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后》:冷淡的对话下是汹涌的情感

《杨之后》拍得好看、生动、流畅 , 视听出彩 , 观影体验十分愉悦 。 看这部电影就像揉捏一团情感毛线 , 所有复杂的情感混合在一起难以分辨 , 最后被惆怅的沉静全部压下 。 这是由寥寥几笔的精巧语句勾画出的简单流水账 , 寡淡如清茶 , 需要来客细品 , 也不介意就此被当作过眼云烟 。 可以说这是很“全球化”的片子 , 杂糅了东西方的内涵与表象;在对“死亡”的悼念中 , 纳入了对人类、后人类、族裔、家庭等概念的讨论 , 虽然有些轻巧 , 但串连得很好 , 精致可爱 。
《杨之后》:冷淡的对话下是汹涌的情感
文章图片
该片改编自短篇故事集《向yang说再见》 , 讲述了在不久的未来 , 一个家庭因为AI佣人意外失灵而开始重审他们的生活 。 本以为会是个不伦不类的科幻片 , 其实是探讨人性的文艺片 , 冷淡的对话下是汹涌的情感 , 如果一个机器人每天可以记录几秒钟的视频 , 如果这些碎片都是美好的、足以令人动容的时刻 , 他还只是一个冰冷的机器吗?
《杨之后》:冷淡的对话下是汹涌的情感
文章图片
一个克隆人 , 买回来陪伴被收养的弃婴女孩 , 有一天它坏掉了再也无法重启 。 在记忆内存条的星空里 , 数字矩阵记录下每天的几秒钟片段 , 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 , 妹妹在森林里玩耍 , 和家人相处 , 看光影随着树干移动 , 像是在窥探一位已逝之人的回忆 。 终于让克隆人说出只有人类才总以为其他物种想要成为人 , 成为人类又有什么好?机械胸腔下是用二进制编码的爱 , 一种静水流深的温柔和悲伤 。
《杨之后》:冷淡的对话下是汹涌的情感
文章图片
非常喜欢开头的家庭女团舞 , 喜欢整部影片的色调与取景 , 有种很内敛的科技感 。 只有人类会认为机器想要变成人 , 这是多么高傲的态度 。 机器本身就是一个物种 , 他们不需要成为谁 。 在妈妈戴上眼镜又摘下眼镜时感到很悲伤 , 因为他确实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 他没有办法像在第一个家庭中那样陪伴他们度过大半个人生 , 也没有像第二个家庭那般短暂 , 只能留下一些伤痕和回忆 。
《杨之后》:冷淡的对话下是汹涌的情感
文章图片
影片中杨和父亲与母亲各有一段对话 , 都使用了叠句式重复的台词 , 以此表达仿生机器人程式化的思考过程——由处理器计算出回答 , 再将句子重复出口 , 并由父母的回答暗示人类的思维模式与机器人是多么相似 。 拍摄对话时多用全景 , 镜头离交谈双方很远 , 强调人与人之间疏离的关系 , 在这种疏离的对比下 , 杨所串起的一线温情更值得珍惜 。
《杨之后》:冷淡的对话下是汹涌的情感
文章图片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邓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 , 这也许将是我的年度电影 。 内敛 , 伤感 , 优雅 , 用一种很干净的视听语言去阐述繁乱的记忆 。 影片并不在意杨作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特征 , 但对白又将他的机器性表现得很到位 。 电影的一切都太美了 , 如林中星辰般的神经记忆网络 , 人类与机器人对话中微妙的悖论感 , 介于东方主义与西方视角之间的中国文化描述 , 博物馆那段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 , 甚至回忆中恰到好处的台词复读 , 分寸感都太棒了 。
《杨之后》:冷淡的对话下是汹涌的情感
文章图片
这是一部独特另类的片子 。 软科幻的外壳 , 其实是一部文艺片 , 切入角度新颖 , 第一次展示了机器人的内心世界 , 机器人的主观视觉很出彩 。 说的是机器人 , 讲的还是人本身 , 人的隔膜和沟通 , 并上升到形而上 , 耐人寻味 。 茶叶用茶粉替代 , 苹果用旁枝嫁接 , 无暇陪伴用机器人帮忙 , 伴侣缺失用克隆人弥补 。 杨的眼里看过太多初生 , 新绿 , 看过簌簌而下的叶絮 , 青蛙和蝴蝶 , 看到成长与老去 。 茶能品出雨停后潮湿的感觉 , 我们的存在与朝生暮死的毛虫 , 终将消解的机器并无区别 。
《杨之后》:冷淡的对话下是汹涌的情感
文章图片
《杨之后》:冷淡的对话下是汹涌的情感】与其说是探讨和诠释 , 不如说是表现 , 对爱 , 对生命 , 对回忆 , 对人与人之间的羁绊的表现 , 画面与配乐都很宁静 , 剧情很平淡 , 但并不让人困乏 。 本以为回忆之中会夹杂一些感人的桥段 , 但回忆却只是普通的生活的点滴 , 但也正是因为回忆 , 机器人杨才并不因为自己不是人而感伤 , 生命的本质相比于是否为人 , 更在于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