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积极探索围手术期管理新模式 亟待培养围手术期管理专业人才

央广网北京7月7日消息(采访人员宋雪)手术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 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 。 这类患者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 , 对手术安全、术后康复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 , 老年患者外科疾病治疗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手术本身 , 其他重要的工作还包括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 。 但目前在我国 , 围手术期管理的相关内容及实施情况受关注度较低 。
近日 , 央广网健康频道采访人员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综合外科 , 对高德伟主任进行了特约采访 。 高德伟教授一直从事临床医疗保健工作 , 专注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和管理多年 , 在外科危重症救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 是国内最早从事老年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的专家 , 是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围手术期管理专业学组创始人 。
手术|积极探索围手术期管理新模式 亟待培养围手术期管理专业人才文章插图
高德伟教授与医护人员(受访者供图)
围手术期概念的转变:手术是治疗手段 病人康复是治疗目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 , 围手术期并不是一个熟悉的概念 , 高德伟教授的团队做过一项调查 , 结果显示非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概念的知晓率仅为31.9% , 而87.6%的人想获得手术风险和降低风险措施的围手术期相关知识 。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 , 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手术技术” , 轻“全面管理”的现象 , 外科围手术期管理发展相对滞后 。
“围手术期是指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 , 最早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 , 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 。 ”高德伟教授解释 , 近年来 , 随着围手术期医学的兴起 , 围手术期的概念也得到了延伸:目前指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 , 直至人体机能基本康复的整个过程 , 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
这种概念变化看似只是时间的改变 , 实际上 , 围手术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 , 从以冷冰冰的手术治疗转向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康复治疗 。 “手术是治疗的手段 , 不是治疗的目的 , 病人的康复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 , 这种概念的转变是巨大的 , 影响我们整个围手术期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 。 ”高德伟表示 。
围手术期管理:降低手术风险 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
围手术期关系到术前准备、手术及术后康复的全过程 , 涉及到外科医师、麻醉师、从事手术管理的内科或重症科医师、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等诸多人员 。 任何一个细节出问题 , 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 。
高德伟教授介绍 , 与手术成功相关的关键因素有三个:手术技术、麻醉方法和围手术期管理 。 目前手术和麻醉技术已发展相当完善 , 手术期间的死亡一般在1%以下 , 而术后的死亡率可以高达4% , 对高龄、高风险、复杂手术人群来说 , 术后死亡率更高 , 说明围手术期管理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
从专业角度来说 , 围手术期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手术的风险 , 尽可能保障手术安全 , 降低手术死亡率 , 减少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 ,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
手术|积极探索围手术期管理新模式 亟待培养围手术期管理专业人才文章插图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外科围手术期管理团队(受访者供图)
老年外科围手术期管理团队:探索围手术期管理新模式
高德伟教授介绍 , 目前国内缺乏专门的围手术期管理科室 , 患者一般按病种收治在外科各专科室 , 由专科外科医生全权管理患者围手术期所有事项 , 包括术前评估、实施手术和术后的管理 。 然而 , 高龄老人、复杂手术病人更需要具有围手术期管理功能的综合科室 。 “在外科医生培养中 , 缺乏大内科基础知识、危重症救治能力、老年人病理生理特点方面的内容 。 不熟悉手术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围手术期脏器功能的保护、术后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良事件预防和处置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 会给患者的手术决策带来不利影响 , 可能会因过分强调患者基础疾病多、脏器功能差等状况 , 导致患者失去宝贵的手术机会;也可能因未能发现潜在的风险而盲目手术 , 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 ”
在老年医学及保健方面 ,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一直走在国内前列 , 1986年组建了国内首支围手术期管理专业队伍——老年外科围手术期管理团队 。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发展 , 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围手术期管理新模式:由围手术期管理医师全面负责围手术期管理 , 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监护、术后管理等;派驻的外科专科医师负责制定手术的计划和实施、术后伤口管理及外科并发症的防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