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考里斯马基:在光影中探索芬兰人的精神世界


阿基·考里斯马基:在光影中探索芬兰人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阿基·考里斯马基

阿基·考里斯马基:在光影中探索芬兰人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浮云》剧照
本版绘图:郭红松
芬兰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个以高福利、高幸福指数著称的国家 , 可是 , 一旦你有幸看过《没有过去的男人》《希望的另一边》《薄暮之光》《浮云》《火柴厂女工》等电影 , 那么你定然会怀疑甚至改变对于芬兰的印象 。 从这些带有个人深刻印记的影像中 , 一个整体性的芬兰文化景观和民族性格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 而其塑造者就是当代芬兰最伟大的作者电影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
阿基·考里斯马基于1957年4月4日出生在离首都赫尔辛基不足100公里的南部小城奥里马蒂拉 。 他毕业于坦佩雷大学传媒专业 。 在将兴趣投向电影之前 , 他曾经做过砖运工、邮差、洗碗工 , 这些社会底层工作经历和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他之后的电影创作主题 。 在工作之余 , 他还兼职为媒体写影评 。 1981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 从这一年开始 , 他以编剧和演员的双重身份加入到他哥哥的电影事业中 , 兄弟俩共同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公司 。 1983年 , 他以独立导演的身份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罪与罚》 。 在迄今30余年的电影生涯中 , 他创作了18部故事片 , 其中包括著名的“无产阶级三部曲”《天堂阴影》《升空号》《火柴厂女工》、“芬兰三部曲”《薄暮之光》《浮云》《没有过去的男人》和尚未完成的“难民三部曲”《勒阿弗尔》《希望的另一边》 , 这些作品涵盖了喜剧片、黑帮片、惊悚片、公路片、歌舞片等多个类型 , 不仅让他成为芬兰最高产的导演(他的电影产品超过芬兰电影总量的五分之一) , 而且造就了他风格迥异的电影美学 。
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
通观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创作 , 我们发现他的艺术趣味主要集中在两大主题上 。
首先 , 他高度关注当代芬兰社会中底层人物的命运 。 从首部电影《罪与罚》开始 , 他就尝试着刻画芬兰社会中广大普通劳工阶层的真实生活 。 主人公海克曼是赫尔辛基一家屠宰场的工人 , 辛苦枯燥的劳作、简陋逼仄的出租房、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轻率地将与他恩怨并不大的霍坎宁枪杀后 , 他在自首和逃跑之间经历了一系列灵魂的挣扎与煎熬 。 表面上看 , 这是一个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版本近似的灵魂救赎故事 , 但在笔者看来 , 这部现代电影的深刻之处在于无情地揭露了高度发达的现代芬兰社会中底层劳工所遭遇的精神危机 。
以此为开端 , 阿基·考里斯马基开启了一条反映现代社会芬兰底层人群命运的电影之旅 。 他的“无产阶级三部曲”更是这一重大主题的集中诠释者 。 《天堂阴影》表面上讲述的是垃圾运输司机尼坎德与超市女收银员易昂娜彼此相识相爱的浪漫故事 , 但看过此片之后 , 观众感受不到一丝浪漫的味道 , 却为两人遭遇的各种精神痛苦感慨不已 。 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在赫尔辛基找不到最终的归宿 , 不得不选择逃离 。
局与《天堂阴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 这部电影通过主人公卡塞林失业后 , 前往赫尔辛基找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事件 , 揭示了困扰着像芬兰这样现代西方社会的制度性矛盾 , 正是这些不可协调的内生性、体制性问题 , 成为像卡塞林这样普通工人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巨大障碍 , 也成为异化社会底层人群灵魂的主要原因 。 既然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无法打通幸福的道路 , 无法缓解灵魂的焦虑 , 那么他们在彻底绝望之后 , 不得不选择极端的做法与社会不公和邪恶势力进行决死的抗争 。 《火柴厂女工》中的主人公爱丽丝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性的人物 。 当爱情梦想幻灭之后 , 她没有像尼坎德和卡塞林一样选择逃离是非之地 , 而是不惜与导致自身悲剧的势力同归于尽 。
失业、犯罪和难民问题也是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经常聚焦的重要主题 。 在人们的印象中 , 像芬兰这样的高福利、高幸福指数的国家似乎从来都不存在失业的困扰 , 是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第一次让我们认识到 , 在高度发达的现代芬兰社会 , 不仅同样存在着失业问题 , 而且它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现实问题 。 《升空号》同时也是一个芬兰工人失业与犯罪交织的故事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这个故事有着卡夫卡式的荒诞味道:卡塞林失业后来到赫尔辛基 , 遍尝寻找工作的种种艰辛之后 , 偶遇导致自己一贫如洗的抢劫犯 , 却反被指控四项罪名而入狱服刑 ,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狱中生活比他孜孜以求的工作要舒服得多 , 更令他喜出望外的是 , 在这里他还遇到了帮助他改变人生命运的狱友米克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