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其绶|我心向党|梁其绶:在云之南 护儿之安

坐标彩云之南 , 他为治疗中毒性菌痢的孩子潜心钻研着 , 为克山病患儿数年奔忙着 , 克服家庭困难无私援外……回首来时路 ,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专家、已过期颐之年的梁其绶说 , 作为一名党员 , 就要奉献自己的一切 , 把一切交给党和人民 。
因地制宜 开发儿科新疗法
1920年8月8日 , 梁其绶出生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 。 他青少年时学医 , 1948年毕业后进入云南省立昆华医院工作 , 因在儿科诊疗方面工作踏实、技术水平过硬 , 他逐渐脱颖而出 。 短短几年 , 随着收治患儿人数的不断增加、诊疗效果不断提升 , 梁其绶主持创建了独立的儿科 , 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
虽然已是科室负责人 , 他还是决定从学生做起 , 到当时的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进修 。 在著名儿科专家钟世藩教授的指导下 , 梁其绶的临床和科研能力都更趋精进 。
3年困难时期 , 云南药品缺乏 , 为提高儿科中毒性菌痢的治疗效果 , 梁其绶与麻醉科专家合作开发了人工冬眠综合治疗法 , 使众多患儿转危为安 。 云南中药资源丰富 , 他学习中医 , 用中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营养不良 , 以简便验廉的方式提高了治疗效果 , 受到了患者家属的好评 。
防治克山病 坚持终有成
1960年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县的吕合公社发生不明原因的小儿猝死 , 患儿临床上表现为浮肿、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 。 连续两年 , 死亡患儿数都超百例 , 梁其绶临危受命 , 赴当地开展调研和防治工作 。
从临床表现看 , 这似乎是克山病 。 可在云南 , 从古至今的医学文献中并无相关记载 , 且以往认为克山病以成年患者居多 。 梁其绶一头扎下去 , 到现场找答案 。 听说一个6岁的娃娃病情急转直下 , 他狂奔赶去抢救 , 可不一会儿孩子就停止了心跳 。 还有一次紧急抢救 , 也是无力回天 , 患儿去世之后解剖发现 , 心脏已是正常的两倍大 。
死亡率太高了 , 人走得太快太痛苦了 , 心痛和挫败感侵蚀着梁其绶的心 。 连续10年 , 他每年都拿出半年时间 , 到楚雄蹲点 。 经过长期调研 , 他和同事逐渐发现并总结出了当地克山病的流行期特点、发病规律 , 为云南被列为当时全国14个克山病区省份之一提供了依据 , 也为楚雄逐步实现克山病基本控制作出重要贡献 。
奔波或驻守 都不失本色
梁其绶的职业生涯 , 似乎与奔波紧密相连 。 除了蹲点楚雄 , 1969年12月 , 他还被派至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地区卫生院工作 。 虽然妻子尚在病休 , 他还是不声不响地带着妻儿去报到 。 那个年代 , 当地自然条件恶劣 , 交通极为不便 。 梁其绶坚持走村串寨巡诊 , 每天往返数十公里 。 一次 , 他腰部受伤 , 两天动弹不得 。 到了第三天 , 天下着大雨 , 他在儿子的搀扶下拄着拐杖又出门了 。
“他说村里有位老人病了 , 无论如何都要去 , 担心老人的病情加重 。 ”儿子梁志松回忆说 , 那天父子俩全身湿透了 , 走在泥泞的山坡上 , 自己对医生的责任感有了深切体会 。
1971年9月 , 梁其绶又被派驻老挝工作 。 驻外两年间 , 梁其绶不但兢兢业业地完成日常诊疗 , 还为当地老百姓送医送药上门 , 甚至在患严重结肠炎时仍坚持工作 。
援外归来 , 梁其绶继续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 加强学科建设 , 建立了儿科神经、血液、呼吸、消化、新生儿专业组;重视人才培养 , 积极为年轻医生成长创造条件……时间在永不停歇的工作中飞驰而过 , 转眼已是百年身 。 “今年我已经101岁 , 但我仍然关心医院的建设发展 , 为云南省儿科医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 希望明天更美好 。 ”梁其绶说 。
梁其绶|我心向党|梁其绶:在云之南 护儿之安文章插图
文:健康报采访人员崔芳
编辑: 彭艳
【梁其绶|我心向党|梁其绶:在云之南 护儿之安】审核:曹政
梁其绶|我心向党|梁其绶:在云之南 护儿之安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