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电脑的”“记账的”“搞促销的”…该怎么向你解释,我的爸妈?

本文转自:沂水发布
春节假期转瞬即逝 , 熟悉的日子扑面而来 。 返乡探亲的你 , 是否回到了拥挤的工位、忙碌的课堂?就地过年的你 , 能否舍得下暖和的被窝、慵懒的时光?太阳东升西落 , 生活也开始了循环往复 。 不管有没有患上“节日综合征” , 当新春的焰火开始黯淡 , 当重复的闹钟再度启用 , 该早起的还是要早起 , 该加班的难免会加班 。
“修电脑的”“记账的”“搞促销的”…该怎么向你解释,我的爸妈?
文章图片
“修电脑的”“记账的”“搞促销的”…该怎么向你解释,我的爸妈?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但也有一群人 , 还在为过年期间的不解耿耿于怀 。 或是在走亲访友的攀谈中 , 或是在拜年电话的闲聊里 , 一些异地打拼的子女不经意间发现 , 自己的生计好像越来越难以向长辈们进行解释 。 明明是挺靓丽的“四大”审计 , 到了亲戚眼里就变成了“不就是个记账的”;毕竟也是互联网大厂如雷贯耳的“技术大拿” , 怎么就成了父母嘴里“修电脑的”?好歹是领导器重、同事倚仗的“营销大师” , 一踏上故土就沦为“卖东西的、搞促销的”……有人打趣 , 自然也有人当真 。 纵然说者无心 , 也总避免不了听者有意 。 尤其是辛劳一整年的你一圈听下来 , 更是别有滋味 。
隔行如隔山 。 当行业的天然门槛叠加上代际的时空裂痕 , 隔的也就不再只是山 。 这其中 , 有传统的刻板印象 , 比如在不少父母的眼里 , 孩子工作“正不正经”的关键 , 取决于“有没有编” , 外表看起来再光鲜也不如稳稳当当的饭碗;有客观的职业属性 , 例如律师就要上庭诉讼、销售就要能说会喝、中介就要精明算计 , 很多人对一项职业的理解往往来自道听途说、源于影视作品添油加醋的解释;有鲜明的地区特色 , 靠海边儿的不全是“打渔的” , 山脚下既可以是“种粮的田”也可以是“种草的景” 。 对不少人来说 , 熟悉的地方有没有景色其实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陌生的远方要有能投射到现实的参照系 。 正是这些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 , 酝酿着几代人关于生活的分歧 , 拉扯着一家人关乎未来的选择 。
“修电脑的”“记账的”“搞促销的”…该怎么向你解释,我的爸妈?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平心而论 , 附着在职业选择、发展规划、成长路径上的各种理解和不理解 , 是观念的冲突 , 也是认知的差异 。 有人这样形容:“童年是一场梦 , 少年是一幅画 , 青年是一首诗 , 壮年是一部小说 , 中年是一篇散文 , 老年是一部哲学 。 ”面对现实的得与失 , 父母更想按部就班 , 牢牢抓住眼前的幸福;孩子总是目光四射 , 按捺不下奔赴远方的冲动 。 更何况 , 不同的成长经历 , 必然镌刻着迥异的时代烙印 。 诸如考不考编制、要不要户口等问题 , 在很多年轻人的自我奋斗中不断去魅 。 时不时跳出来的共享经济、睡眠经济、健康经济等新字眼 , 斜杆青年、自由职业者等新标签 , 也在持续挑战着父母的认知界限 。
好在 , 生活的真谛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水落石出 , 梦想的价值也在付出与收获的轮回下反复被证明 。 当父母扫着支付码逛街购物、跟亲朋好友聊着微信眉飞色舞 , 也就慢慢懂得了孩子们深植互联网“修电脑”的意义所在;当春节假期里孩子动不动接到任务、不得不回去值班 , 曾以为享清福的“饭碗”里装的也是数不清的苦涩和辛劳 。 越来越多的勇气、创新和尝试 , 在长辈那里得到认同;越来越多的关怀、照顾和操心 , 在孩子心里变得有分量 。 事实上 , 那些赚钱养家的工作 , 与“正不正式”关系并不打紧;那些真情实意的温暖 , 才是“有无意义”的最终结论 。 这是一种家庭的和解 , 也是整个社会的共识 。
这正是:
在外高就?
修电脑的 。
收入几何?
“修电脑的”“记账的”“搞促销的”…该怎么向你解释,我的爸妈?】混口饭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