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肺动脉狭窄患儿有了“救命支架”

支架|肺动脉狭窄患儿有了“救命支架”文章插图
支架|肺动脉狭窄患儿有了“救命支架”文章插图
可吸收铁基支架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何雪华
通讯员郝黎、张蓝溪、李一凡、靳婷
全国首二例可吸收铁基支架肺动脉狭窄成形术日前在省医心儿科成功完成 , 用的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张智伟教授团队与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唯一适用于儿童的可吸收支架 。 这款支架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 也标志着肺动脉狭窄治疗正式进入可吸收支架时代 。
人体右心房泵出静脉血 , 经过肺动脉到肺血管网 , 进行氧合交换成“新”动脉血供全身使用 , 可见肺动脉的重要性 。 在先天性心脏病例中 , 肺动脉狭窄占近20% 。 15年来 ,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张智伟教授团队一直希望有一款能能实现“有介入 , 无植入”的支架 , 如今梦想终于实现了 。 采访人员21日采访该团队 , 揭开可吸收铁基支架如何既救命又不妨碍患儿生长发育的秘密 。
两患儿拥抱“无狭窄的新生”
4岁的小轩(化名)、6岁的小华(化名)都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患儿 , 出生后很快被发现皮肤、唇、指(趾)、甲床等呈青紫色发绀 , 经过外科矫治术才避免了婴儿期死亡 。
然而 , 随着小轩、小华逐渐长大 , 他们的肺动脉又发现残余狭窄 。 孩子长得快 , 长期、严重的肺动脉狭窄 , 会让他们时有头晕 , 或者在剧烈运动后昏厥发作 , 发展到晚期还会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和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的症状 。 省医心儿科张智伟教授团队经过反复论证 , 缜密诊疗 , 决定为小轩、小华植入最新研制的可吸收铁基肺动脉支架 。
7月13日 , 两名患儿的手术在全麻下进行 , 植入后的心导管及造影检查显示 , 支架位置及形态良好 , 肺动脉狭窄解除满意 , 右心室压力显著降低 , 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 住院观察2天后 , 小轩、小华出院了 , 只要术后定期进入心脏彩超等随访即可 。 他们拥有了一个“无狭窄的新生” 。
新支架解决两大难题
肺动脉狭窄在先心病里算是常见的 , 为了解除狭窄 , 让血能畅流 , 以前多开胸进行外科矫治术 , 后来又有了支架植入术 。
“有两大难题急需解决” , 省医心儿科主任医师谢育梅说 , 开胸是创伤性严重的大手术 , 尤其像小轩、小华这样如果二次开胸做血管成形术 , 血管只有6-8毫米 , 病情导致血管脆弱 , 很容易发生撕裂 , 甚至形成非常危险的动脉瘤;其次是支架植入术虽然已经是成熟的技术 , 但一直用的是合金制成的成人不可吸收支架 , 比如肾动脉、颈动脉等外周血管支架 , 以适应患儿血管直径 , 而这样的支架一时解除了血管狭窄的“当务之急” , 却一直作为异物在血管里 , 并且不能随着孩子成长而扩张 , 反而限制血管大小 , “50公斤的大人 , 血管直径是12毫米 , 那支架处将成为新的血管狭窄” 。
【支架|肺动脉狭窄患儿有了“救命支架”】正因如此 , 张智伟教授直言 , 自己一直在可吸收先心介入器械的研制及临床推广应用上有一个梦想:有一款可降解的新支架 , 实现“有介入 , 无植入” , 让治疗跟上孩子的生长发育 , 也给后面的干预留好机会与空间 。
小轩、小华所采用的可吸收铁基肺动脉支架 , 正是这样的新支架 。 新支架植入后 , 前几个月保持着对血管的有效支撑 , 防止血管弹性回缩;半年左右 , 支架开始逐步降解 , 三年最终被人体组织无害吸收 , 不残留任何金属成分 , 实现“无植入” 。 更值得一提的是 , 术后一年左右使用阿司匹林抗凝即可;支架植入1年后 , 就可以兼容1.5T(特斯拉)/3.0T增强核磁共振扫描 , 不会对患儿未来的医学诊疗操作造成影响 。
“如果再发生狭窄 , 再次介入治疗 , 放一个可降解支架 , 1小时就可搞定 。 ”张智伟说 。 据介绍 , 目前最小的可吸收支架撑开后是直径6毫米的 , 最大的达38毫米 , 可以满足十几毫米的一般成人肺动脉血管、20多毫米的主动脉血管 , 甚至是成人冠脉血管使用 。
“铁支架”如何又救命又降解?
全球产学研界一直都在研究可吸收支架 , 国外有使用镁基的 , 其质地软 , 3个月能代谢完成 , 但代谢到血液里容易引起中毒;有使用高分子材料 , 在成人临床试验时出现过支架断裂……张智伟教授团队研发使用的可降解铁基支架是一款“铁支架” , 如何实现既救命又可降解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