。因为作为国君 , 不顺从天道的人 , 上天会灭绝他;不顺从教诲的人 , 众人会弃绝他 。鲁庄公是姬姓诸侯 , 得到众人的认可与支持就是他所凭借以立国、立身的根本 , 而这个根本就是周礼王道 。周礼王道对春秋时期的诸侯而言实质上就是一种集体智慧 , 所以集体的智慧才是类似鲁庄公这样的意会者的凭借 。
-----------------------------------------------

先秦时代,名著典籍|文姜婚鲁·春秋笔法中的周礼实践与意会文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五、结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中国人用心去体验世界
“当所有的事实、数据、证据都齐备了 , 我们只需要权衡利弊轻重 , 最终宣布决定就可以了 。”可惜!这个世界的运行机制并不是这样的 , 它更多变、更无序、更复杂 , 在它内部充满了隐喻与冲突 。正如不亲手做木工活就无法成为一名好木匠 , 不坚持写作就无法成为一名好作家一样 , 中国人更习惯于用心去体验世界而不是用冰冷的数据去丈量世界 , 因为我们都认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用 , 并坚信它可以把我们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意会文化是一种人文科学 , 它研究的是“人如何体验这个世界”的学问 , 这也中国人体验世界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