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_本文原题: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1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2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新書推介
前 言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河洛地區乃華夏文明之源 , 洛陽又地處河洛腹心 , 物華天寶 , 人傑地靈 。 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均在此建都 , 歷史的積澱 , 先民的智慧 , 給古都洛陽留下了無盡的寶藏 。 其中 , 位於今洛陽、偃師、孟津三地交界處的漢魏洛陽城 , 總面積近一百平方公里 , 北依邙山 , 南臨洛河 , 四方輻輳 , 八面來風 , 曾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 建都時間長達三百三十餘年 。 城內有東漢太學、曹魏正始石經、西晉闢雍碑、北魏永寧寺等大量文物遺存 , 又有現今全國最大的古代陵墓群 , 還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十萬座古墓 , 從中出土了很多震撼人心的珍貴文物 , 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於中國古代歷史的認知 。 同樣 , 洛陽出土的大量東漢、曹魏、西晉刻文磚和北魏瓦削 , 也銘刻著華夏先民的印記 , 見證了昔日洛陽的輝煌 , 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
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所藏洛陽出土磚瓦銘文甚夥 , 計有東漢磚銘四百方 , 曹魏磚銘二方 , 西晉磚銘三十方 , 北魏瓦削一千一百餘方 。 磚文內容主要是東漢刑徒墓志、曹魏墓志和西晉墓志 , 另有曹魏買地券一方 , 殊為可寶;瓦文內容包括削人姓名、印章、工種、日期和其他文字信息 , 亦稱繁盛 。 本書所收 , 即為其中品相較好、文字清晰的磚銘真品二百五十八方、瓦文真品三百八十四方 。
以下依所發表藏品的類別 , 對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所藏漢晉刻文磚和北魏瓦削分別加以介紹 。

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所藏漢晉刻文磚
《南齊書·禮誌下》:“參議墓銘不出禮典 。 近宋元嘉中 , 顏延作《王球石誌》 。 素族無碑策 , 故以紀德 。 自爾以來 , 王公以下 , 咸共遵用 。 ”可見 , 南朝宋元嘉以後墓志銘才逐漸流行 。 墓志起初並非世家豪族紀功頌德的工具 , 而是亡故刑徒墓葬中的標識 。 1979年出土於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代刑徒墓地的十八件瓦志 , 是迄今所見的最早墓志 。 志文以草率小篆 , 刀刻於筒瓦之上 , 格式不統一 , 志文極簡單 , 少則三字 , 多至十文 , 僅具地名、人名、爵名、刑名等墓志所必記的內容 。 漢承秦制 , 西漢刑徒墓尚未見到墓志 。 而於漢魏洛陽故城洛河南岸西大郊村東漢刑徒墓地出土的墓志磚 , 則洵為大宗 。 東漢刑徒磚自清末零星出土以來 , 旋即刊布於鄧秋枚《神州國光集》、端方《陶齋藏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記》、羅振玉《恒農冢墓遺文》與《恒農專錄》、範壽銘《循園古冢遺文跋尾》等著作 。 一些文物單位也續有收藏 。 至1964年 ,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故城工作隊對偃師西大郊村東漢刑徒墓地進行全面勘察 , 發掘刑徒墓五百二十二座 , 出土墓志磚八百二十餘塊 , 自永平至熹平 , 歷時一百餘年 。 墓志磚用廢殘磚鐫刻銘文 , 形狀大小不一 。 每一墓中一般放置兩塊 , 有大致統一的格式 , 專人筆書 , 專人刀刻 。 磚銘皆隸書豎行 , 自右至左陰刻刑徒的部屬、無任或五任、郡縣獄所來源、生前判罰的刑名及刑徒姓名等信息 , 當是依照官方規定製作 , 以便遷葬時辨認棺木屍骨之用 。 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所藏東漢刑徒墓志磚雖來源多途 , 要其形制 , 亦與上述東漢刑徒磚相似 。分页标题
東漢刑徒墓志磚銘的格式 , 概有下列八種:
以上八種格式中 , 第八種格式是標準格式 , 內容最全 , 出土數量也最多 , 前七種格式都是這種標準格式的簡化 。 第七種格式也較普遍 , 而第二、三兩種則較少見 。
從磚銘的內容來看 , 這些刑徒都屬於將作大匠下的左部或右部管理 , 這裏的“部”是役使刑徒的“作部” 。 “左部”(磚銘或省作“左”)和“右部”(磚銘或省作“右”) , 都是專門管理刑徒勞役的機構 。 “無任”和“五任”兩詞專用於服勞役的刑徒 , “無任”是沒有技能的刑徒 , 服勞役時要帶刑具;“五任”是有技能的刑徒 , 能夠操作木、金、皮、設色、摶埴五種技能 。 刑徒來源獄所涉及37個郡國 , 百多邑縣 , 可知分佈甚廣 。 刑名有髡鉗、完城旦、鬼薪、司寇四種 , 分別為五歲刑、四歲刑、三歲刑和二歲刑 , 亦見法令之嚴 。
漢代刑徒眾多 , 獄所充盈 。 《漢書·刑法誌》載 , “今郡國被刑而死者歲以萬數 , 天下獄二千餘所” 。 刑徒死亡後 , 立有專門登記的簿冊 , 東漢刑徒磚銘很可能就是根據簿冊上所記錄的內容而刻寫的 。 《後漢書·桓帝紀》記載 , 建和三年(149)十一月甲申 , 因災眚連仍 , 京師死者枕藉 , 桓帝下詔曰:“其有家屬而貧無以葬者 , 給直 , 人三千 , 喪主布三匹;若無親屬 , 可於官壖地葬之 , 表識姓名 , 為設祠祭 。 又徒在作部 , 疾病致醫藥 , 死亡厚埋藏 。 ”東漢刑徒墓志磚 , 可以視為官方葬埋無親屬囚徒的一種實例 , 對於研究漢代國家工程建設中勞動力的組織、使用和管理 , 對於研究東漢法制律例以及處罰刑徒的許多問題 , 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東漢刑徒磚銘是碑刻、簡帛之外 , 數量最大的一批漢代書法資料 , 所以羅振玉在《恒農冢墓遺文》中讚嘆曰:“百餘磚者不異百餘小漢碑也 。 ”東漢刑徒磚銘刻寫於東漢早、中期 , 正是隸書從古隸向八分過渡並趨於成熟的時期 , 從刑徒磚銘中可以探知書法演變的消息 。 與當時碑刻上的隸書不同 , 這些磚銘多數保持了東漢隸書扁平的特點 , 沒有蠶頭雁尾的變化 , 用筆也無明顯的波磔 , 更不具備《熹平石經》《禮器碑》《曹全碑》那種左右規矩、法度森嚴的風貌 , 這是一種既不同於漢代碑刻又不同於簡牘帛書的隸書書體 , 是一種純為實用、未加修飾的書法 。 務實從簡的書寫意識 , 造就了東漢刑徒磚銘天真質樸、自然灑脫的風格 。
東漢刑徒磚銘均為單刀刻寫 , 刻刀的靈活性增強 , 隨意運轉不受拘束 , 雖然缺少筆墨韻味 , 但卻形成了一種剛勁秀挺、質樸自然的金石氣韻 。 這些磚銘 , 有的不按文字書寫筆順刻寫 , 而是將文字同方向的筆畫刻寫完以後 , 再刻寫另外方向的筆畫;有的趨就不規則的磚體隨意運刀 , 使磚文局豐富多變;有的磚銘方整挺勁 , 抑揚使轉 , 仿佛明清流派印章的刀法在這裏已初露端倪 , 富有自然情趣 。

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所藏北魏瓦削
瓦削的“削” , 即削刀 , 它既是削物的工具 , 也代表製瓦的工藝 , 同時還是在瓦坯上書寫的工具 。 因此 , 1930年 , 當著名碑帖收藏家文素松將他在洛陽金村鎮搜集的一百二十件帶文字的古瓦墨拓出版時 , 即名曰《瓦削文字譜》 。 此為瓦削文字著錄之始 , 然其時尚不知這些古瓦的確切時代 。 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 , 通過實地發掘調查 , 最終確定它們係北魏洛陽故城用瓦 , 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所藏北魏瓦削亦屬此類 。
出土的北魏瓦有兩種類型 , 即板瓦和筒瓦 。 板瓦均為花頭瓦 , 瓦頭或捏成花卉狀 , 或呈鋸齒狀 , 瓦面經過刮磨 , 呈深褐色 , 有光澤 , 質地堅實 。 筒瓦製作精細 , 瓦面經過刮磨 , 表面光滑瑩潤 , 呈黝黑色 , 瓦裏為素面布紋 。 這些北魏瓦應係應用輪製技術 , 經過輪、拍、削、昆等工藝製作而成 , 這在北魏瓦文中也有所反映 。分页标题
北魏瓦上的文字分印文和刻文兩種 。 印文或為陽刻 , 或為陰刻 , 係瓦工在未乾的瓦坯上按蓋戳印而成 。 筒瓦文字為隸書 , 多印在瓦唇上;板瓦文字為篆書 , 多印在花頭板瓦的下端 。
刻文則係瓦工在未乾的瓦坯上刻畫而成 , 自上而下 , 由右及左 , 豎刻成行 , 行數與字數不定 , 少則一行 , 一字至二三字 , 多至四行 , 近二十字 。 刻文內容為匠人工種、姓名、製瓦月日等 , 但均無年號 。 刻文格式約分四種:
1.刻月日、隤主及工匠姓名 , 大多刻在板瓦上 。
2.刻月日及削人、昆人姓名 。
3.瓦面正中或右上方刻一一人名 , 又於其下刻削人或昆人姓名 , 皆刻於板瓦之上 。
4.刻削人或昆人姓名 。
上述北魏瓦文中出現的隤主、匠、輪、拍、削、昆等製瓦工種 , 恰好標示出了當時製瓦過程中的具體分工情況:
隤主:燒瓦窯的主管人 。
匠:負責設計 , 也對整個製瓦流程加以技術上的監督 , 職位上低於隤主而高於其他工匠 。
輪:利用輪製技術 , 將泥坯製成圓筒狀瓦坯的工序 , 操作者稱為“輪頭” 。
拍:圓筒狀瓦坯製成後 , 需要工人反復捶擊拍打結實 , 這道工序稱為拍 , 拍的工人稱為“拍人” 。
削:用刀將圓筒狀瓦坯分割成獨立的瓦的工序稱為削 , 工人稱為“瓦削人”“削人”或“某某削” 。
昆:將分割好的瓦坯打磨成規格齊整、兩邊薄中間厚、表面平滑的瓦的過程稱為昆 , 這是裝窯燒造前的最後一道工序 。 “昆”用同“混” , 該工序全稱為“混磨” , 工人稱為“混磨人”“昆人”或“某某昆” 。
師、吏:瓦製成後 , 對瓦進行驗收 , 並加蓋印章的人 , 稱為師、吏 , 他們均不參與實際的手工操作 。
北魏瓦削上既刻文署名 , 又標有月日時間 , 表明製瓦工人是在嚴格監督檢驗下工作的 , 也說明北魏瓦削出自官辦手工業工廠 , 有著嚴密的組織和細緻的分工 。 雖然西周時期中國就有了瓦 , 但此前人們對於古代製瓦業的認識一直模糊不清 , 洛陽北魏瓦削文字為我們提供了最為全面的實物材料 , 對於研究當時的官府手工業管理制度意義重大 。
北魏瓦削文字因是在未經燒製的柔軟瓦坯上刻畫文字 , 與同時期的石刻墓磚、造像題記等相比 , 無拘無束 , 刻畫自如 , 更加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書法風貌 。 北魏瓦削隸書印文字跡粗略 , 而篆書印文則工整秀麗 , 兩者差異較大;瓦削刻文中隸、楷、行、草多種書體並存 , 其中既有行雲流水極為流暢的 , 也有學童習字般極其生拙的 , 甚至在同一瓦片上 , 字體大小、筆畫深淺粗細也不盡一致 , 形式多樣 , 極其豐富 。 北魏瓦削文字 , 作為反映北魏民間書法的珍貴實物資料 , 它的發現 , 有助於人們正確認識北魏民間書法的整體風貌 , 因而是對北朝文字書法史研究的有益補充 , 值得我們充分關註 。
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所藏漢晉北魏磚瓦銘文此前基本沒有刊 , 本書收錄的大多為原初照片和拓片 , 有的甚至是處女拓 , 黃泥土銹未除 , 原痕斑駁可見 , 雖然漫漶殘泐 , 卻有極高的版本價值 。 我們在編排時 , 除了影印拓片 , 還加上了清晰的照片和釋文 , 盡可能提供完整全面的信息 , 存真補缺 , 證史徵信 , 以供方家讀者研究學習之用 。 不足之處 , 敬請讀者賢達批評指正 。
本書的出版獲得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項目的資助 , 也是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和國家語委科研機構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合作研究的成果 , 謹致謝忱 。
2019年7月8日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書 影
《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藏》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書 影
《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藏》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汉字学微刊|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北魏瓦削圖志》《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出版
本文插图
编辑|李哲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