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第一老生”之称的于魁智,为何争议不断?被当作反面教材?( 二 )
于魁智信心满满 , 在复试中表现出色 , 一举夺得中国戏曲学院的入学资格 , 成为当时1000报名者中幸运一人 。
考学之路如此坎坷 , 于魁智更加珍惜入学生活 。 清晨 , 当同学们开始吊嗓 , 他早已吊完 , 准备下面的功课 。
晚自习结束后 , 他还要再吊一次嗓 , 翻100个小翻 , 100个虎跳前扑 。 于是他八个学期连续被评为三好学生 , 各门功课全优 。
文章图片
1982年 , 戏曲学校在大众剧场举行6场毕业生汇报演出 , 于魁智凭借一出《打金砖》得到了中国京剧院领导赏识 , 结束后就问叶蓬(于魁智老师)要人:这个小老生 , 文武俱佳 , 人才难得 , 我们要了!
叶蓬老师则实话实说:小于的最大长处是踏实、刻苦 。 即便表演成功后 , 也并不满足 , 仍约我为他加工、说戏 。
晚饭后 , 从海徒区魏公村骑车到宣武区自新路我家来 , 说完戏已是午夜12点了 , 再骑车赶回去 。 肯这样吃苦的青年演员不多了 , 实在难得 。
另一个老师孔雁也趁机说:就拿这个《打金砖》来说 , 小于每次表演之前 , 高难度动作他都要各练30遍 , 练完后似乎五脏六腑都翻了个儿 , 饭也不想吃了 。 我们当老师的都看在眼里!
文章图片
得到了学院老师的推荐肯定 , 于魁智顺利进入中国京剧殿堂级的表演剧院——中国京剧院 , 获得了与众位大牌前辈同台表演的机会 , 也因此得以博采众长 。
但是于魁智一心念念不忘的老前辈却是李鸣盛先生 , 只是一直没有勇气拜访这位高人 。
1987年 , 于魁智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瓶颈——《乌盆记》 , 一个将要失传的剧目 , 京剧院已无人能教他 , 而《乌盆记》正是李鸣盛的拿手好戏 。
于魁智考虑之下 , 决定登门拜访这位鼎鼎大名的业界前辈 。 可能获得李先生青睐的条件是什么呢?领导们为他捏了一把汗 , 于魁智说出二字:诚意 。
文章图片
拜访这天 , 于魁智在李先生面前将自己所会的本事都演了一遍 , 足足唱了一个多小时 , 毕恭毕敬地站在李鸣盛一旁 , 等待他的点评 。
【有着“第一老生”之称的于魁智,为何争议不断?被当作反面教材?】其实就在于魁智吊嗓的时候 , 李鸣盛便已经听出他嗓音清脆 , 音色纯正 , 既有很好的天赋又有较好的基础 。
李鸣盛很欣赏爱惜这样的人才 , 何况小于又这样求艺心切 , 最关键的是他对京剧执着的热爱 。
李鸣盛开始说戏 , 一招一式、身段、唱法、表演 , 并且根据于魁智武功较好的优势 , 加入很多的动作 , 难度提高了不少 。
可于魁智每次都能掌握得很好 , 这让李鸣盛大出所料 , 一看小于平时就没少下功夫 , 便教得更加起劲 。
文章图片
经过李鸣盛的指点 , 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于魁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余(叔岩)、马(连良)、谭(鑫培)、杨(宝森)四派唱法 , 茅塞顿开 , 精进不小 。
5月2日晚 , 于魁智主演的《乌盆记》首演于北京人民剧场 , 上座率颇好 , 观众情绪高涨 , 于魁智也没有辜负大家的厚望 , 一出戏唱得满堂彩声不断 。
不论是“老丈不必胆怕惊”的二黄原板 , 还是“未曾开言泪满腮”的反二黄原板 , 乃至公堂一场的西皮流水“未曾开言泪汪汪” , 都唱得情真意切、字字感人、韵味浓厚 , 令人赞不绝口 。
就连刘世昌找包公告状时的下场 , 观众席里竟然也爆发出强烈的掌声 。 《乌盆记》唱响了 , 李鸣盛兴奋得几乎一宿没有合眼 , 因为他从于魁智身上看出了京剧振兴的希望 , 决定将他作为自己的传承人 。
文章图片
在学习的过程中 , 于魁智也感受到老式唱法的无穷魅力 , 但是他总有一种冲动 , 想融入自己的唱法 , 做一些改变 。
可京剧每一出的唱法基本上是固定的 , 哪怕是京剧大师也不敢随意更改 。
于魁智只是年轻演员 , 自然没有这个胆量 , 只是趁着业余时间改一改唱法 , 助一助兴 。
经过名师指点的于魁智进步飞快 , 先后获得多次大奖 , 在香港、上海等地也都取得了不错的表演成绩 。
1989年 , 在中国京剧院领导的关切下 , 于魁智筹办了老生的个人专场 。
- 麝香|皇帝明明瞧不起颂芝,为何要“破她身子”?你看她掌握了啥秘密
- 虚假繁荣的“大正时代”:日本政党为何无法阻止军部崛起?
- 管仲有一毒计,轻而易举就灭掉他国,现在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 “千古一帝的”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 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未应验,并非其计算有误,而是另有原因
- 《红楼梦》有个“脂砚斋”,存在就是个谜,看破他,不要迷信他!
- 幼儿园出现“戴面具的爷爷”,欺负4岁小女孩,内裤上有血迹
- 欧洲的“匈人帝国”,疆域有多大?
- 从黄忠的事迹来看汉末的“忠烈观”
- 他绝望之际拿出的一份自以为能“保命诏书”,没有想到是这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