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对这本书《安静 , 就是力量》产生兴趣 , 是因为先看过了作者SusanCain的TED演讲 , 这段也是BillGates最喜欢的演讲之一 。 Susan提到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外向为主 , 把内向当成一种症状来矫正 , 却很容易忽视了内向特质的美好和存在的必要 。
跟作者一样 , 我毫无疑问地是一位内向者 , 我喜欢独处 , 也喜欢在一旁静静地观察 , 聆听别人的讨论对话 。 无论在学生时期或迈入职场之后 , 教授或上司这类的评语总是会出现:「安静、话不多、表达的积极度不够」 。
也因为这些评语 , 我试过很多方法调整自己 , 但总是没办法真的变「外向」 。 所以会挑选这本书来读 , 是因为我想问:「真的需要改变自己内向的个性吗?」
这本书适合谁
Susan提到 , 据研究数据的资料 , 社会上大约有接近半数的人是「内向者」 , 其中还包含为了因应社会期待 , 调整自己变得更外向的「伪外向者」 。
这本书适合内向者阅读 , 可以认识自己的内向特质 , 建立信心忠于自己 , 但为了成就更大的目标 , 也要适时打破常规采取主动、外向的行为 。
另一方面 , 这本书也适合外向者阅读 , 挖掘平常不多话的内向者们 , 背后潜在的创造力和缜密的计画力 。
文章图片
这本书在说什么
1.外向成为主流的迷思
因为工业化、都市化的演变 , 人群之间的竞争行为 , 造成外向特质的人更容易崭露头角 。 社会普遍认为具社交能力、有个人魅力、在镁光灯下如鱼得水的人 , 具备更好的成功特质 。
相反的 , 喜欢安静的环境、向往一个人的独处、比较不善于表达、容易对社交疲乏的内向特质 , 则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对成功人士的期待 。
虽然Susan举出许多成功的企业家 , 具备沉着、谦逊、低调保守的内向特质 。 但她仍感叹道 , 现代追求功利的「个性文化」跟传统「品德文化」之间的消长 , 也是造成外向特质胜出的原因之一 。 我最尊敬的指数基金之父JohnBogle也多次在他的著作《够了》之中 , 抨击现代企业普遍功利太多、人品太少的现象 。
2.内外向特质是天生的
书中写道 , 透过科学实验 , 观察婴儿时期对外界刺激容易「高度反应」的预测将来是内向者 , 反之则是外向者 。 实验预测的结果 , 到这些婴儿长大时获得了验证 , 高度反应或低度反映性格的印记 , 到了成人阶段依然不会消失 。
尽管内外向特质是与生俱来的 , 但无论求学或职场阶段 , 仍有许多声音要求我们要活泼外向、能言善道、融入团体生活 。 Susan说的这句话切中我心 , 内向不是病 , 它只是一种特质 。
Don'tthinkofintroversionassomethingthatneedstobecured.内向不是什么需要被治疗的东西 。
3.避免新团体迷思
书中分析现代企业向往着一种推崇团体讨论、开放办公空间的思维 , 但这种方式适合外向者尽情表现 , 却是大多数内向者不喜欢的情境 。 书中列举许多例子 , 说明内向者最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时刻 , 往往是远离群体而能够独立思考的当下 。
Susan给职场经理人一个团体脑力激荡的建议 , 对我来说非常受用 , 因为我也曾经采取错的方法而得不到什么有建设性的点子 。
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时 , 请每个人用电子邮件或是单独写下自己的想法 , 而不要让大家看到别人的答案 , 务必确保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想法 。 面对面沟通很重要 , 可以建立信任感 , 只不过群体的互动不可避免会压抑创意发挥的机会 。
4.内向者应该忠于自己、但也要择时突破常规
Susan鼓励内向者们忠于自己本性 , 若想放慢步调办事、独立作业、深刻钻研 , 就要坚持这样的方式 。
但是人的性格并不是非黑即白 , 内外向反而更像光谱两端之间 , 我们会因为不同时刻外在环境和内心想法的差异 , 而动态地座落在光谱中的区间 。 书中提到:
根据「自由性格论」 , 我们天生及文化的环境 , 会造就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 , 如内向与否 , 但我们可以为了达成「个人核心志业」 , 而改变或演出不同的性格 。
以下是我的反刍思考 , 回忆自己在职场历练中 , 曾经打破自己常规 , 在领导、演讲、沟通所做出的改变和建议 。
文章图片
给内向者的3个职场建议
1.内向者如何在小组活动时担任领导人
关键在于:可以内向但不要害羞 。
稿源:(悦读书越幸福)
【】网址:/a/2021/0623/062311435C2021.html
标题:《安静,就是力量》写给内向新鲜人的3个职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