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在飞夺泸定桥时,为何敌人不炸桥而是撤木板,老将军含泪道出隐情


泸定桥|在飞夺泸定桥时,为何敌人不炸桥而是撤木板,老将军含泪道出隐情
文章图片

泸定桥|在飞夺泸定桥时,为何敌人不炸桥而是撤木板,老将军含泪道出隐情
文章图片

泸定桥|在飞夺泸定桥时,为何敌人不炸桥而是撤木板,老将军含泪道出隐情
文章图片

泸定桥|在飞夺泸定桥时,为何敌人不炸桥而是撤木板,老将军含泪道出隐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从军行七首》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 , 体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大爱无私的忧国情怀 。 古往今来 , 中国人都被他们所处时代的英雄保护的很好 。 斗转星移 , 沧海桑田 , 中国这片土地很少有过长久的和平岁月 , 解放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其实也才享受了七八十年的和平光景 。
朝代更迭历来不乏流血牺牲 , 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很多战事 , 故事中的人物、地点和论证的中心在不断变化 , 但是这些斗争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却经久不衰 , 汇聚在中国人的血脉里 , 成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思想基因 。
历史上的一些有名的战争和英勇的将士们想必大家都可以说出几位 , 近代以来也有一场战事 , 也有一些英雄用他们的奋不顾身写下了时代的注脚 。 对于飞夺泸定桥的梗概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 , 但是对于一些细节可能还缺乏认知 , 比如说当时在战斗中敌人为何选择拆木板而不是炸桥?
军阀内讧导致战术分歧蒋介石在给部下刘文辉的命令中说道“炸掉泸定桥!第一时间炸掉它!” , 蒋介石的命令会造成的结果与我们后期所知道的故事结局其实是有所出入的 。 如果按照蒋介石的意愿炸毁泸定桥 , 那么这场战斗肯定会增加许多的变数 , 这种变数对红军来说很明显是不利的 。
刘文辉假如确实听从了蒋介石的命令炸掉了泸定桥 , 那么红军向前推进的方式可能会变回最原始的乘船强渡 。 由于当时并没有足够的小船 , 再加上湍急的河水和对岸虎视眈眈的敌人 , 红军向前推进的步伐必定会被延缓 。 两岸的队伍会被长久的分割 , 彼此更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 , 从而被敌人各个击破 。 既然炸毁泸定桥会一劳永逸 , 为什么刘文辉没有听从蒋介石的指令呢?
这要从当时的军阀割据的现状分析 , 在当时那个年代 , 蒋介石及其所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在当时军阀林立的年代占据着人数和设备的优势 , 可以说是所谓的军阀头子 。 蒋介石虽然在名义上是所谓的军阀共主 , 但其实每个军阀都有个人的小算盘 。 泸定桥之战不仅是为了围剿红军 , 蒋介石也想利用这场战斗消耗地方军阀的实力 , 从而达到自己一石二鸟的目的 。
蒋介石及其所谓的正规军并不是在每个地区都可以命令一切 , 泸定桥所在的地区正好是川军军阀刘文辉的势力范围 , 在此前的四川省内的大小军阀互相攻讦中 , 刘文辉早已学会了左右逢源 , 伺机周旋之功 , 对于蒋介石的小伎俩他又怎么能看不出呢?这位外号“西康王”的大军阀在某些方面并不认同蒋介石的战略战术 , 做出不炸桥的决定也就不难以理解了 。
刘文辉同样重视泸定桥泸定桥又称铁索桥 , 横亘于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 , 在康熙年间完成建造 , 并由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三字 , 在桥头还有御碑矗立 。 自清以来 , 它就是由四川省进入西藏地区的咽喉通道和军事要塞 。 1961年 , 它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这是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 , 由此可见它的重要地位 。
不仅如此 , 泸定桥还是红军突破围剿 , 取得长征胜利的关键一步 。 如果红军胜利突破 , 那么这对蒋介石及国民党军队来说会是一场沉重的挫败 。 在红军突破大渡河之后围击剿灭红军不会再如此容易 , 蒋介石看到了泸定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 所以做出一定要炸毁的指令 , 但是刘文辉作为更加熟悉巴蜀的本地军阀自然考虑自己更多 。
利用这座桥梁来输送军用物资和士兵会是一个最划算和最省心的买卖 。 炸毁了它之后 , 确实可以防止红军队伍向前推进 , 可以最大程度分割红军队伍、延缓红军行进的速度 。 但是这也会给桥梁后期的重建带来沉重的负担 , 我们知道在湍急的大渡河上行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更不用说再重新建造这座横贯两岸的“天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