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_本文原题: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 , 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曾到过多次福建 , 一直想来看看平潭 , 却又几次错过 。 终于 , 随《喜上加喜》走进了她——刚下车 , 就接到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的邀请 , 于是 , 林主任、作家欣桐三人一起勾画出图说平潭行记 。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三人行的第一站 , 就首选了平潭老街 。 深秋的平潭只有25°C , 海风也是最舒适的 , 说话间就到了南街上的五福庙 。 作家美女和民俗专家赖民先生已在此等候我们 , 他们都是平潭的文化使者 , 赖先生说 , 平潭老街上独特的“一庙两城隍”闻名海峡两岸 。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来福建平潭岛上 , 不得不去看看这条叫南街的老街 , 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特色建筑群落 。 这里是海坛水师的发源地 , 又是旧时文化的聚集地 , 见证了平潭的过往光景 。 如今 , 狭长的街道两旁 , 红色灯笼高挂 , 老人们沐着阳光三三两两在街边闲聊 。 南街见证了平潭岛的变迁 , 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赖先生说 , 自清代以来 , 平潭就是海防重地 , 平潭和台湾之间实行戍防换班制度 , 每三年换班一次 , 历时达200余年 。 当时 , 在两地轮流驻防的将士 , 为能够处处化险为夷 , 遂筹资将台湾城隍像移奉海坛岛 , 供奉于五福庙 , 祈求神灵保佑 。 走进五福庙 , 门首后有一把大算盘 , 原来这老街上景象繁华 , 街市林林总总 , 当时其繁华不亚于现在的北京王府井 , 平潭人就连端午节也要过上五天 。 久街市上 , 买卖人之间如果有遇到斤两不足 , 就到这庙里轮短长 , 这把算盘即衡量了物质的重量质量 , 也权衡了人心虚实 。 庙内的建筑也十分突出 , 结构的简约与装饰的繁华体现了明清的建筑制式不同 。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五福庙内最大的看点 , 是以其独特的“一庙两城隍”闻名海峡两岸 。 在殿内 , 供奉着一尊一米左右的台湾城隍像 , 和其后是一尊高约两米的五福“都城隍” 。“一庙两城隍”在国内十分罕见 , 这座历经两百余年风雨的庙宇 , 从侧面见证了海坛“班兵换防”的历史事迹 , 同时也相互促进了海峡两岸民间文化的交流 。
走出五福庙 , 南街上 , 石板路两旁红砖老厝如同沧桑的老人静默在时光里 。 一条厚厚的青石板路在两旁的红砖骑楼间穿越 , 像是穿越在历史的空间里 。 平潭的老街区地处城关西边 , 由“辕门街”、“南街”、“北街”、“土地街”、“合掌街”等组成 , 老街上 , 大多都是老居民还有一些老行当、老商铺 , 在一代代繁华之后依旧守候安静淳朴的日子 。分页标题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美女作家在她的书里曾记录过这条厚重的历史老街 。 赖先生说 , 曾经在清代的时候、到了民初时期 , 这里商贾林立 ,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 这条街就是平潭的行政政治文化的一个中心 , 也是经济中心的一个缩影 。
面前是一座古建筑 , 从高大而厚重的以石材为主要建筑制式上看 , 这是一座具有记载历代历史事件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建筑也是平潭红色地标奇袭中正堂 。 一座建筑见证了平潭的两次解放 , 还见证了平潭的改革与发展…..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南街两边的建筑材料 , 使用的都是只有繁华商业街才用的红砖 。 此外 , 南街上除具有中国自有的古典式建筑外 , 还有洋气十足的建筑 。
这里还有提一句 , 在老建筑的斜对面 , 还有一座基督教堂 , 教堂内依然在发挥着他以往的作用 , 可以说 , 平潭是包容的 , 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
平潭南街始建于明清时期 , 当时是个码头 , 人流量非常大 , 南街的路面是用一块块石头铺设而成 , 许多当年的建筑大都也是石材的建筑 , 平潭也是一座石头城 。
这座自清代以来的海防重地之城 , 在中国 , 有着独特的安防地位 。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保存完好的詹功显故居也在古街不远处 , 诉说着两岸士卒保卫台海和平的血肉相连故事 , 记录着清代海坛班兵换防戍台的历史 。 割不断的血缘正是如今两岸和平交流的大好渊源 , 传颂着平潭百年的水师文化 。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在一处四眼水井处 , 停下来 。 饮水不忘掘井人 , 饮水思源 , 这么一座古街 , 山与海 , 水与人 , 人与城 , 承载了几百年平潭太多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 , 还有原居民的生活 , 如果结合全域旅游在整治中保护、在保护中修缮、在修缮中修旧 , 在修旧中改善、在改善中保留、如何与发展成为一张平潭文旅打卡地名片?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如今的南街居住的大多是老人 , 平静温和的日子里咀嚼着当年厚重、浓烈、兴衰、发展、继承与重生的一幕幕故事——这里是海峡两岸班兵换防:“一里六提督 , 十二总兵” , 海坛水师的溯源地 , 抗战时 “六次沦陷 , 六次光复”的伟大历史 , ……老街是让人心静下来的地方 , 是记得住乡愁的诗歌与远方 , 一条老街 , 一位老人 , 就是一个故事 , 也是几代海坛人的记忆 。分页标题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
本文插图
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带来的舒适便捷时 , 不能忘记这条一代代平潭人走过的街道 , 守住乡愁 , 盼老街重焕文化生机…….
【朱文鑫|图说平潭之一:老街上一座两城隍,凝聚了中西融合与两岸厚重文化】(部分图片由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