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说话反映身体状况

生命时报采访人员 李爽
受访专家: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顾曰国
近日 , 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发文指出 , 语言能力衰退并不是衰老的必然表现 , 它能反映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身心疾病等 。 所以 , 大家在关注老年人生活行事能力的同时 , 也要重视语言能力评估 。
语言|说话反映身体状况文章插图
语言能力“拐点”值得重视
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顾曰国教授告诉《生命时报》采访人员 , 语言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维度 , 会随年龄增长出现一定退化 , 甚至因疾病外伤产生障碍 。
学者研究认为 , 人类的语言能力从60岁开始衰退 , 70~74岁是重要拐点 。 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秘书长黄立鹤副教授说 , 语言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1.生理老化 。 如声带、脸部肌肉、咽肌、喉肌老化或喉软骨钙化等生理衰老导致老年人说话语音特征改变 , 出现声音响度下降 , 说话断续、停延等 。 2.认知老化 , 尤其是记忆力和感知能力下降 。 这类老人对词汇和句子“加工”效率降低 , 有时难以理解语法复杂的句子;在语言产出中出现词汇提取困难、词汇流畅性降低、句法复杂结构下降、说话赘言冗长等问题 。 比如:“我我我老伴……她……”“那家超市 , 我总买东西 , 我老去 , 我总去……”等 。
反过来 , 语言能力衰退也会对老年人身心造成较大影响 。 比如 , 一些年轻人容易理解的内容 , 老年人会觉得格外困难 , 进而产生挫败感 , 情绪变得消极 。 与他人沟通不畅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同辈及代际之间的关系等 , 进一步加速认知老化 , 形成恶性循环 。 语言能力还与寿命相关 。 英国剑桥大学人口研究所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显示 , 与沉默寡言的老人相比 , 能言善辩的老人平均寿命要长8.4岁 。
语言为身体健康敲警钟
语言特征、语言运用能力等是评估老年人精神状态、感知能力等的重要依据 , 因此当老年人语言表达或理解能力出现异常时 , 说明身心健康可能出了问题 。
话到嘴边想不起 , 可能是认知障碍 。 阿尔茨海默病不同阶段的语言障碍表现不同 。 初期最常见的表现是高频性“舌尖现象” , 即话到嘴边又想不起;难以理解较为复杂的话;在话语衔接、话题维系和整体连贯等方面表现较差 , 存在说话冗长和话题骤转等现象 。 中后期患者会出现与失语症类似的语言退化症状 , 包括语言空洞、高频出现话语重复、语法错误现象显著增加等 。
语调变低沉 , 警惕抑郁 。 平时喜欢聊天的老年人 , 突然变得不爱说话 , 对身边事物都不感兴趣时 , 就要警惕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 对未来的恐惧、交际圈缩减以及长期服药都可能诱发情绪低落 。 抑郁症老人通常会感觉“脑子转不动了” , 不愿意说话 , 即使说话也会语调低、语速慢 。
说话语气变冲 , 预示代谢紊乱 。 老年人通常对积极词汇更敏感 , 如果言谈中发现他经常伴随消极、攻击性语言 , 预示着精神状态较负面或有阿尔茨海默病征兆 。 此外 , 一些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语言特点 。 例如 , 血糖升高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 导致喜怒无常;甲亢患者各系统功能亢进 , 可能对外界过分紧张 , 说话时容易出现暴躁情绪 。
“电报式”语言 , 当心脑卒中 。 脑卒中患者因脑部受损区域及严重程度不同 , 表现各有差异 , 除了肢体运动障碍、情绪异常外 , 多数患者还会出现语言功能障碍 , 包括感觉性失语、运动性失语、混合性失语等 , 可累及语音、词汇、语义及语用等多个层面 。 例如 , 运动性失语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电报式”语言 , 说话吞吞吐吐;表达时出现语法错误、人称代词错用等情况;说话连贯性较差 , 容易偏题 , 理解笑话、隐喻以及遵循指示的能力下降等 。
需要提醒的是 , 语言能力衰退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 , 不能单凭某一表现就认定为某种疾病 。 如果家里老人出现语言能力突然衰退或沟通突然不畅的情况 , 要高度警惕 , 及时到医院和专业机构就诊 , 从脑部、躯体、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检查 。 黄立鹤告诉采访人员 , 他们团队在做研究期间 , 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 , 周围人反映老人平时开朗健谈 , 不像有认知障碍问题 。 但是 , 研究人员与老人详细访谈时发现 , 这位老人说话啰嗦、经常突然转换话题 , 初步判断有认知障碍 , 经过专业评估 , 最终证实老人确实存在认知能力下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