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荣耀为何反复陷入分拆、剥离、出售传闻?

_原题为 荣耀为何反复陷入分拆、剥离、出售传闻?
王如晨/文

华为|荣耀为何反复陷入分拆、剥离、出售传闻?
文章图片
荣耀再陷出售传闻 。 有人煞有介事地说TCL电子是接盘者 , 还很热心地将后者股价波动与此强硬关联 。
荣耀分拆、剥离、卖掉的传闻 , 至少3年以前就开始流播了 。 几乎每年也都有一轮 。
最初的传闻 , 逻辑上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
比如 , 当初荣耀诞生 , 有意对标小米 , 移动互联网风格显著 , 整个组织与团队的话语风格 , 与2B气质浓厚的华为有明显差异 。 因此 , 不仅荣耀与华为集团之间 , 就连它与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华为”品牌之间 , 也发生过较深的理念博弈 。
余大嘴、余大炮的名声就是在消费者业务壮大的过程中持续露出的 。 当初荣耀负责人刘江峰、后来的赵明等人 , 也都更近新兴互联网人的风格 。
当荣耀、华为两大品牌的定位、品类扩张、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 它们之间就面临既要相互独立又要深度协同的考验 。
消费类业务视野中的“华为”品牌 , 更近嫡系(其实并非如此) , 而荣耀则因定位、生态打法差异化 , 某种程度上 , 颠覆着华为某种形象 。 这里面 , 有人的因素 , 更多还是因为当初品牌分立、行业风口带来的文化与组织的变化 。 因为 , 荣耀最初的团队同样也是华为当初2B业务的骨干力量 。
当初 , 整个华为消费者业务与原2B业务之间 , 本就有内在博弈 。 前者打破了后者多年所谓“被集成”等立场 , “集成”策略明显 。
而随着前者规模扩大 , 人才结构、组织架构、营销策略、品牌调性、文化理念、激励制度等层面 , 内部也逐渐有了多样性特质 。
老华为人当初对余承东及其团队的风格颇有微词 。 而荣耀的风格当初更甚 。 不要说华为集团对它的认知有所保留 , 连兄弟品牌“华为”的团队对它也有过不少惊讶 。
2014年到2016年前 , 当小米以及诸多品牌融资、整合、嫁接外部资源 , 冲刺生态体系时 , 荣耀与华为之间就持续博弈 。 外界对于荣耀的判断 , 确实也更多建立在开放、分立、小米化的路径依赖上 。
当初 , 刘江涛离开前后 , 外界就探讨过荣耀的出路问题 。 随后荣耀出货进一步壮大 , 内部声量也不同以往 。
多年来 , 华为消费者业务组织体系矛盾一直有消息流播 。 不过 , 我们不认为是宫斗 , 整体而言 , 几波人事变化更多还是与行业趋势的反映 。 我们看到 , 华为多名骨干离职后的创业项目 , 与移动互联网风潮密切相关 。
但荣耀与华为集团、“华为”消费品牌之间 , 始终未脱一种微妙的博弈 。 仿佛它就像一个扮演着中短期历史使命的盘子 , 总有一天会跳脱华为系 。
当初品类过度集中于手机时 , 还是比较粗浅的文化、组织、生态资源的龃龉 。 今日则要复杂得
多 。 因为 , 几年过去 , 华为与荣耀的品牌定位已经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清晰区割 。 而它们的品类扩张、技研体系、生态扩张也都有独立的冲动 。 未来 , 如果双方不能有重新定位 , 内部博弈的压力可能会大过外部 。
记得小米高管嘲讽过华为与荣耀两个品牌的手机如何同质 , 而仅靠价格等策略来制造差异化 , 即便有所参差 , 也已经是相当尴尬的现实了 。 它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 , 那就是建立在华为集团、华为消费者业务综合的技研、供应链等中台架构上的多品牌运营 , 在前端入口与服务层面 , 已出现模糊 。
有的公司从诞生起就着眼化解 。 比如欧加对OPPO与一加的切分 。 “小米”当初与“红米”之间的博弈问题 , 虽然解决得也不算太好 , 但经由redmi品牌重塑后 , 仍相对清晰许多(当然5G周期 , 又面临新的问题) 。
华为的被动面是 , 它的消费者业务并非独立的法人公司 。 “华为”与”荣耀”之间更是缺乏真正的独立性 。 一个例子也能说明复杂 。 2018年 , 华为整体业务遭遇一定波折 。 运营商业务说是启动改革,2万员工转岗至消费者业务 。 尽管后来消息有误 , 但仍反映出内部组织之间的差异性 。 这也是一定互联网时代华为集团最大的挑战之一 。
你能看出 , 过去的传闻里 , 荣耀的出路 , 尤其是分拆、独立甚至变现 , 仍还是建立在市场化思维里 。
今日传闻已大不同 。 因遭受美国钳制 , 华为消费类业务供应链面临巨大考验 。 关于荣耀的出路传闻 , 尽管逻辑分析围绕华为自救 , 但口气像是甩包袱 。 荣耀像是成了华为负资产 。
这种逻辑 , 与过往传闻搅和一起 , 加上苹果御用分析师郭明錤等人的言论操作 , 就更是突出了华为的被动与荣耀的尴尬 , 也增加了认知的难度 。
但有些稍微展开 , 也能看到一二 。
一个问题是:荣耀即使卖掉 , 就能解决华为集团尤其华为手机等业务面临的根本挑战么?
根本不能 。
而于荣耀来说 , 卖掉也只能暂时缓解一定的供应链风险 。 而长期看 , 可能埋藏下更大风险 。
比如 , 一旦卖掉 , 荣耀与华为之间将走向直接竞争 。 而它过去多年立身的华为集团2B与华为整体消费者业务技术沉淀 , 当然还有它自身独立的部分 , 都将面临许多切割 。分页标题
就算最后能够免除各种关联交易、知识产权风险 。 那荣耀到底还剩下什么呢?技术、品牌资产、营销、用户等 , 恐怕都会面临缩水 。
郭明錤说 , 华为卖掉荣耀 , 对华为自身、荣耀、本土产业链都有利 。 我的判断恰恰相反 。 荣耀卖掉 , 不可能有太高溢价 。 因为 , 美国持续钳制下 , 这种动向会诞生一个充满更多不确定性的盘子 , 会置华为、荣耀、产业链于各种风险中 。
而且 , 此刻卖掉荣耀 , 于华为核心业务来说 , 决非是一个好故事 。
一些逻辑很明显了 。 过去移动互联网周期 , 华为消费者业务为华为集团带来诸多新思维 , 荣耀更是如此 。 但在手机出货不失人口红利前 , 荣耀与华为狂飙突进 , 反而很难显示出荣耀的价值 。
今日虽然全球手机业依然在增长 , 各大品牌排名有所参差 , 整体而言 , 行业已进入存量精耕周期 。 它对内容、服务、2B、开放的基础设施属性要求更高 。 尤其是5G时代来临 , 数字化、智能化、行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全要素的协同服务日益凸显 。
此刻的华为消费者业务 , 虽然遭受钳制 , 但借助内外整合 , 依旧还能化解许多压力 , 而荣耀之于华为 , 不但能保证存量市场的服务转型 , 更是可以通过后续的品牌定位、品类扩张壮大华为驱动的新的供应链体系 。
卖掉荣耀 , 只能短暂消除它的风险 , 并不真正化解华为面临的整体压力 。 它们之间的博弈 , 依旧在于如何保持独立性的同时 , 走向深度协同 。
此刻卖掉荣耀 , 看似可以为它寻求一条出路 , 同时缓解华为压力 , 实际上等于自断臂膊 , 饮鸩止渴 。
当然 , 否定卖掉 , 并不等于否定荣耀开放经营的空间 。 在华为体系里 , 它依旧存嫁接外部的价值 。 尤其供应链、内容、开发者、服务等层面 。
何况华为整体本就已处于这一趋势中 。
在夸克多年的观察中 , 即便没有美国钳制 , 华为集团也早有这动向 。 只是美国钳制、2020年的疫情加快了它的开放进程 。
这家公司有着真正的“云管端”一体化服务的能力 。 它的纵深沉淀深厚 , 每个环节的开放 , 都富有生态的价值 。
而在开放的进程中 , 荣耀甚至“华为”品牌 , 都不过是整个平台上大的品类范畴 , 属于入口的服务 。
拥有华为、荣耀等端与服务入口的华为集团 , 能创造一体化的品质与服务效能 , 建立更高的标准 , 同时 , 释放它们的生态力量 , 灌注多样性 , 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华为中后台与基础设施服务的能力 。
如此 , 就要看华为后续的生态构建动向 。
过去一年半 , 遭受钳制的它 , 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层面出现了一系列一体化开放的信号 , 华为变得比过去更加灵活 。 同时 , 我们看到 , 它的数字新基建思维开始快速落地中国区域经济 , 呈现出更大视野 。
最后补几句 。 说说此次传闻的接盘者TCL 。 它是个奇葩 。 几年前 , 创始人李东生曾在微博里公开喊话HTC , 说要接手 , 还渲染了一把民族情怀 。
TCL体系确实也有一定接盘基础 。 比如它有IC与显示科技集群 , 与华为、荣耀之间存在供应链合作空间 , 理论上能获得一个消化上游核心部件的品牌与通路 。 但若这部分来接 , 那就是个笑话了:一是颠覆了它的中立定位 , 自身走向兼顾品牌的垂直一体模式 , 那就拥有三星一样的矛盾性;二是TCL集团之前剥离家电与消费电子的举动就毫无意义 。
而若由TCL消费类业务接手 , 那TCL与华为之间的博弈就比较尴尬了 。 它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
除非TCL在底层硬件、软件等领域继续接手华为的服务 , 那这种接盘几乎难以想象 , 等于断绝了自身服务转型的机会 。
除非有资本与供应链的深入合作 , 倒是可以既互不伤害 , 又可以渡过难关 。 这在业界已非常普遍 。 华为案例也很多 。 但那是另一回事了 。
尽管如此 , 荣耀出路的最新传闻 , 仍折射出一些行业动向 。
它其实非因华为遭受钳制而来 , 而是一直困扰着它与许多企业的创新与组织变革的难题 。
人口红利尚未大幅弱化、技术演进尤其是云智能、5G等要素尚未激活更为细微场景的周期 , 万马奔腾 , 掩盖了供给侧变革压力 。
华为的挑战其实不在荣耀一端 , 而在整个体系的改造 , 尤其整个开放的业务体系与组织架构的改造 。 它也是文化的改造 。
过去多年 , 荣耀以及华为整个消费者业务为华为灌注了一些不同 , 但也让它产生诸多不适 。 而在新的周期 , 诸多压力尤其是美国钳制之下 , 2B一端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整个体系面临改造 , 问题就显得更加紧迫 。
【华为|荣耀为何反复陷入分拆、剥离、出售传闻?】如此 , 传闻反复出现 , 反而也不是什么坏事吧 。 它说明 , 总有一种力量在推动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