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邱蔚六院士:“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走向世界


肿瘤|邱蔚六院士:“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走向世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邱蔚六院士
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到了晚期连吃饭,说话,呼吸的基本功能都很困难 , 如果向上侵犯到脑部一般外科手术难以有效实施 , 邱蔚六院士从七十年代开始就研究探索口腔颌面外科 , 喉颈肿瘤外科 , 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融合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 技术国际领先 。作为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除了救死扶伤 , 他一直在思考的是“对内建设好学科;对外走向国际” 。
服务患者,救死扶伤
“作为一个教学医院的医师,我一生实际上只做了四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从事医疗——服务患者,救死扶伤 。”邱蔚六总是这样和学生说 。
医疗技术古称“仁术”,“仁”就是要有爱人之心,要以仁爱之心来实施医疗的全过程 。邱蔚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中,常说“要换位思考,要以自身的感受去体谅患者的感受 。”当患者对治疗方案犹豫不决时,他会以作为患者家属的身份向患者提供决策意见 。
自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便致力于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立即修复,开创了全额隧道皮瓣一次转移术 。他首次提出了“针刺得气留针”的方法,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针麻手术 。上世纪70年代,他率先将显微外科技术引进至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使口腔颌面外科、颌面整复外科和显微外科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和迅速的发展;他首次在国内施行颅颌面根治性联合切除术,为晚期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开辟了一条可能治愈的途径 。其3、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40%和30%以上 。邱蔚六总是说,要成为一个让患者信赖的医师,就要“将心比心”,应当自己以作为病人的心情去理解和体会患者的心情和痛苦 。对患者的“痛”要像对待自己的“痛”一样 。
80年代中期,邱蔚六尝试经关节镜滑膜下硬化疗法治疗习惯性颞下颌关节脱位取得成功,并获国家发明奖,之后又被国外专家明确引用,并为以后开展的口腔颌面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他提出了“探索和发展头颈肿瘤微创外科”,他认为,微创外科被认为将是21世纪外科的主旋律,也是21世纪医学的瑰宝之一 。口腔颌面部的微创外科在我国应属刚起步,微创手术包括颞下颌关节镜手术、涎腺内镜手术、肿瘤的介入治疗(包括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等) 。微创可以通过切口小、分离、牺牲组织少,以及手术操作细致和治疗方式的改变以达到减少手术创伤的目的 。比如,激光或冷冻治疗 。此外,微创治疗还能减少患者生理上的创伤和精神心理上的负担,能更快地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恢复 。
邱蔚六在颞下颌关节外科方面也颇有建树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即在国内进行颞下颌关节强直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手术治疗,开国内之先河 。一个16岁的男孩患者,来九院时,还带了一个气管套管以缓解呼吸阻塞问题 。经手术治愈,并去除了长期留存的气管套管 。邱蔚六发表了《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伴重呼吸障碍的同期手术处理》论文,并在国内口腔颌面外科学会下面设立一个阻塞性睡眠低通气疾病的专门协作组 。2010年,中国医师学会睡眠呼吸学分会给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教授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
他数次当选和被誉为上海市名医大家,以及首届中国医师扬子杯奖 。
博学勤思,教书育人
作为医学院教学医院的教师,邱蔚六说一生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教书育人”,而要教书育人就必须自己要“博学勤思”,要多读书、多思考 。在2012年口腔医学院80周年院庆请他题词校训时,他亲笔写了“博学,勤思,大爱,精诚”八个大字 。
邱蔚六甘为人梯,一心育英才 。“生命有尽头,事业无止境 。唯有把培养后人、提携后学作为神圣职责,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延续;而且要‘未雨绸缪,切勿临渴掘井’” 。邱蔚六经常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他说要学他的恩师张锡泽,甘愿做一颗铺路石,为青年英才铺设通往成功的道路 。他冀望自己带教过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高过自己,淹没自己 。看到自己的学生成绩卓著,邱蔚六喜泪盈眶,他真比自己获奖还高兴 。他还说:学生不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世界就没有进步 。分页标题
改革开放建立学位制度以来,除本科生教学外,他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70余名 。40余位博士中大多已成为新一代的博士生导师 。至今,86岁的他还带着博士研究生,还为本科生上“口腔医学导论”,为研究生和科室作学术报告;坚持每周出专家门诊,为毕业实习医师带教 。最近,受人民卫生出版社委托,还完成了40万字的全国推荐教材《口腔医学人文》一书 。
在邱蔚六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下,被国内外公认为口腔颌面外科中心之一的九院口腔颌面外科人才济济,基本上没有学术梯队的断裂层 。6名“文革”中毕业的青年医生,均已先后晋升为主任医师 。其中1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后不久即担任博士生导师,并成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亦已有较高学术地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就是原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张志愿,也是口腔医学界继邱蔚六之后的第二位院士,且是师承关系 。
谆谆善诱,因材施教,邱蔚六带教学生,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为每个人规划一条更适合他们走的事业道路 。他的众多学生现今也都是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的知名人物 。现任科主任者则比比皆是;有的还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 。原九院的一位副院长和一位党委书记也是他在抗震救灾中发现的苗子而由他选拔和引荐的 。
他先后7版主编出版了国家规划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和参考书《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手册》、《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及《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图解》等配套系列专著 。为此,他也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师,获上海市教卫系统伯乐奖 。还曾多次获得过部市级的教学成果奖 。他的科室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世纪80年代初就成为卫生部指定的口腔颌面外科高级医师培训基地 。2002年以后又成为国家、上海市和卫生部重点建设学科 。
作为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邱蔚六能体会和承担口腔医学在中国发展的责任 。在发达国家,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是并列的一级学科,而在此前研究生教育的目录中,我国口腔医学仅仅是在临床医学之下与内、外科齐平的一个二级学科 。因此,邱蔚六在担任第2—4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时期中,积极致力于要为口腔医学教育正名,他认为口腔医学有自己的规律和特色 。经过不懈努力,1998年口腔医学终于在研究生教育目录中独立成为一级学科,并从原临床Ⅱ评议组中分离出来,由邱蔚六任第一届口腔医学评议组第一召集人 。这是邱蔚六在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工作近20年中,自己感到做得最满意的一件事,也是对学科建设出了一点力 。
科学研究 , 把问号变成惊叹号
“作为教学医院的医师,科学研究是我一生中做的第三件事 。”邱蔚六如是说 。
口腔颌面部疾患,尤其头颈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大量因先天畸形、外伤、肿瘤、炎症等造成的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修复也是口腔临床医学亟待解决的难题 。它们不仅影响患者容貌,还可造成言语、吞咽、呼吸等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提高头颈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是当前口腔医学领域中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 。1979年,当恩师张锡泽教授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博导后,以第一批博士点资助的经费建立了口腔颌面肿瘤实验室,专门从事口腔癌细胞系的培养和建株 。这在当时全国同类科室当中应为第一例,并于198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舌癌细胞系Tca-8113 。后来还相继建立了腺样囊性癌的细胞系Acc-2、Acc-3和Acc-M等 。不但推动了我国口腔癌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发展,而且还远渡重洋去了国外的实验室;也为我们在近年建立的口腔颌面肿瘤生物实验室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邱蔚六说,科学研究对于教学医院的发展来说是必须的 。医学要发展,教学质量要提高,医疗质量要进步,都离不开科研 。于是邱蔚六提出的理念是:对教学医院来说,三者皆不可缺 。医疗是基础,不可缺;教学是根本,不可缺;科研是灵魂,更不可缺 。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总的目的都是为了病人 。要实现医教研的平衡发展,所谓“抓手”就是要建立学科人才高地,要抓学科建设 。在九院,这种理念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全国三甲医院排名从50强到100强中,九院始终排在前列一流医院的第二方阵(17—25名之间) 。分页标题
正如邱蔚六在座右铭中所述,他认为,攀高无止境,科学愈发达,科学研究的难度愈大,没有攀高的精神,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 。
邱蔚六说:“科研说白了就是把问号变成惊叹号 。”他在科学研究上硕果累累,要知道中国科研奖励制度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实行的 。自1980年4月,颅颌联合切除技术项目荣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荣誉称号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成了“获奖专业户”:口腔颌面肿瘤缺损修复、骨肌皮辧修复面下部缺损、双侧同期颈清扫术项目、针刺麻醉研究、唇腭裂的综合治疗、涎腺癌的病理研究、腭颌一期整复术项目、TMJ滑膜下注射、ACC化疗研究、Tca8113细胞系的建立、游离皮瓣软腭再造、功能性整复外科、DNL细胞研究、《口腔颌面外科学》第3、4版规划教材、诱导化疗的研究、立即整复与放疗等均分获国家、部市级发明及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2004年再次荣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 。
“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走向世界
邱蔚六做的第四件事就是让“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走向世界 。
邱蔚六说自己是个“土鳖”不是“海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由中国本土自己培养出来的一名 口腔颌面外科医师 。但这并不阻碍他让“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走向世界的追求 。“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国外同行来访参观了我国有关口腔颌面外科后给出的赞誉之词 。这进一步激发了邱蔚六的斗志 。他认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特点是业务领域有“三多”,即涉及病种多、病员多、实践机会多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特色需要走的道路,应“三化”,即“三化——个性化、本土化和国际化” 。
“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在国际舞台异军突起,是从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始的 。1980年代,从北京牙医学研讨会开始到与美国希望基金会项目合作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自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与国外的广泛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和频繁 。正是由于口腔颌面外科的雄厚实力使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也非常重视中国的加入 。当1999年邱蔚六代表中国成为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的首任理事时,他激动地说:“能够完成我国口腔颌面外科人走向世界的心愿,我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这是我事业的重要部分 。”
邱蔚六30余次参加国际会议及出访讲学,特别在美国第71届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的大会演讲,被誉为中国代表正式在美国大型国家会议上作报告的第一人,从而确立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在国际上的应有地位,也吸引了来自美、英、日、法、南斯拉夫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前来求经,接待过上百名外国专家 。先后成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国际医用形状记忆合金学会副主席及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他还被日本大阪齿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十多所国内外医学院校聘为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 。
008年5月22日至25日,邱蔚六作为主席组织了第12届国际口腔癌大会,大会吸引了2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外宾来到中国上海 。这次大会为我国今后举办的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大会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2009年5月23日至27日邱蔚六担任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主席,此次会议是迄今为止国内举办的,真正意义上的口腔颌面外科国际性会议,相当于口腔颌面外科学领域的“奥运会” 。在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期间,邱蔚六因对口腔颌面外科事业的杰出贡献,被授予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杰出会士奖” 。这是目前世界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 。此前全球只有5人获此殊荣 , 而在亚洲还是第一人 。2010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决定在中国建立“口腔颌面外科培训基地”,九院是首选之地,它将为世界各国的口腔颌面外科人才培养竭尽全力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德高自为师,身正崇为范” 。这是邱蔚六的弟子们对自己恩师的赞语 。优秀的大师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邱蔚六首先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影响着很多很多人 。这包括他的弟子、部下和周围的中青年医生 。他传承两位恩师特别是张锡泽教授甘为人梯、爱护提携后辈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中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学事业创造了更加璀璨辉煌的未来 。邱蔚六的奉献精神诠释了“大医精诚”的内涵,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诲人不倦,倾尽了心血,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学界培育出一片“人才森林” 。分页标题
如有侵权请告知
人物名片:
【肿瘤|邱蔚六院士:“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走向世界】邱蔚六院士 男 , 1932年10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 1955年毕业于原四川医学院 。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 , 口腔颌面外科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口腔医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 , 中华医学会理事 , 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兼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理事 , 国际牙医学院院士 , 国际牙科研究会和美国颞下颌关节外科学会会员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是迄今中国口腔医学界第一位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