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好戏是视听语言高密度的设计与巧思

文艺评论丨好戏是视听语言高密度的设计与巧思
文章图片
由15位青年导演作品集结而成的《大世界扭蛋机》 , 尝试突破当下国内电影市场的长片困境 , 以短片的线上发行探索一条新的商业道路 。 上线三周以来 , 十余部电影短片一一与观众们见面 , 因选题聚焦未来 , 剧作脑洞大开 , 被网友们评为颇有几分科幻剧集《黑镜》的味道 。 其中 , 张子枫和郭麒麟主演的《你好 , 再见》引起笔者关注 。
影片假想了2062年的城市生活 , 每人出门时脑袋上都得安一个高科技设备 , 红点亮起代表主动关闭跟外界的交流 。 女主人公美美(张子枫饰)是一位化妆品柜台的销售 , 因长期处在这样一种畸形的社交氛围中郁郁寡欢 。 为了表达出压抑、扭曲的氛围 , 导演为整部短片的影像色调设计了阴郁的雾霾蓝 。 一日 , 女孩在地铁车厢内默默流泪时邂逅了一个男生 , 男生的设备对她播放了一句“你不要太难过” 。 之后导演贡献了全片唯一一场低色温光照场面 。 暖光下 , 女孩独自在家给男生录制问候语 , 少女心泛起对人生的一丝憧憬与柔情 。 最终 , 女孩未能如愿 , 发生了意外 。 短片的最后 , 郭麒麟饰演的多多(美美的同事)去殡仪馆领走她的骨灰 , 工作人员对多多播放了一句话:“你不要太难过!”镜头反打 , 谜底揭开 。 原来美美生前心心念念的这句关怀 , 也只不过是特殊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出于礼貌而录制的一句职业用语 。
笔者之所以会关注这部短片 , 因其完成度高 , 有电影感 , 剪辑节奏也好 。 执导该片的曾赠是一名近年颇受业界关注的优秀青年导演 , 此前在综艺节目《导演请指教》中获得了最高分的《爱情》就出自她手 。 笔者看过她的三部短片 , 觉得她有成为一个好导演的巨大潜质 。 但是这位年轻的创作者存在巨大的短板——有故事 , 却没“戏” 。 《你好 , 再见》就非常突出地体现了她的这个短板 。
那么 , 到底什么叫“戏”?
好的戏是人物性格的注脚
好导演都懂得在影片开场塑造人物 。 曾赠也有这样的意识 , 美美出场时是张子枫的大特写俯拍 , 一张干干净净的脸上写满了心事 , 这一开场主要依托表演与旁白两种视听手段交代出主人公的生存状态 , 信息有限 , 人物性格也不够丰满 。
奉俊昊曾经在2008年拍过一部与《你好 , 再见》有着相似性主题的短片——《震颤东京》 , 同样聚焦未来都市的社交危机 。 故事是讲未来的东京 , 一个宅男在家整整宅了10年后 , 因为爱上了一位女外卖员最终选择走出了家门 , 与女孩相互拯救 。 同样是开场 , 为了有效塑造人物 , 导演动足脑筋 。 场面调度、美术、旁白、表演、照明 , 视听语言的五大元素在一个长镜头中完美结合 , 完成了一次高效的叙事兼人物的塑造 。
文艺评论丨好戏是视听语言高密度的设计与巧思
文章图片
其中旁白交代宅男独自一人宅家10年 , 花着父亲每月寄来的钱过活;美术塑造了一个塞满各类生活用品却整整齐齐的家 , 屋内满满的泡面、手纸、书籍、空的披萨盒子……注释着宅男的性格特征:一个完美主义者 , 爱整洁、爱干净 , 神经质 , 强迫症 。 导演设计了长镜头的运动轨迹 , 每当摄影机在一处停机再拍 , 演员就可以在屋里换位置 。 在成片中观众看到的效果就是:男主人公在一个连续镜头中依次出现在卫生间、餐厅、书房、走道 。 导演让观众在一个镜头中就了解屋子的结构布局 , 有效表达了环境的逼仄、压抑 , 以及主人公的孤单 。
开场戏的第三个设计点是用光 。 凡是镜头中有窗的地方 , 光都是过曝的 。 这样做是为了在画面中强化外面世界的阳光灿烂 , 并进而通过这样的视听语言向观众传递作品的世界观:人是自然的动物 , 离开了阳光的生活怎么会健康呢?
开场的最后一个设计点是动作 。 宅男从信封中取出崭新的钞票 , 纸币像一把锋利的刀片划过指尖 , 他顺势故意将自己的手指刮出血口 。 一个动作 , 揭示出了宅男性格中尚未泯灭的一种生命的欲望;一种不甘于就这样行尸走肉般过下去的血性 , 一种冲动 , 一种对刺激的向往 , 而且这种欲望一定要是身体带来的 。 这是整个故事得以成立的理由 , 是人物接下来为了一个女孩出走这一行为的底层逻辑 。
以两部短片的开场戏举例 , 观众不难发现 , 导演和好导演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戏的设计是否有效 , 是否精巧 , 是否充分运用了视听语言 , 密度是否高 。
文艺评论丨好戏是视听语言高密度的设计与巧思
文章图片
好的戏是视听语言的巧思与花招
所谓没戏 , 是指:设计的桥段比较生硬 , 既缺乏合理性 , 更缺乏巧妙性 。 《你好 , 再见》中 , 女孩因为地铁上的男孩一句关怀就对他心动了 , 这一设计显得较为单薄 。 另有一场戏 , 为了写女孩对人生感到绝望 , 安排了一个中年油腻男听到她给心仪男生录的音 , 误会她对自己有意就对她动手动脚 , 女孩给了男人一记耳光 。
《震颤东京》中 , 来送外卖的女孩中暑 , 再加上地震的刺激 , 忽然体力不支晕倒在宅男的家门口 , 宅男彻底蒙圈 , 10年没有接触过大活人的他手足无措 。 这时宅男忽然发现女孩的身体各处竟都画了各式各样的按钮 , 其中腿部的按钮旁写着“昏迷后重启” 。 宅男大着胆子一键按下 , 女孩醒了 。 接着 , 女孩一眼望见宅男屋中整整齐齐摞着的几百枚披萨空盒子中 , 有一只盒子放反了 , 顺着女孩手指的方向望去 , 宅男修正了错误 。 原来这个古怪的女孩竟也是同道中人 , 一个完美主义的强迫症患者 。
文艺评论丨好戏是视听语言高密度的设计与巧思
文章图片
这两处设计的巧思 , 美术都起到关键性作用 。 两场戏高效地塑造了女孩的性格 , 点出男女主人公乃是同类 , 这是他们之间能够生出情感的理由 。 电影的篇幅可以短 , 但是该有的铺垫却不能少 。 好的戏 , 是创作者运用一切视听元素想出的花招 , 好的戏 , 是高密度的鬼点子合集 。
《你好 , 再见》的结尾 , 在多多的幻想中 , 人与人之间又恢复了融洽的沟通与交流 。 导演特意调高了画面色彩的饱和度 , 给观众留了一份美好的遐想 。 而《震颤东京》的结尾 , 当宅男勇敢地踏出屋子找到女孩 , 女孩却因羡慕他的屋子 , 想要模仿他宅家的生活 , 死活也不再出门 。 这时距离全片结束还有一分钟 , 观众实在难以想象导演还能生出什么鬼点子 。 女孩要怎么接受宅男呢?结果是 , 宅男在女孩跨进屋子的最后一刻拉住了她 , 镜头顺着女孩的目光摇下去 , 导演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 。 原来这一次 , 宅男启动了女孩画在身体上的“爱情”按钮 。 女孩的表情由错愕渐渐转为柔情 , 极具电影感的一幕又出现了 , 东京城再一次地动山摇 , 上帝再次电击了这座人类的废墟 , 这回是一个女孩的心跳复苏了 。 全片结束 。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 , 奉俊昊以《震颤东京》命名他的短片 , 就是在创作时充分考虑了日本多地震的地理特点 。 而片中几次出现地震场面 , 作用都不相同 , 第一次地震语带双关 , 震颤的不仅是城市 , 还有一颗宅男的心;第二次地震是剧情发展的合理动力;第三次地震与第一次形成呼应 , 是女孩的心动 。 可以看到 , 在关键处点题与升华 , 同样是好戏的应有之义 。
新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未来与希望 , 正因如此 , 新导演的作品与成长 , 更值得创作界与评论界的共同关注 。 事实上 , 有故事却没“戏”是当下国内很多青年导演共同面临的问题 , 而奉俊昊自编自导的这部《震颤东京》正是在这一点上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 。 如何快速塑造人物 , 如何用好美术 , 如何有效地叙事 , 什么样的设计才合理且巧妙 , 这些创作中的痛点都在这支精巧的短片中得到了解答 。
作者:陈黛曦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
责任编辑:柳青
文艺评论丨好戏是视听语言高密度的设计与巧思】*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