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厦门大学教授邹振东:国潮会越来越“潮”,审美还远未达顶峰
作为一个植根传统、又追求时尚创新的新消费浪潮 , 国潮自2018年按下快进键以来 , 热度有增无减 。 而国货也借力国潮 , 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
《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 , 当前国人的购物车里有八成是国货 。 中国品牌尤其是国潮的消费者中 , 超九成是女性消费者 , 超半数是“95后” , 六成来自三线及以上城市 , 显示出“更年轻、更多大城市、更多女性”的趋势 。
与此同时 , 国潮的发展也涌现了不少新问题:铺天盖地的营销攻势和同质化设计 , 消费者对国潮是否出现了审美疲劳?国潮的未来将怎么走?近日 ,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邹振东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专访 , 对国潮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解读 。
国潮是偏消费性和传播性的概念对于国潮的定义 ,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国潮研究报告》指出 , 在国潮元年之前 , “国潮”大多指代狭义上的特定品牌 , 即由中国本土设计师创立的潮流品牌 , 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小众文化代表 。 进入国潮元年后 , 国潮泛指广义上的某种消费概念 , 即国货群体和带有中国特色产品的走红 。
邹振东比较认同后者 。 他认为 , 国潮的含义可以从字面上理解 , 它是“国家+时尚+流行””的一种组合 , 指是一种产品、服务或文化 , 承载着国家特色或国家符号 , 自然形成的时尚风潮 , 可以简单理解为国家符号的流行 。
本文插图
他进一步解释了国潮与以往所说的“中国风”的区别:“所谓中国风 , 是这个产品具有中国风格 , 是一个设计者和生产者概念 。 但这个设计者的“中国风”是否时尚?不一定 。 能否流行?也不一定 。 而国潮是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的 , 它是市场的自然选择 , 受到舆论场的认可 , 从而形成潮流 。 一个产品再有中国风 , 但是没人追、没人买 , 那不叫国潮 。 两者从概念上应该区别开来 , 中国风是生产性和设计性的 , 国潮是消费性和传播性的 。 ”
学界认为 , 国潮并非“横空出世” , 而是早有苗头 , 但大多以国风 , 复古等其他名词作为表述 。 一些分散的、自发的国风、复古潮流时有发生 。 为何近几年才迎来爆发 , 频繁被提及 , 从而形成一种消费风潮呢?
邹振东认为 , 国潮的崛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 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 。 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存在“时尚舆论海拔”的高度差 。 “舆论海拔”来自于舆论价值取向的认同度高低 。 随着时代的变化 , 人们的认同度也会发生变化 。 因此舆论的海拔也是可变的 。 刚开放时 , 相比于外来品 , 本土的东西确实缺乏时尚传播基因 , 人们觉得外面的一切都很时髦 。 后来接触多了 , 对外国文化的时髦感就淡下来了 。
其次是中国的综合国力、产品质量的提升 。 过去国外会恶意地把中国跟“假冒伪劣”标签联系在一起 , 最典型的就是“山寨” 。 “山寨”最大特点是产品看起来差不多 , 除了有法律原创问题以外 ,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 , “山寨”不是一个符号传播 , 只是一个产品接近 。 但是当我们迈过山寨 , 自然就会追求原创 , 站在一个新的时尚舆论海拔上 。 当占据了一个时尚高地 , 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配套:产生自己的时尚产品 , 更多关注到它的品质上来 。
既然是国潮 , 就不会审美疲劳回首2009-2019年的黄金十年 , 中国品牌经历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国潮”崛起之路 。 从李宁、故宫文创的爆红 , 到当前李子柒备受国内外追捧 , 国潮进入了2.0阶段 。
在邹振东眼里 , 这一波崛起的国潮文化和新国货 , 最大特点就是变时尚了 。 “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 ”他说 , “过去人们追港台、国外明星 , 穿国外品牌 , 认为那是时尚的标志 , 总是把传统的东西跟‘土’联系在一起 。 但现在人们追国产明星 , 这和追国产品牌是一致的 。 国产的东西 , 无论是明星还是品牌 , 不再是‘土’的代名词 。 如今一提李宁、故宫文创、李子柒 , 它们被认为是很时尚的 。 ‘国潮’二字说明了一切——国产的也是潮流的!” 分页标题
热度空前的同时 , 国潮也被诟病日趋同质化、网红化 。 不少言论认为 , 国潮似乎正在面临审美疲劳的危机 。 对此 , 邹振东却有不同的看法:“对国潮的审美疲劳 ,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 ”
他解释道 , “潮”本身是自然发生的事 , 是人们感兴趣、追捧的事物 。 当人们对它审美疲劳就说明它根本不是国潮 , 是“国而不潮”了 。 如果不能吸引人家的眼睛和兴趣 , 那最多只能叫中国元素 , 蹭国潮的热点而已 。 “会让人审美疲劳那就不是国潮 , 是国潮就不会审美疲劳 。 ” 换句话说 , 看腻的只是做的不好的 , 对国潮的审美还远没达到峰值 。
如今 , 国潮风已从服饰、化妆品吹向食品、文创、医药、汉服等多个细分领域 , 百花齐放 。 老字号品牌 , 比如李宁、大白兔、五芳斋等纷纷焕发新生 , 新品牌如李子柒、花西子等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
大品牌拥有强势资源 , 在推行国潮方面看上去更有优势 , 那新晋、小众品牌发展机会何在? 邹振东认为 , 大品牌的渠道固然多些 , 但这充其量是拥有更多的关注度 。 就像很多小成本制作的电影也红了一样 , 其实最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 不是品牌的大小、资金的雄厚 , 而是传播能力 , 在市场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 所以小品牌肯定是有机会的 。
国潮的未来怎么走?谈及国潮的未来趋势 , 邹振东简要地概括为:越来越‘“潮” 。 “只是要遵循市场选择 , 不要太多去干预它 , 让市场来说话 。 不管是针对国外还是国内消费者 , 国潮第一要让人家觉得你‘潮’ , 第二要创造‘流行’ 。 ”
在出海方面 , 国潮与新国货也有广阔的延伸空间 。 李子柒的个人美食品牌 , 单螺蛳粉一年就通过天猫海外卖出近50万份 , 仅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额(49.8亿元)就达到了去年全年的8倍 。 汉服也有了新突破 , 今年5-7月 , 天猫海外平台上汉服出海销量同比增长超20% , 原创汉服品牌十三余出海的成交额年增长158% 。 这些颇为亮眼的数据 , 折射出海外市场对国潮国货日益认可 。
本文插图
邹振东表示 ,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 , 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品牌进入时尚潮流的行业 , 市场走向多元成熟 。 总体来讲 , 既然我们在国潮发展上拥有本土优势 , 占据了时尚舆论制高点 , 不仅要站在中国的时尚高地 , 还要站在全球的时尚高地上 , 将产品、品牌真正打入国际 , 这是一个很好的传播中国形象的机会 。
符号选择是国潮出海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 一提起国潮 , 毛笔字、京剧脸谱、祥云、仙鹤等形象就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 , 而在国外 , 熊猫、功夫等符号已成为外国人看待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 。
有观点认为 , 本土的文化产品需要国际化语言来包装才能变得“洋气” , 走向世界 。 邹振东坦言:“我非常反感所谓的国际化表达 。 如何走出去 , 归根结底我觉得还是传播逻辑的问题 。 ”
他举例 , 李安在《卧虎藏龙》选择了中国的竹子 , 在竹子上打斗 , 一下征服了世界 。 无独有偶 , 《图兰朵》歌剧里的歌词与舞美也使用了竹子 。 这两个东方题材的作品在西方走红 , 其实是有传播逻辑的 。 吕布作品在那么多植物中选择竹子 , 还是跟传播基因有关联 。 如果拿一个松树 , 跟国外的树对比感不强 。 而竹子有非常突出的特点 , 它是一个大面积的颜色 , 中间是空的 , 枝头是柔软的 , 这就比一般的植物更特别 , 更容易让西方观众感到新鲜与好奇 , 更可以拍出中国哲学的风的感觉 。 “这竹子的表达 , 是国际化语言吗?不是 。 它很中国 , 却很适合国际 , 所以 , 归根结底还是看什么样的传播基因更容易在国际上传播 。 ”
他提出了“小逆模式“ , 并认为可以将其作为检验传播的工具之一 。 “文化传播中需要‘小小的叛逆’ 。 大大的叛逆会反人类、反社会、反主流 , 从而被封杀 。 而完全的不叛逆 , 却很可能因为中规中矩 , 成为常识与常理 , 不容易传播 。 比如迪士尼电影中 , 木兰女扮男装 , 很有叛逆特点 。 功夫熊猫也很有个性 , 对命运的不甘 , 自我改变 。 它还是遵循了一个传播逻辑 , 虽然挖掘了一个东方符号 , 但进行全球性叙事时 , 仍然用了时尚偶像传播的模式 。 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符号、运用符号上 , 是有问题的 。 国潮想让国内或国外消费者买账 , 就不能简单化地只会那几招 。 ” 分页标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厦门大学教授邹振东:国潮会越来越“潮”,审美还远未达顶峰】
- 21世纪经济报道|清华毕业生出国比例逐年下降 民企央企就业吸引力超过出国留学
- 钱晶|专访晶科能源全球副总裁钱晶:分布式能源将打破传统规则 生态圈可打造能源“超市”
- 专访|高举“红旗” 逆市上扬——专访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留平
- 湖北省 专访浪潮张帆:科技创新没有回头路,百亿投资打造湖北“第二极”
- 湖北省|专访浪潮张帆:科技创新没有回头路,百亿投资打造湖北“第二极”
- 张帆|专访浪潮张帆:科技创新没有回头路,百亿投资打造湖北“第二极”
- 21世纪经济报道|沃福百瑞主要产品毛利率波动较大
- 明星照片|吴绮莉接受专访,精心打扮颜值乍现,与素颜时判若两人
- 21世纪经济报道|深度丨宝尊回港上市背后:电商盛宴 ,服务商开启新一轮资本战
- 包丑|专访韩宇当导师被郭敬明夸可爱超话里除了我的表情包丑照就是互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