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统治者不顾一切执意禁海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清朝入主中原后不久 , 顺治帝便做出了与洪武帝朱元璋一样的选择 , 那就是帝国沿海地区寸板不许下海 , 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 顺治帝此举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势并不支持清帝国开展海外贸易 , 反而会成为国家的累赘 。
顺治皇帝
顺治帝本想在解决帝国内部矛盾后再来处理沿海事宜 , 但却因天花早早驾崩 , 将未竟之业托付给了自己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 。 康熙帝继位后 , 继续沿袭着顺治朝的海禁政策 。 但需要指出的是 , 康熙一朝并非一直持续海禁 , 在台湾问题得到解决后康熙帝积极开放各口岸 , 准备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活动 。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康熙朝晚期 。 自雍正一朝开始 , 清朝重新实行海禁政策 , 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 也对帝国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
清朝前期版图
前言已经提到 , 康熙帝在将台湾划入大清帝国版图之后 , 沿海地带便再也没有前朝势力的威胁 。 也正式从这一时期开始 , 康熙帝正式下诏开放帝国全部的沿海口岸 , 这一时期的清廷对于海外贸易并非十分抗拒 , 反而积极筹备并接受 , 给商业和海外贸易留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
清初统治者不顾一切执意禁海的理由究竟是什么】西方在经历过大航海时代后 , 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航海技术和航海设备的制造技术 , 可以乘坐大型船只漂洋过海来到东亚地区 。 自明朝开始 , 西方各国就不断有船只抵达中国 , 有一部分人甚至留在了明朝本土生活 。
明廷对于这些洋人的管控较为松懈 , 只要听从朝廷的安排即可 , 清廷却对这些外国人一直保持着戒心 。 自沿海各口岸开放以来 , 康熙帝一直保持着警惕 , 担心未来的某一天会有其他国家从海路侵犯大清帝国 。

清初统治者不顾一切执意禁海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文章图片
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帆船
在禁海令解除后不久 , 康熙帝便下诏命各口岸抓紧修筑陆地炮台 , 要求地方督抚严格监督口岸情况 , 如果发现有外国势力意图侵略帝国 , 必须及时上报朝廷以作应对 。 康熙帝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 明朝正德年间 , 葡萄牙人就一直驻扎在澳门一带不肯撤离 。 在明廷下达驱逐令后 , 葡萄牙人自持兵器优势拒绝听从明廷调动 , 双方为此还爆发了屯门海战 。 虽然这场战争以明朝海军胜利而告终 , 但无疑给国家财政和战场周边百姓带来了巨大损失 。
万历年间 , 荷兰人也曾经将战船开进澎湖列岛并拒绝离开 , 明廷为了捍卫国家主权 , 选择与荷兰开战 。 因双方交战于料罗湾 , 所以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料罗湾海战 。 同样 , 这场战争也以明军胜利而告终 , 但付出的代价却与屯门海战相同 。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在清朝统治期间内发生 , 康熙帝选择未雨绸缪 , 提前做好防备 。
屯门海战复原图
自公元1684年开始 , 清廷共开放了几十个通商口岸 , 并设立四大海关管理诸多口岸 , 分别为闽、粤、江、浙 。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 , 康熙朝前中期在解除海禁后再没有对海外贸易做出任何限制 , 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逐渐恢复如初 。 但是自公元1717年开始 , 康熙帝突然下诏封锁南洋诸多口岸 , 对此《中国海防史》中有着详细记载:
"凡商船 , 照旧东洋贸易外 , 其南洋吕宋、噶罗吧等处不许商船前往贸易 , 于南澳等地方截住 。 令广东、福建沿海一带水师各营巡查 , 违禁者严拿治罪 。 "
促使康熙帝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二 , 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沿海的治安问题发生了松弛 , 许多百姓选择下海为盗 , 劫掠沿海居民的个人财产 , 造成帝国沿海一带动荡不安 。 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海盗之患 , 清廷多以招抚为主 。 只要愿意投降 , 清廷便既往不咎 。

清初统治者不顾一切执意禁海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文章图片
明末清初时期的战船
一时间许多海盗都选择归顺清帝国 , 但不久又再次下海为盗 。 这些海盗平日里隐匿在海岸线周边的小岛之上 , 清军很难对这些人进行抓捕 。 再加上这些海盗的势力都非常分散 , 也很难对其一网打尽 。 无奈之下 , 康熙只好选择关闭南洋诸多口岸 , 只保留东洋口岸继续进行海外贸易 。
清廷虽然解除了禁海令 , 但对出海人员的管控依旧十分严格 。 这并非是指清廷并不允许百姓私自下海 , 而是下海前后必须在口岸处做好登记 。 康熙帝在阅读各口岸上报的相关奏折后发现 , 沿海居民在出海后有半数都没有返回 , 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