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机制常态化,就是地产的常态化

又有城市升级房地产调控 。 仔细一看 , 固然可以称为“加码” , 但新的措施都比较温和 。 比如 , 长春的通知是要求首套房首付提至30% , 二套房首付提至40% , 而一些热点城市的二套房首付早就是60%甚至70%了 。房地产调控的原则之一是“一城一策” , 城市政府负主体责任 。 因此 ,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住房限购限贷政策进行调整完善 , 乃题中之义 。 业内俗称为打补丁 。城市政府根据市场变化采取差异化调控措施 , 是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的表现 。 同样 , 央行和住建部近期推出的重点房企“三道红线”融资新规 , 是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体现 , 也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地产界有些朋友对楼市黄金时代还是充满了留恋 ,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拿过去开盘动辄一抢而光来跟现在卖房难相比;但更多朋友是清醒的 , 楼市有十多年的绚烂猛烈已经很可以了 。 而从数据看 , 虽然2018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是呈下行趋势 , 但今年在这么复杂的经济背景下 , 房地产的表现还算是不错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 1-8月份 ,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8454亿元 , 同比增长4.6% , 而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下降0.3% 。 1-8月份 ,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8486万平方米 , 同比虽然下降3.3% , 但降幅比1-7月份收窄2.5个百分点 。 更为闪亮的是 , 前八月商品房销售额96943亿元 , 增长1.6% , 住宅销售额增长4.1% 。 这还是在全国主要城市限价限购背景下取得的成绩 , 殊为不易 。我之前写过 , “三道红线”融资新规 , 意在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 。 主管部门将房地产金融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 , 为此建立了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 有些舆论以为是收紧融资 , 但本质上来说 , 主管部门对房地产企业基本的融资需求是有保障的 , “三道红线”融资新规的参考时间点是2019年6月底 , 那还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准 。简单来说 , “三道红线”融资新规 , 进而 , 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建立 , 对房企来说 , 传递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 就是 , 高杠杆高负债的模式不允许也不可持续了 。 我在今年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问过这个问题 , 房企负责人几乎一致的看法是:房企弯道超车越来越难 , 跨越式增长的时光不再 。私下里跟朋友们交流时 , 我表达过一个观点 , 就是 , 过往10多年里 , 不少房企老板以为公司的跨越式增长是自己智勇双全的结果 , 但若反躬自省 , 可能会发现 , 其中相当程度上是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溢出的结果 , 只要不出现重大判断失误 , 不是特别笨 , 顺势而为 , 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 当然 , 期间会有机遇 , 你能抓住 , 就比别人快几步 , 但不是本质的差别 。 但若绷得太紧极度冒险 , 却可能导致另外的不堪结局 。现在呢?前几年就有说法 , 楼市黄金时代之后是白银时代 , 这固然符合行业发展逻辑;但我个人更愿意将其描述为 , 向正常行业靠拢 。 也即是 , 房地产正日益成为一个正常的稳定发展的行业 。 如果非要用一个标志来指称 , 就是 , 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长效机制的常态化 , 就是行业发展的常态化 , 也就是房企发展的常态化 。 2018年6月楼市转入调整之前 , 我们还经常听到 , 有些企业提出3年之后到多少千亿 。 他们参照的不仅是当时的住房消费环境 , 还有前些年似乎屡屡应验的“机遇” 。人不能超越自身 , 所以总是以过去来判断未来;但今天的行业环境和住房消费曲线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 很遗憾 , 一批中小房企没有机会跨越式发展了 , 讲了10多年的大洗牌 , 正在到来 。 未来所谓的并购或合并 , 我希望是主动的居多 , 而不要是那么惨烈 。回到当前楼市 。 虽然我认为融资新规并不意味着融资的收紧 , 而是在保障资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稳定 , 但部分房企是按照去年的惯性来安排今年的投资 , 尤其是融资安排 , 可能还是增长的节奏 。 那应该怎么办?红线是不可逾越的 。 那就抓紧销售 。 9月和10月虽然未必都收获金银 , 但传统来看 , 仍是销售的好季节 。 早在疫情期间有些房企就通过打折促销 , 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 说明这种营销是有效果的 。 所以我建议 , 现金流安排比较紧的房企 , 不妨现在就推出打折促销的措施 , 趁着国庆期间赢得尽可能多的收获 。 不过要提醒一句 , 打折还是要实在一点 , 少玩一些花式技巧 , 购房人现在也很聪明 。当然我仍要给地产人打打气 。 就我观察 , 可见的将来 , 房地产仍是一个好行业 , 只要不抱着过去那种速富暴富的心态 , 用优秀的管理、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来回馈购房者 , 企业和从业者都会获得不错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